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午通知我演讲这样一个题目,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那时,鲁迅先生还没有做父亲,做父亲对他来讲是将来的事,可他写了这么一篇著名的文章。而许多做了父亲的人士却写不出他那样的作品来。现在要说怎样做记者,而做记者是你们将来的事,你们  相似文献   

2.
人民需要这样的记者瞿长福时间虽然过去了一年多,我却始终忘不了这件事。当时人民日报年轻记者王慧敏,在深入河北灵寿山区采访"太行七贤"时,因为过度疲劳和山地反应,曾一度休克。本来,他满可以坐在县里看看资料、听听介绍,然后回来写一篇也可以交差的报道。但是他...  相似文献   

3.
随钱其琛外长访问苏联期间,向记者吹风是我的主要业务,了解记者们的工作是自找的副业。我想写写我这次在副业方面的收获,一是觉得写一点对“双向交流”也许有些意思;二是也以此了却一笔文债。1988年年初在参加全国人大新闻中心工作时,我经不住《中国记者》杂志的年轻编辑陆小华的谆谆善诱,答应写一篇谈新闻工作的短文,但久久未能兑现。这篇札记就算是抵债了。  相似文献   

4.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5.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07,(13):30-30
曾经帮《青年记者》向一个学者约一篇稿子,没想到他却“迂”得让人吃悚竟然以刊物不是“核心期刊”回绝了。这一方面说明他“核心”崇拜的毒中得很深,另一方面也在于他对“青记”的不了解。其实,《青年记者》在我周围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的朋友和师长们眼里,  相似文献   

6.
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纳家骅纳家骅,52岁,回族,主任记者,中共党员。云南昆明人,现为中新社云南分社社长。他1982年正式调入中国新闻社后,每年均完成新闻作品120篇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以来,其作品先后有28篇被评为好稿并获得奖励。我是在党的培...  相似文献   

7.
马蛟龙1964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毕业到报社工作,不几年在陕西就有点名气。后来文革期间下放,至1978年以后方回西安晚报,其时,目力已坏。到1980年以后,他看报纸已很困难。然而由于多年的职业习惯,新闻敏感却有增无减,在近乎失明情况下搞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报道。那是1980年,捷克斯洛伐克一位公民给西安啤酒厂寄来97枚世界各国精美的啤酒商标,同时要西安啤酒厂寄两枚自己厂的商标给他。啤酒厂领导唯恐牵扯  相似文献   

8.
和谷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记者。他从1955年调入筹建中的解放军报社,到1985年离休,30年里,先后任记者,记者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担任社领导以后,他还多次以记者的身份下部队采访,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他写的大量新闻作品,有的在军队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在新闻界产生过广泛影响。最近出版的3卷本《和谷岩文集》所收作品,就有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的通讯特写34篇,散文19篇,报告文学3篇,新诗8首,文艺新闻评论10篇(另有4篇发于《新闻与成才》杂志)。这些作品,虽然只是他30年军报记者生涯中为报纸所写作品…  相似文献   

9.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对我讲起一件事: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件事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涵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0.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责任     
宗远 《传媒》2001,(11):49-49
记者撰写报道,一要可信,二要公正。只有客观公正才真实可信,只有真实可信才有公正可言。这就牵扯到一个立场问题,记者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采访和报道。他不可能做到纯客观,他必然要表露出他的爱憎。最近笔者读到一篇报道,就很难说真实和公正,记者的立场很成问题。  相似文献   

12.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经常有朋友问我:“你眼都看不见了,是咋当记者的?”我从话里听出这话似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我双目失明有怀疑;二是对我失明了还能当记者有惊疑之情,赞许之意。 我从小就患有夜盲症,后来又出现眼底病变,现在的视力右眼只有光感,左眼矫正视力只有0.02。按国际标准,视力在0.05以下已属盲人,我自然不能跳出盲人队伍之外。去年,陕西省残联负责人,看到了介绍我事迹的一些文章,产生了推荐我当省盲协  相似文献   

14.
津门有这样一位记者──记天津十佳记者樊国安颜华在天津新闻界,有这样一位记者,虽然他十一年前才半路出家当记者,如今却己享誉津门;虽然他家境并不宽裕,可是却收藏了数千册书籍;虽然他额顶的发丝已渐渐脱落,可仍然像年轻人一样对新闻事业充满激情。提起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记者、记者,翻译成白话就是记的人。” 这是四十年代我在重庆新华日报当记者的时候,陈家康来我们采访部谈天说的一句话。他是周恩来的秘书,很有才,建国以后当过驻外大使。 这本来是闲谈中一句开玩笑的话,我却宁愿把它看成讽刺,看成提醒。我愿每个已经或者准备当新闻记者的人听听这句话,好好想一想,提高警惕,万一当成了“记的人”,那就真正可悲了。  相似文献   

16.
他是怎么会成为科学记者的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副总编兼科学编辑大卫·珀尔曼先生,已是第二次访问中国了。这位六十五岁一头白发的老记者,有着一双深邃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他把短袖衬衫的下摆塞进长裤里,显得利索而有精神。他是美国有影响的科学记者,每年在《旧金山纪事报》发表100至150篇科学报道,多次获得美国全国性的科学写作奖。可是,他原先爱好的并不是  相似文献   

17.
身在《南阳晚报》热线部,有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责任和义务,我觉得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值得。 《南阳晚报》热线部创办仅短短一年时间,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有一定影响,应该说是8位热线记者辛勤劳作的结果。然而,在一篇篇产生影响的文章后面,记者们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难处。比如采访的阻力,尺度的把握,以及面对诸多不平事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新闻业务研究》为此推出“我怎样当记者”栏目,约我撰写一篇文章。当我思索这篇约稿时,铭刻在我心上、影响了我一生记者生涯的两位良师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是:著名军事记者闫吾,被誉为“能把死稿救活”的资深编辑舒人。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后,我跨入新闻队伍,供职于河北日报社驻唐山市记者站,当记者、副站长、站长。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开始当记者,我不得要领,整天东奔西跑,忙忙碌碌。说起来滔滔不绝,采访本记得密密麻麻,弄来的材料一大堆,就是写不好新闻稿件。有时写了,有花天果,很是犯愁。自从学着写言论,好像有了转机,路子越走越宽了,稿子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上升。仅10年的统计,我就发表言论稿200多篇、新闻稿1200多篇,言论和新闻双丰收。报社规定,驻地记者每人每年的定额任务是40篇新闻、4篇内参,我每年超定额近两倍,在报社驻站记者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20.
马蛟龙1964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毕业到报社工作,不几年在陕西就有点名气。后来文革期间下放,至1978年以后方回西安晚报,其时,目力已坏。到1980年以后,他看报纸已很困难。然而由于多年的职业习惯,新闻敏感却有增无减,在近乎失明情况下搞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报道。那是1980年,捷克斯洛伐克一位公民给西安啤酒厂寄来97枚世界各国精美的啤酒商标,同时要西安啤酒厂寄两枚自己厂的商标给他。啤酒厂领导唯恐牵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