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基于“认知语言学”,分析了名词后v-ing分句与其对应限制定语分句在表达上的差异及其认知理据。两种构造反映了说话人不同的观察、描绘现实的视角,即客观性较强的以名词所指事体为出发点的视角和主观性较强的以说话人为出发点的视角。前者的表达特点是客观性。内含主谓关系的自然性,反映事物所固有的、永久性的特征或属性。后者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二者的差异佐证了表达式的变化会带来表达价值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具有鲍对性。  相似文献   

2.
话语标记"这不"与"那不"多运用在说话人为证明自己的观点的陈述句中,在其后补充证明自己所言观点的分句,该类话语标记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并在话语机制之上表现出主观性及一定的交互主观性。"这不"与"那不"在使用频率与在语言中的分布上表现出不对称的现象,这受到了主观性的认知思维的根本影响。  相似文献   

3.
让步复句的预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步复句是主观性较强的复句,故它的语用性也较强。可以利用预设的投射和预设触发语的知识,分别考察两种典型让步复句——“即使”类让步复句和“虽然”类让步复句的预设,最终判断出让步复句的预设并不一定等于各分句预设之和,这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4.
晋元新先生在《外国语》1994年第2期发表的《浅谈英语表语分句的因与果》一文,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认为连接词why引导的表语分句也可表示原因,与事实不符。如果运用句型对等转换原则进行转换比较,并以语篇、逻辑、语义分析和权威语法论说相印证,就可发现以why引导的表语分句不表原因,而表结果。其二,认为表语分句所表示的因与果总是同前面主语所表示的因与果相一致,也不尽然。当主句主语由reason、cause、result、efect等本身意为“原因”或“结果”的名词充当时,主句所表示的因与果与表语分句所表示的因与果是一致的。但当主句主语由名词性从句或指示代词来充当,或表语分句由why、because来引导,则主句和表语分句之间体现出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音乐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发,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主观性、创造性极强的反映。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音乐欣赏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我们应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一、“结构上互不包含”的范围 1.1兰州本《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九月第三版,以下简称“黄本”)对复句是这样下的定义:“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黄本第426面)这一定义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比以往的笼统地说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句子叫复句的说法更科学,对分句的结构特征有所揭示。再看《语言学百问》(张炼强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五月第一版,以下简称“张本”)对分句的结构特征所作的类似的概括:“分句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决不能充当另一分句的任何成分,如果充当了另一分句的某种成分,它就不再是分句,全句就不是复句,而是单句。”(张本第126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一定范围的语料中,对“自然”和“当然”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从中看出“当然”比“自然”具有更明显的副词特征。在语义表达上。“自然”更侧重客观性,侧重肯定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侧重主观性,人们主观上肯定某种事实。  相似文献   

8.
英语中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属分句叫做关系分句。关系分句按其句法功能分为名词性关系分句和修饰性关系分句。本文着重论述关系代词“that”和“which”引导关系分句时能否互换使用,这是英语初学者容易混淆的问题。 在关系分句中,选择关系代词that还是which牵涉到所引导的分句是限制性还是非限制性关系分句,所指的先行词是指人还是指物,在分句中是充当主语还是宾语还是用作限定词。  相似文献   

9.
所谓多重复句,就是复句的某些分句又包含着分句,在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换言之,也就是复句里的分句本身是复句.“重”,是指结构上的层次.而不是分句的数目.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多重复句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则要对其进行分析,划分出它的层次,确定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而对于多重复句的分析,既可以说是我们中学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更有效地突破这一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特在此介绍一下多重复句的几种分析方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共时层面上分析了“的确/确实”主观性程度在客观评注——客观/主观评注——主观评注——话语标记的差异。相应的,“的确/确实”出现的语境也有差别,表现在对照式语境——非对照式语境——独用语境方面。“的确/确实”在客观性的语体中出现频率偏低,这是其主观性特征的语体证明。“的确/确实”经历了单用、短语用法、形容词用法、副词用法的语法化过程。“的确”、“确实”在用法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讵料”在篇章中可以连接分句、句子和语段分别构成复句、句群和段落,可以和各种表达意外功能的成分配合使用、协同出现,较少作句子成分。语义及表达上“,讵料”主要有表达意外语义、显豁焦点信息、流露元语功能以及体现主观性特征。其演化模式经历三个阶段:词汇化、连词化和标记化。与“不料”的对比差异主要体现在否定层面、范畴层次以及语体分布。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3.
“这”、“那”在主观性上存在差异,“那”可以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负面情感,也用于表达对某命题的主观认定。“这”在上述两个问题上并没有专门化。文章最后还简要评述了主观性差异成因的可能的解释角度。  相似文献   

14.
复句的语病往往与关联词有关.考生可以通过把准关联词这一“病征”,辨析复句是否存在语病。一、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后的内容是否颠倒递进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相连.后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比前面分句所表示的意思更进一层,分句之间的顺序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动。否则,句子就是病句。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6.
“安慰”谁?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对于“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一个分句,某些教材串讲成“那刘和珍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我认为应讲成:“那我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即安慰的是”我”(作者),而不是死者(刘和珍)。 从这一句的语法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第二分句的主语蒙前被省略,如果补上主语,则这两分句为“倘使我能够相信真  相似文献   

17.
编辑老师: 统编语文初中第五册在讲到复句时说:“复句有两大类。’即“分句和分句之间没有主次、轻重的分别”都是联合复句。“两个分句有主次、轻重之分”“一个分句是偏句,一个分句是正句”的为偏正复句。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全国统考语文题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B、C、D(略)答案是A。有同志给笔者写信,说认为A句也是有语病的,毛病出在“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 我认为,答案选A并没有错。 这里的“由于”引导一个原因分句,是连词。连词在关联分句时既可放在主语前边,也可放在主语后边。“由于”既可放在“你”前边,也可放在“你”后边。“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是一个复句结构,后分句“不回来了”前省略了主语。如果“由于”放在“你”的后边,那么后分句省略的主语显然是“你”:  相似文献   

19.
“现在有一段古长城的遗址,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南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这个复句的第一个分句是由动词“有”表示的存现句,宾语是“遗址”,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第一个分句的宾语“暗中更换”并省略。笔者认为第一个分句的宾语和第二个分句的主语“遗址”均用得不妥。《现代汉语词典》将“遗址”释为“毁环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即如作者所说“按其部位来说”的,因此“遗址”既不可能“断续”,也不可能“绵亘”,而“古长城”才是“断续”的。可见第一个分句的宾语  相似文献   

20.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