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对旧体诗词能不能人史一直论辩不止,迄今没有达成共识,而实际上,一部分文学史家早已将其编写入史。需要讨论的不是旧体诗词能不能人史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入史的问题。这意味着文学史如何书写旧体诗词才是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而李遇春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在这个问题上予以了新的思考和回答。《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以新文学名家的旧体诗词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有助于重塑现代作家的当代文学史形象,有助于重织新诗与旧诗、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纽带,还有助于重构新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述史情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一书的命意与框架。认为全书可以用“立意高远,角度刁钻”八个字概括,是一部资料详实、论证有力的为当代旧体诗词的正名之作。同时文章认为全书在诗人之诗、学人之诗、士人之诗、新台阁体与地下诗歌等概念的使用上既恰当又充满新意。  相似文献   

3.
旅游诗词是中华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样说,自古至今,每一个有成就的旧体诗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创作过旅游诗词。 目前,全国各地的诗刊都辟有旅游诗词栏目。如《中华诗词》的“情系河山”、《当代诗词》的“诗化江山”、《江西诗词》的“登山临水”、《难老泉声》的“华夏河山”、《湖南诗词》的“江山揽胜”、《湖北诗词》的“江山美韵”、《东坡赤壁诗词》的“锦绣山河”、《甘肃诗词》的“边寨新咏”等等。可见旅游诗词是旧体诗诗人创作的重要题材,而且受到高度的重视。 然而,通观各地诗刊上的旅游诗词,有相当一部分写…  相似文献   

4.
杨嘉仁教授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四川大学,先后任教于山东大学和郑州大学,教书育人,桃李成蹊。五十余年来,吟咏不辍,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有《丁香》、《好秋》诸集,汇为《随缘居吟草》一编。2008年11月,河南诗词学会与郑州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了“杨嘉仁先生诗词研讨会”。本刊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撰文探讨杨嘉仁教授诗词的艺术与成就,今刊出两篇笔谈文字,冀稍有助于当代之旧体诗词研究。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早年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即开始写作新诗并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新诗歌运动。他同朱自清、刘延陵、俞平伯等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了他与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刘延陵、郑振铎、郭绍虞、徐玉诺的新诗合辑《雪朝》(内收叶圣陶新诗15首),显示了文学研究会在新诗创作上的业绩。叶圣陶对旧体诗词十分喜爱,他从读书、作诗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可以说他的一生同诗词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08年,14岁的叶圣陶在苏州草桥中学读二  相似文献   

6.
当代旧体诗词创作,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于当下的文学现象,又是对古老的中国诗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在白话文已经成为文学主流的今天,旧体诗词创作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创作数量上有上升的趋势。无论就其社会覆盖面还是创作本身的复杂多样性而言,当代旧体诗词都已成为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当代旧体诗词面对的是当代社会,却又背负着厚重的诗学传统,这就要求研究者既对传统诗学有足够的认识,又对当代社  相似文献   

7.
肖菊蘋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1):15-15,20
《田园的眷恋》是关于民间记忆的真实回归与朴素书写,形式上沿用了旧体诗词,显示了姜梦麟独特的文化立场,为河北“大洼文学”增添了新色彩。  相似文献   

8.
著名画家汤沐黎先生工于油画,擅长旧体诗词创作。收录于《汤沐黎诗词画选》中的旧体诗词,体现了作者沟通当今社会的创作思想,而加拿大蒙特利尔《华侨新报》载文对其诗词用韵问题提出批评,则多偏颇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9.
关于郭沫若旧体诗词及楹联的注释,去年我在《求索》第一期、《湖南师大学报》第二期、《贵州社会科学》第三期和《沫若研究》第三辑上,相继发表了四篇文章,对诸家注释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兹作注释质疑续补,再向专家学者们求教.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大陆的旧体诗词创作已经形成了三体并峙的局面,即当代台阁体诗词、网络诗词与校园诗词的并峙。台阁体平易,网络体尚奇,校园体尚丽。这种现象曾在中国诗史上多次出现,是创作者艺术追求分化的结果,标志着诗歌系统的完备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旧体诗词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三十多年的旧体诗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对"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旧体诗词发展的纵向研究;其二是对旧体诗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前景的探讨;其三是对新时期旧体诗词创作困境及改革发展方向的研究;其四是对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个案研究。梳理总结新时期以来的旧体诗词研究,对于重建旧体诗词文体的文学地位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2.
1月,《葡萄园》诗刊发表《建设中国风格的新诗》社论.颜元叔《文学批评散论》及《文学的玄思》出版.2月,刘心皇在《反攻》上发表《30年代文学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萼华、燕玉、朱曦、西林四位同志的诗、词合集《四弦集》,出版在旧体诗词沉寂多年后的甦生热潮之中,近十年来,旧体诗词园地大增,作者极众,直有与新诗分庭抗礼之势,可说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非偶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旧体诗词被认为不宜提倡,提倡便会贻误青年,诗词创作顿时萧条下来,非大有身份者,作了也无处发  相似文献   

14.
论《沁园春·雪》首次发表的政治效应杨有业众所周知,毛泽东诗词的第一次集中的公开发表,是1957年初发表在臧克家主编的《诗刊》创刊号上,共18首并附信一封。然而,其中的《沁园春·雪》(以下简称“雪”词),却早在12年前,即1945年11月14日就已经公...  相似文献   

15.
昆明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五期发表了陈晓华同志的《新诗与旧诗》一文。这篇文章热情地为新诗呐喊,批评了当前报刊滥发旧体诗词的现象,读后颇多教益和启发。但该文第五部分说:鲁迅“一生  相似文献   

16.
《烛光集》以旧体诗词形式(兼有部分新诗),描绘了改革开放时期卢阳江岸的新风貌-崭新的事物,人物和自然风光,洋溢着积极奋发,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本文对其思想内容,审美价值进行评析,对其创造性地利用旧体诗词表现新时代的风貌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一片“打倒”声 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思想、旧文化。在砸烂孔家店的呼声中,旧体诗词几无藏身之地。叶圣陶(斯提)曾把写旧体诗词说成是对“骸骨的迷恋”(见《骸骨的迷恋》,载1921年10月2日上海《时事旬报·文学旬刊》第19号)。闻一多曾激烈地称写旧体诗词为“背叛民族”(见闻一多反对写旧诗》,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四辑)。更有甚者,民族虚无主义者胡  相似文献   

18.
文海博览     
鲁迅23岁发表著名诗篇《自题小像》,27岁发表著名论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等。郭沫若青少年时期就写了不少旧体诗词,打下了深厚基础;27岁时写下了我国新诗的奠基作——《女神》。叶圣陶20岁开始写文言小说,25岁开始写白话小说,28岁时已出版短篇小说集《隔  相似文献   

19.
在文艺创作空前繁荣的今天,旧体诗词创作也呈现一派盎然的生机。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中、青年创作队伍正掌握着这一古老的文学样式,显示出创作才华。承德的青年作者王玉祥同志便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位。近年来,他在《当代诗词》、《飞天》、《羊城晚报》、《历史文学》、《诗词集刊》、《解放日报》、《国风》等有影响的报  相似文献   

20.
杨柄同志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研究马列文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学者。近十几年来,他先后编著出版的著作有:《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与美学》(上、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列宁论文艺与美学》(上、下册,漓江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批评》(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此外还有不少文艺论文,散文和旧体诗词发表。而他于1997年由知识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艺和美学理论》则是“作者多年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位经典作家的全部中文版著作的一点心得和文献积累”[1],也可以说是作者长期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