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的灵魂人物,他的儿童观是其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本人及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灵魂前存在”和“儿童乃成人之父”是华氏儿童观的核心理念,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华氏的儿童观是在其早年个人生活经历、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基督教和文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华兹华斯儿童观成因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及“灵魂前存在”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社会及上帝的和谐关系,这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童年经历在华兹华斯儿童观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3.
杜威通过对传统教师观的批判,根据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以“儿童中心论”为基础的教师观。分析和探讨杜威的教师观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作为现代诗派的诗论家针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较为独到的观点,其中关于诗歌审美标准的“诗情”说影响最大。本文从诗人对“诗情”内涵阐释及“诗情”说产生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必然对“诗情”说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寻,以表明“诗情”观在戴望舒诗论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教育小百科     
对儿童的认识问题,即儿童观问题是教育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史上的每一个教育家无不有其明确的儿童观。儿童观往往成为其教育学说的基础。 1.把儿童视为“花朵”。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生长在于栽培,人的成长在于教育”。儿童的生长就象植物需要肥沃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一样,也需要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充分的健康的发展,这种观点到现在仍较为流行。 2.把儿童视为“敌人”。此看法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有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原罪”,“要使他们尽早开始赎罪”就得用对待敌人的办法来对儿  相似文献   

6.
华兹华斯所提出的“儿童乃成人之父”的观点是他独特的儿童观的核心内容。这是诗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独特的创作方式及内心境界的真切流露,是诗人用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本真的追寻,实际上是想寻找失落的自我、逝去的天堂,渴慕永生和无限,向往欢欣与自由。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对乔叟的妇女观一直颇感兴趣且对此争论不休。许多论者认为乔叟对女性抱有同情,而另外一些论者坚称诗人的女性人物受到了男权主义的厌女传统影响。中国学者对乔叟的女性人物或女性主义研究解读仍有待深入。乔叟的妇女观是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首先他受到所承继的文学传统、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影响。对女性人物带有歧视。另外,诗人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境遇的关注使他塑造出巴斯妇人这样表现出新特征的形象。巴斯妇人是诗人和周围世界、诗人和自身理想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陈鹤琴十分重视教师问题。他主张作为“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实施者——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由此,他提出了当时颇为新颖的教师观:儿童本位;作儿童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敬业、乐业、专业和创业。  相似文献   

9.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诗品》品论五言诗重“自然英旨”,除主张“直寻”和反对声律论等创作要求外,对诗人主体也提出了“天才”的要求。钟嵘对曹植和谢灵运的评价集中体现了其“天才观”,“骨气”、“才”和“兴”分别从诗人的主体品格、语言的独创性和表现力以及生命的感发能力三个方面对之作出了规定。“天才观”是钟嵘诗学观念的重要内涵,是对五言诗人的整体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儿童观经历了由“小大人”观向“儿童本位”观的转变,这集中表现在《申报》中“小朋友”称谓内涵的演进方面。“小朋友”一词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一般与儿童相联系。实际上,最初的“小朋友”与儿童无关,而是一个成人专属称谓,它是随着近代中国“儿童本位”观的建立而变为儿童专属性质的。“小朋友”在中国古代“小大人”观指导下产生。从《申报》记载中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该称呼又经历了同龄化、低龄化和昵称化转向,这是其“儿童本位”内涵形成的过渡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以“发现儿童”为目的的“儿童本位”观在中国的流行,“小朋友”一词的“儿童本位”内涵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王老师曾问我,什么是“儿童观”?应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我开了一些书名和文章给她。几个月后,她来信着重叙述了她对改变传统教育观点和儿童观的看法。她认为,正确的儿童观应该是尊重儿童,热爱儿童,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充分发挥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她似乎明白了。情况究竟如何?我来到王老师任教的班级。活动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孩子的绘画,玩具柜上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墙角边放着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师生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权威地位,成为最早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儿童中心论”突出儿童的主动性,主张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标志着西方师生观开始由“教师中心论”向“儿童中心论”的转移;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对话”则实现了师生观从“中心”到“对话”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论儿童观     
论儿童观□姚伟万磊俊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认识水平的提高,儿童也有了新的形象。今天的儿童观继承了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思想传统,融合了当代社会对儿童的要求。现代社会把儿童视为社会的“花朵”、“未来”,儿童在家庭中成为“小皇帝”、“小太阳”,...  相似文献   

15.
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教育家。他针对当时封建教育的弊端,基于“性善论”道德哲学观、唯物主义感觉经验论和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消极”道德教育思想。卢梭虽然主张到青春期才进行道德教育,但在青春期以前仍然应当注意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发挥教育者的榜样作用,避免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这些主张对现今的道德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儿童观是创作和研究儿童文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姿态和研究立场。儿童观是历史形成的。在“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指导下 ,中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显现出很大的差异 ,表明拥有先进的儿童观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8.
“把儿童当儿童看”是卢梭教育思想中最具革新意义的思想。卢梭的学生观不仅是一种人道主义学生观,更是对作为人的特定发展阶段的儿童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确立。因此卢梭的学生观可称之为“童道主义”学生观。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摘     
儿童观与教育问题儿童观,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在中国,儿童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家长的”子女观”和教育者心目中的“学生观”上,仍残留着大量的封建时代宗法制儿童观的影响。从实际上看,“子女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两种看来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是把儿童当“小奴才”看待,随意对孩子施加体罚、羞辱等肉体或精神虐待;二是把儿童当作全家的“小祖宗”看待,独生子女被奉为“小祖宗”的可能性更大。二者共同的本质在于,在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民初"童子"文学的美学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新兴的“童子”文学洋溢着“少年气”的壮美格调,其形成原因与当时将童子看作未来之国民的“儿童观”有密切关系。注意儿童性与文学审美性,成为建立“五四”儿童文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