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韵》承《切韵》而来,既是音韵学的经典之作,又是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广韵》中收录了大量的俗字,特点鲜明。文章将从俗字的收录方式与俗字分类考析两方面较系统地研究《广韵》上声卷的俗字,以期对俗字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王抒情 《语文知识》2013,(3):106-108
《广韵》中记录了大量的俗字。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广韵》平声卷的俗字进行整体分析:一、俗字概述;二、《广韵》俗字的来源;三、从异写和异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俗字的类型;四、总结《广韵》中俗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卢金  于李丽 《现代语文》2010,(1):152-154
敦煌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俗字和异体字,给读者的识读造成了诸多不便。《敦煌俗字典》首次以字典的形式收录了敦煌丈献中出现的俗字,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与使用价值。本文收录了敦煌写本《庐山远公话》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俗字,通过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与《碑别字新编》的俗字进行比较,以求在此基础上对《敦煌俗字典》做出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出现的六个俗字进行考释,主要查找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敦煌俗字典》和《宋元以来俗字谱》,进行了一定对比和推理。通过对俗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展现档案的全貌,从而有助于南部档案的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应县木塔辽代秘藏》残卷与《龙龛手镜》相印证,纠正了《龙龛手镜》中一部分俗字的错误,并补充了《龙龛手镜》未收的一些俗字。  相似文献   

6.
明代陈士元辑录的《古俗字略》和辽代释行均所作的《龙龛手镜》同为异体字字典,二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比研究《古俗字略》和《龙龛手镜》的注音、释义,来窥探二者的具体关系。  相似文献   

7.
选取当前收录韩国写本俗字最为全面的《韩国俗字谱》之人部俗字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韩国俗字谱》人部俗字收字之状况,在整理得出相关数据的基础之上,将其与敦煌俗字进行比较,力求揭示其在笔画、构件、整字三个层面的特征,由此总结韩国写本俗字之特点。  相似文献   

8.
陶美玲 《文教资料》2012,(34):114-116
汉字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俗字,唐兰先生的《古文字学导论》是文字学方面的一部重要作品,然而书中也存在大量的俗字。对俗字的研究虽然比不上古文字那么久远、深厚,但是俗字研究却是文字学的重要领域,对俗字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对唐兰先生《古文字学导论》中的俗字进行收集、整理,进而进行分类概括,希望能够对该书中俗字的一些特点作简单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9.
正于2017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一部研究明清白话小说俗字的专著。明清时期,通俗小说数量繁多,流行广泛,其中包含着大量俗字。对这一时期的俗字,历来研究著作比较少,系统的理论探讨还比较薄弱。此书以《古本小说集成》为主要研究材料,以《古本小说丛刊》等为参考,在丰富翔实的文献材料基础上,对明清小说中的俗字进行了系统、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明代陕西方志《雍大记》中的一至十三卷为研究对象,从俗字角度出发,借用汉字构形学理论,在异构俗字和异写俗字两大类的基础上再细分为十三小类。在穷尽性整理归纳《雍大记》俗字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例证分析了其中不同俗字的类型、成因及主要字书的收录情况,最后通过定量研究,总结出《雍大记》俗字具有时代共性大于地域个性、异写变化大于异构变化、古体沿袭大于整体创造、正字俗字并用的随意性、俗字形体构造的综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12.
古楚语和古吴越语在先秦时代是和中原“通语”差异最大的两种方言。而闽语和吴越语的关系尤为密切。莆仙方言为闽语支流之一,其口语中至今尚保留着一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古吴楚方言词语,它们可作为闽语和古吴楚语有深刻渊源关系的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13.
蔡国妹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4):39-41,74
处于闽东和闽南交界地界的莆仙话是闽东话对闽南话长期影响和渗透的产物,但往往体现出其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特征。入声舒化现象是莆仙方言最具有研究价值的特征之一,即部分白读的入声已舒声化,阳入白读混入阳平,阴入白读混入阳去。这种分化以文白读和古韵摄为条件。其产生于一百多年前,产生原理是喉塞韵尾-弱化消失,音节延长,单独成调,在语言系统的经济性原则的作用下,并入调值和调类相近的舒声类。这种入声调的演变过程在闽语的其他方言点及南部吴语和徽语中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14.
莆仙话与闽南话的许多共有词语之用法明显不同于闽东话,体现了词义的共同创新。即使是沿海闽语共同之词语,但就词义创新方面莆仙话也更接近于闽南话,而闽东话的许多固有说法却未见于莆仙话。这种词义上的“共同创新”之特点与莆仙话是从闽南话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前人学者对莆仙方言单字声调的调类归并与调值描写存在各种观点。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相结合,探讨莆仙方言单字声调,进一步描写莆仙方言的时长特征,与传统调值进行对比分析。本次实验所得莆仙方言共有7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单字调调值分别为533、334、331、51、31、41、3。  相似文献   

16.
宏观上,“词汇的融合”通过数据表明,莆仙话更接近闽南话而与闽东话稍远,莆仙话的词汇独有率比其与闽南话或闽东话的共有率更高,这是其独立为闽语次方言的一个重要依据;微观上,“词语的叠置”、“词语的合璧”和“词义的泛化”是莆仙话由于地缘临近而混合闽东话某些特征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仙方言为闽方言的一支,考证莆仙方言本字对研究其它闽方言本字具有参考价值。目前通行的一些闽方言“本字”,以莆仙方言检验,显得不合理,它们也有重新论证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王丽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48-49,67
"遘"字句是闽语莆仙方言中一个特色句式。本文从"遘"字词性及其使用入手,具体分析助词"遘"字句的相关格式及其用法,并探讨此句式在福州、厦门等周边闽方言区的使用情况,从而展现莆仙话"遘"字句处于过渡性状态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搜集莆仙戏古剧本中习见而当代口语和剧本已不使用的特殊称谓词语,依性质分为亲属称谓、尊称、谦称、蔑称和身份称谓五类,分别举例说明,可作为莆仙戏具有古老性、保守性特征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