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于对上海市3662名小学、初中、高中和中职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中小学生面对的应激性事件,主要是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多数中小学生能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策略来处理面对的困难;大部分中小学生是具体有一定程度的抗逆力的,除了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外,其中2%的学生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以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39%的具有中等程度抗逆力水平的学生还有很大抗逆力提升的空间。研究认为,抗逆力是中小学生有效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潜在能力;提升中小学生的外部保护性因子和内部保护性因子是提高其抗逆力水平的切实途径;应激性生活事件如果得到重视,并有效应对,可以成为抗逆力提升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抗逆力量表和人口学信息资料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对天津市某农村3544名中小学生进行抗逆力现状调查,并分析抗逆力与家庭相关的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果显示:(1)农村中小学生的抗逆力处于较高水平,内在保护水平略低于外在保护水平;(2)农村中小学生的抗逆力水平在性别、学段、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组成结构、父母受...  相似文献   

3.
从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内高班学生远离故乡和亲人来到上海,他们是如何应对生活、学习等问题的,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如何,本课题拟在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上海市教科院沈之菲主编)来了解学生的抗逆力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承受力太差、经不起挫折的报道常见报端。被教师或家长批评、考试成绩不好、被同学欺负等,甚至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引发中小学生的极端行为。于是,“挫折教育”被提上日程,“吃苦夏令营”应运而生。但是,挫折承受能力是不是通过人为创设一些挫折或艰苦的情境就能提高?怎样切实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心理学中关于抗逆力的研究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抗逆力”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所谓抗逆力,是指个人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遇到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发挥健康的应时策略。如何提高学生的抗逆力?心理学家这样告诉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心理力量,帮助学生优化成长环境,使家庭、学校、社区的各种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学生以正向的心理能量与周边资源良性互动,达到适应性、恢复性、抗压性、胜任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从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其目的是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将来为祖国服务。内高班学生远离故乡和亲人来到上海,他们是如何应对生活、学习等问题的,他们的抗逆力水平如何。课题拟在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调查》来了解学生的抗逆力特点,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内高班学生抗逆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逆力理论认为,抗逆力有助于个体适应逆境并实现良性发展,通过后天培养个体同样可以获得抗逆力.由于多种消极因素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我认知程度相对偏低.缺乏自信,对外界评价及压力也较为敏感.运用抗逆力理论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抗逆力,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7.
《家长》2009,(1):4-4
近日,上海市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上海中小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抗逆力研究》,其中在“上海中小学生发生过影响最大的十个应激性生活事件”排行榜中,“考试失败或不理想”位居榜首,且多数学生认为,“考试的失败或不理想”对自己打击之大,超过“丧亲之痛”。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抗逆力的学习模式 1.抗逆力的学习模式以内在保护性因素为抓手 抗逆力的学习模式,是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深化学生抗逆力的相关知识与技巧,培养学生抗逆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10.
单亲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儿童的成长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研究以抗逆力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以内蒙古通辽市X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影响、社会关注等维度揭示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形成的风险因子,探讨单亲家庭初中生抗逆力的生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抗逆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蒋帆  姚昊 《中学教育》2022,19(1):43-53
基于PISA 2018中国四省市数据,对家庭背景、学校氛围与学生抗逆力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标OECD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四省市抗逆力表现略低于国际水平;家庭背景层面,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学生抗逆力提升更有效,而家庭社会资本则无显著影响;学校层面,学校氛围能显著正向影响学生抗逆力;学校氛围和家庭背景对学生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逆力水平对中职生学业倦怠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法:以H市某中等职业学校一到三年级40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职生抗逆力、家庭支持、学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中职生的抗逆力水平和家庭支持与学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都呈现出显著负相关;抗逆力水平与家庭支持呈显著正相关;家庭支持在中职生抗逆力和学业倦怠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即中职生抗逆力水平能够通过提升家庭支持,进而降低子女学业倦怠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亟需重视学生面对挫折的抵抗能力,加强心理韧性,同时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降低学生学业倦怠感。  相似文献   

13.
抗逆力是近二三十年来欧美国家青少年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抗逆力的发现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式变革。抗逆力是能力、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要点是激活抗逆力。借鉴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由“关注问题”转向“关注优势”;坚持发展性辅导为主,障碍性治疗为辅的价值取向;把挖掘学生抗逆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全球范围内14个研究基地、1500多名青少年的混合研究,验证了在文化和环境基础上人们对抗逆力涵义理解的四种命题:(1)除了全球性,青少年身处的文化性、环境性因素都会对其抗逆力的形成产生影响;(2)抗逆力对青少年产生怎样的影响取决于形成该抗逆力的具体文化和环境;(3)影响青少年抗逆力形成的因素与能够反映青少年的文化背景显著相关;(4)个人与其所处文化环境之间张力(tension)的解决方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与抗逆力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抗逆力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沉溺的原因进行解读,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沉溺大学生的抗逆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大学生网络沉溺是抗逆力激发失败的结果,而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乐观程度与自主选择意识等内部动力系统,与人际支持、校园环境、大众传媒和网络环境等外部社会支持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网络沉溺大学生抗逆力的激发程度。  相似文献   

16.
处境不利学生克服弱势家庭背景对学习结果影响的抗逆力是与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相关的重要问题.PISA将家庭经济社会文化地位处于本国靠后的位置但素养表现居于前列的学生称为抗逆学生,根据国际、国内和核心技能视角下的认知成就抗逆学生定义,又综合生活、社会和心理幸福感的社会情感抗逆学生定义,计算出抗逆学生比例,以此作为反映各国教育公平状况的重要指标.PISA还从个体及家庭、学校和国家层面分析了影响抗逆力的因素.相关学者也基于TIMSS数据开展了抗逆学生形成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测度教育结果公平、检验教育效能理论和教育公平理论具有一定的价值,也为参测国制定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政策以及学校改进针对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要注重挖掘抗逆力背后的原因,激发每个青少年身上潜在的抗逆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抗逆力,以应付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他们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宏志中学是一所专门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学生的公益性学校。很多宏志生来自单亲家庭,家庭成员身患重大疾病家庭,突遭家庭变故的家庭。这些学生成长过程中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抗逆能力。如何激活宏志生的抗逆力,培养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格,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宏志中学从当前宏志生的现状调查入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始了课题实验研究。联袂科研,创建特色预防和干预网络我校与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一起参加了"抗逆力的途径:青少年抗逆力国际比较研究"课题,并借鉴国际研究成果,把我校心理健康教  相似文献   

19.
学校心理咨询是解决学生问题的途径之一。当代抗逆力研究采用新范式定义和解读问题,把问题看作是抗逆力的一种形式,是生命功能的一种体现。以此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三个环节开展工作——解构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建构意义:挖掘问题背后的抗逆力;重构生活:用“常规途径”替代“非常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拟运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工具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调查研究,揭示大学生总体抗逆力的发展水平及状况,进而,针对大学生总体抗逆力发展水平及状况提出加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措施,即:在大学生、家长、教师中广泛开展抗逆力学习;对抗逆力较弱的大学生积极开办抗逆力相关小组;对抗逆力很低的大学生需要重构其个体精神、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