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古今汉语偏义复词是大量存在的,但其形成原因很少有人探讨。因为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追源溯流才是最好的解决偏义复词成因的办法。事实证明.偏义复词的形成有其语言环境和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
偏义复词是古代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对其性质要正确认识.在分类上,偏义复词可以按其组合的词素意义来分,也可按词素的词性来分.对偏义复词的辨识,可考虑:事物的情理和语法关系,联系上下文,着眼于逻辑关系,对句式作分析.在语言交际中,偏义复词具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相较于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主要特点是语义的明确性和语素次序的固定性.类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前一个语素,反义偏义复词的语义多偏向语言禁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5.
谢薇薇 《文教资料》2010,(25):32-34
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特殊现象,合成词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合成词的意义。本文从认知完形、认知域和认知突显角度解释了汉语偏义复词的语义现象。通过这些要素对汉语偏义复词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一是认知完形原则促成了偏义复词相近或相反词素的结合;二是偏义复词的认知突显是动态发展,这是语言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以古、今偏仪复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前提,主要从判认的依据、偏指义、词序等方面,对古代汉语(文言)偏义复词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进行了历时性的比较,指出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还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词汇现象,只是一种临时性修辞现象,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以古代汉语以偏义复词为基础,已发展凝结成一种较为稳固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7.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古今汉语偏义复词是继承发展的,两者同中有异。文中从语素凝固性,词序固定性和偏义倾向性等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偏义复词是一种较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与一般的复音词不同,虽然由两个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仅作为陪衬。偏义复词在结构形式上多数由意义相关、相反和相类语素构成。随着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偏义复词的词义重心既可以偏向前一个语素,又可以偏向后一个语素,而往往偏向贬义语素。偏义复词的形成与词义的演变、词的双音化趋势。修辞现象,化因素等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9.
偏义复词是汉语中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古今汉语偏义复词是继承发展的,两者同中有异。文中从语素凝固性,词序固定性和偏义倾向性等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由“偏义复词”新说“虚义趣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顾炎武等古今语言学家论证倡说的连类或偏义现象,现在定名为“偏义复词”,在语言研究或教学中常常称说。江西教育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大词典》已纳入“偏义复词”一目。偏义复词的特点是连及的虚陪语素形成理解困难。另有小同而大异的语言现象,虚陪语素虽使理解困难,但兼有情趣,有设难成趣的修辞效果,可以另称为“虚义趣连”。它们是偏义复词的衍生发展,数量多,主要见于元明清及现代方言,是方言俗语词,结构也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尔雅》以同义为训的方式显示其同义词典的性质。它们以一个相同的意义为标准。词源义被划分到同义为训词义的范围内,将会给其同义词标准造成混乱。笔者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词源义与同义为训词义的关系,并提出了实践的具体方法,以求为《尔雅》同义词典性质的判断排除错误的认识,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迄今关于"文化"的认识比较模糊,"文化"的所指也比较混乱。以词源学为指导,用历时的眼光梳理英语里"文化"概念的演变,以增进人们对"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与其他类型复合词相比,联合型复合词的语素序列受语法关系直接制约的程度要低一些,而其他制约因素却要多一些,复杂一些.从结构形式、语义关系和词义类型等角度可以观察到此类复合词语素序列制约因素的多元性及其作用的灵活性.这类复合词的语素序列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在共时的状态下,它的制约性会通过各种渠道表现出来;这样,既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序列面貌,又可以通过语素意义在词化过程中的演变轨迹所提供的线索,去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联合型复合词.  相似文献   

14.
义借简析     
本文对“义借“之说的形成、内容等作了简要介绍,指出其实质就是混淆了真正的假借与引申、同源的区别,并分析了各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义借“的说法既违背了许慎定义的本意,又给假借概念的理解造成了混乱,故以不用为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盲文语料库中随机抽取的1,200,751汉语音节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家通用盲文字均方数约为2.22方/字,平均词长约为1.75字,平均空方率约为0.57,平均标调率约为49.59%,完善型符号占比约为25.82%。通用盲文理论混淆率约为0.87%,来源于14个无调单音节和33个尾音节无调双音节。通用盲文混淆率是现行盲文的1/28左右。轻声的教学难度较小、记忆负担不重。通用盲文的平均词长、理论混淆率还有改进空间。只要轻声不标"本调",混淆范围限制在无调的尾音节,通用盲文就不会发生系统性混淆风险。  相似文献   

16.
黄廖《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但因其将层次分析法中的句法成分和中心词分析法中的句子成分混为一谈,在论及"常见的句法失误"时又强行套用了其语法理论体系外的中心词分析法,故仍未能使教材所呈现出的语法理论自成体系。因此,唯有借鉴上世纪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中心词分析法为主导,再辅之层次分析法以弥补其不足之处,重构语法理论框架,才能摆脱长期以来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7.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Word learning in children: an examination of fast mapp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ildren may be able to gain at least parti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meaning of a word from how it is used in a sentence, what words it is contrasted with,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This strategy, known as fast mapping, may allow the child to quickly hypothesize about the meaning of a word. It is not yet known whether this strategy is available to children in semantic domains other than color. In the first study, 2-, 3-, and 4-year-olds were introduced to a novel color, shape, or texture word by contrasting the new term with a well-known word from that domain. They were then tested for their ability to produce and comprehend the new term and for whether they knew what semantic domain the word referred to.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2-year-old children can quickly narrow down the meaning of a word in each of the semantic domains examined, although children learned more about shape terms than color or texture words. A second study explored the effects of several variables on children's ability to infer the meaning of a new term. One finding of this study was that if the context is compelling, children can figure out the meaning of a new word even without hearing an explicit linguistic contrast.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工具书对“媵”的解释不尽相同,尤其是解释其名词性义项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工具书的释义须遵循准确贴切的原则,释义不妥容易引起误解、造成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