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悲剧人物性格中的执着精神贯穿一生,他甘冒自然生命被毁灭之险去追求自身超越价值,并在与异己力量的斗争中始终坚持自我,在受难与抗争中展示出超凡的生命力,直至生命被毁灭亦不改初衷,悲剧人物的生命超越价值最终得到高度升华。悲剧人物强烈的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执着在自我涉及的双重悖反的悲剧结构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2.
蘩漪的悲剧是她追求个性自由、爱情幸福与周公馆令人窒息的环境之间的冲突、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形成的.蘩漪的追求是正常且合乎人性的,是生命为了改变生存境遇、争取精神自由,在苦斗中走向毁灭的生存悲剧.其强烈的反抗和最终的毁灭反映了女性个性解放冲决罗网的时代精神和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3.
晴雯是《红楼梦》里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一个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物。但同时也是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该文试图以晴雯的言行为切入点进行批判性分析,她“心比天高”而“白矜与自傲”;她“身为下贱”却“不善自藏”地“任性高鸣”:最终“风流灵巧招人怨”,而这些是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朱湘悲剧的内涵体现在他极强烈的自尊与自卑的个性中,这种个性悲剧与理想中的唯美主义产生激烈的碰撞,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具个性的美,这种美既有与这种悲剧内涵相一致的同一性又有与此相背离的矛盾性,二的相融相合完成了朱湘悲剧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侯孝贤依据对人生的深刻关怀和认知,结合自身的人生感知和经历,摄制了多部富有悲剧性色彩的电影,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主力,被人们称为电影悲剧艺术大师。他的电影以悲剧居多,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怀主要源于他特殊的人生际遇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侯孝贤主要通过其富有个性的意境营造、场景设计和镜像语言等表现手法,将生命、亲情、乡情和历史文化等悲剧主题呈现给世人,同时深刻地折射出侯孝贤电影中社会意识和人文关怀深沉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6.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曾树生的生命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活力.她带着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来应对冷漠的社会,而在这黑暗的现实中却一步步走向堕落,最终酿成了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7.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家鲁迅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创作中,鲁迅把悲剧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有自身软弱的个性,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惜助人物、场景、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冲突和反抗是悲剧形成必不可少的因素,悲剧中人与命运的斗争是以解决冲突达到和谐的,人类在对抗命运和死亡的冲突中升华,在压抑毁灭中不断反抗,而最终的反抗是无法消解的对抗.悲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体现的理性意蕴,最终可以使人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气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实现对苦难现实的超越,达到了沉重生命的绚烂。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末鲁迅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创作中,鲁迅把悲科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特有自身软弱的个性,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借助人物、场景、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1.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悲剧艺术起源于酒神节庆典的酒神音乐,悲剧是酒神兼梦神型的艺术,悲剧的价值在于以艺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使生命的痛苦由审美转化为欢乐,生命最终通过艺术而获得拯救。从尼采的悲剧价值论中,我们又能得出对当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悲剧艺术起源于酒神节庆典的酒神音乐,悲剧是酒神兼梦神型的艺术,悲剧的价值在于以艺术战胜人生的悲剧性,使生命的痛苦由审美转化为欢乐,生命最终通过艺术而获得拯救。从尼采的悲剧价值论中,我们又能得出对当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20年代的中国社会,当沈从文以童年的目光去观照外在世界时,他发现了扭曲、丑恶的人性是都市生活理所当然的通行证;而当他以都市文化人的眼光去反观湘西童年生活时,他无可避免地发现了其中的荒蛮与凄凉.沈从文的主体人格在现实中惨遭否定.面对这种困境,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供奉起为其认可和珍惜的所有价值等级和他所有追求的精髓部分的“人性”.然而,沈从文毕竟背负着人生许许多多的悲剧体验,他无可避免地将这种悲剧体验通过他的作品传达出来.所以,完美的人性、理想的生命最终都被作家亲手葬送,作家无法挽救他的理想生命们,因为他根本无法自救.沈从文以一种朴素的语言、隽永的文风表现着自己对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无可奈何的悲愤和绝望,表现着他所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的《变形记》揭示了西方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甚至伦常间表面上亲热,内心却极为孤独、陌生的实质。格里高尔是工业社会的牺牲品,他的悲剧成因除外界压力外,还源于他的主体选择性和行动的反抗性。为了抗拒异化,追求自由,坚守为人的主体性、个性,格里高尔选择了逃离时代的方式。他的变形与离去虽然是个悲剧,他的抗拒与逃离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其精神生命却因此走向永恒。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悲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人性与兽性"集于一身的形象.他何以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年沦落为一个残忍暴戾的复仇狂?辛德雷与林敦所代表的阶级压迫和社会摧残是希斯克利夫悲剧间接的和外在的原因,其直接的和内在的原因则是源于希斯克利夫的挚爱凯瑟琳对他爱情的背叛,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他个性中原始野性的爆发.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他个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悲剧意蕴是在人困难与不幸中展现的人格力量以及引发的怜悯、悲恸和为之动容的震撼与陶冶。司马迁儒道融合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他特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以及他自身的悲剧经历,形成了他的悲剧意识。《伍子胥列传》充满了一种抗争、豪气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石坚 《文学教育(上)》2010,(13):102-103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剧,大多被认为是封建社会残害下的悲剧。笔者认为,其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非由于她对当时的社会有意识的反叛,而是其性格及生命感使然,是对生命孤独感超乎寻常的体验的必然结果。正是对生命哲学层面上的体恬,使黛玉将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和价值,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和归属,这份太沉重的爱情成为黛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最终耗尽了她美丽而短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论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词旨悲苦,充满悲慨之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从三个层面:深沉的孤独意识,生命的悲剧意识;宇宙时空意识来阐述其诗歌中的悲剧意识。诗人在深沉的悲剧意识中表达了对生命对生存的焦虑和渴望,在探索中走向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9.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20.
在毕飞宇的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中,强大的社会压力、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主人公红豆未能实现自我伦理身份的确证而选择在挣扎中放弃生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冲突中,人物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以及最终难逃的伦理悲剧,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