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城市社区治理面临许多挑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社区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困境。运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理论,提出了社区达成有效治理的两大基本假设,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论证了这两大假设对社区有效治理的关键作用。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社区的有效治理建立在导向集体行动的制度安排和社区内部的利益关联上。良好的制度设计不仅是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实现治理的关键变量,也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区日益成为新时期社会的基本单位.从社区自治的视角来分析民间组织的功能,结合集体行动的逻辑、共有资源的自主治理、公共活动领域等理论和城市社区的现状,论证社区民间组织的自治功能,剖析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区--精神家园"普遍性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社区中,由于主体的自我认证无法实现、“族群认同”的缺憾。以及网络人格的裂变,因而从生成机制上看,“网络社区是个体精神家园”这一观点不具备普遍实在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是形成传统社会秩序的载体.始于民国初的国家政权建设于人民公社制度建立时达到顶点——形成大一统的国家秩序.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制度终结,市场化导致乡村崩解,再度失序.后国家政权建设时期的乡村秩序重构,有赖于基于利益整合和集体行动载体的现代组织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基于乡村社区性公共物品供给的社会行动出发,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证探讨,认为一个乡村社区要实现社区性公共物品的有效自主供给必须依赖这样的社区基础:既具有内、外社会关联,又具有一个公共权威中心。其中内部关联能使社区形成一个共同体或多个功能不同的共同体的联合,建立在共同体内部的规则、意识、道德等能够构成一个激励的环境,克服社区成员在集体行动中的困境,形成公共物品生产中一致行动的能力;外部社会关联能使一个乡村社区从外界获取资源和行动能力,而公共权威中心是使社区成员各种利益相关化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6.
【正】一、关于集体行动的理论综述1.集体行动困境的内涵经济学中传统的"集体理论"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人集合在一起就是集体。集体中的所有个体都是具有理性和寻求自我利益的。集体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后,集体中的个体都能够获得自己的利益。基于此,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必然会采取行动推动集体利益的最大化,然后自己才能获益。集体...  相似文献   

7.
城市和农村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两条主线,也是基本的一个历史背景.在社区研究中,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是集体行动的逻辑比较分析城市和农村社区自治中的政治参与,寻求两者的共通和差别之处,有针对性的提供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的建议,促进中国基层民主形式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儿童和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儿童和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社区对青少年影响及教育的理论研究与评价 国外关于社区对青少年影响的社会学研究起步较早。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前。至1990年,JENCKS和MAYER发表了《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该文现在被誉为社区研究的经典之作,文中提出了个体行为受社区影响的五种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将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由于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地也出现了众多问题,乡村旅游与社区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关注。在研究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重点研究乡村社区参与问题寻求解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社区参与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水平和程度,提出乡村社区应该全面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包括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活动以及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坐落在地(市)和县(市)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将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关于这些学校如何为村镇服务,地方如何参与和支持这些学校的发展等问题,我们可以把探究的目光投向美国乡村社区学院。美国乡村学院数量占美国社区学院一半以上。虽然经济文化背景对办学非常不利,但它们在美国乡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院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及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院自身卓越的自主创业。这种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能力表现在学院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目标落实的策略选择、发展部门的组织建设以及具体项目开发的精心策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单位制”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的瓦解,大量职工从“单位人”角色走向了“社区人”角色。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将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街道社区服务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就如何改变街道社区服务职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地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社区发展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发展是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行的一项社会工作方法,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则是社区发展高级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实践的一种新形式,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宏观上的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中观上的社区道德建设,微观上的文明家庭建设和文明村组建设等方面。为此,必须把社区发展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多方面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依据社区和社区就业的基本理论,结合苏州市浒墅关经济开发区阳山花苑城镇化过程中居民就业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解决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宜州市四年一届的村委、社区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于2005年8月5日结束,此次的换届选举除了矮山、太平等18个村委、乡镇社区采取直接选举外,城区10个社区仍然采取间接选举方式。为推进该市政治民主建设的深入开展,促进城区社区换届选举能采取直接选举方式,以便更充分体现社区建设的本质——居民自治,本文作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倡导学生在自主活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交往和对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从个体性生存和发展方式向共生性生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渐从“独存”走向“共生”“共在”。因此,“学习与生活共同体”的建构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尊重差异,培育尊严;自由表达,互相倾听;对话合作,共同分享;公平竞争,相互促进;民主平等,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对石家庄市6个区的10个社区的居民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组织状况、指导员状况、活动状况、参加者状况、活动站及经费状况、场地及设施状况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石家庄市城市社区居民体育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社区教育的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区教育的嬗变和拓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具有原生性特征、虽无其名但有其实的古代社区教育,到20世纪初社区教育成为一明确的概念,再到20世纪70年代社区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中可以看出社区教育对社区发展、对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社区教育以社区为依托,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为目标,是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治理是社区发展和基层社区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体现基层社区自治的重要管理模式,实现社区治理的核心要素是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自我参与能力的社区居民群体,这需要社区教育活动和内容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做出价值创新,社区教育课程内容在价值方面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 30年代 ,中国引入社区概念。 80年代以后 ,中国的社区发展很快。社区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内容、新形式、新要求 ,提供了新的载体 ,增加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主动性 ;精神文明建设又促进了社区的稳定和发展。社区的发展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推动力 ,两者相互影响 ,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d how social networking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supplement face-to-face courses as a means of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us, to promote classroom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higher educ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67 students who enrolled in four face-to-face courses at two public universities in Taiwan.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articipants developed strong feelings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and expressed favorable feelings regarding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classes wher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were used as a supplementary tool. Learner difficulties and concerns of instructors about the educational use of social media are addressed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