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团结带领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有幸成为日本投降的接受地。今天,国共两党围绕芷江受降而产生的历史情结、相互认同、民族精神、和平诉求,是推动国共两党交流的强大力量。我们要顺势而为,加强国共两党交流,为两岸和平统一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论调,中国少数学者也持相同的观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论者都认为:无条件投降是战胜和战败双方都不允许对投降先提出条件,因此,既然在日本投降之前,就有了《波茨坦公告》的“条件”,日本的投降就属于“有条件投降”。但从史实、概念、逻辑、法律等方面来看,受降与投降是两个概念,无条件投降是投降者无附加条件地接受胜利者提出的受降条件的投降,德国和日本是国家无条件投降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受降镇中心小学位于浙江省富阳市受降镇。受降,得名于历史的渊源,1945年9月,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第二指挥所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投降仪式(即"受降")在此举行,受降镇因此得名。学校以一流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香港于1941年12月被日本侵犯军占领。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军按天皇的训令,就地向盟军所属的战区将领投降。中国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是蒋介石,他完全可以派出军队赴香港接受日本的投降,收回香港。 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员,包括外交部长宋子文等人,都坚持要收回香港,但蒋介石把战后如何消灭共产党放在首位,而对香港的主权问题漠然视之。 日军宣布投降后,蒋介石急忙派出军队到南京、上海等大城市受降,准备布置打内战。直到8月  相似文献   

5.
“仁”和“礼”是中华民族传统和平文化的核心内容,“仁”是传统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礼”是实现和平的桥梁。这种以“仁”、“礼”为核心内容的和平文化在芷江受降中得到充分体现。推动了对日受降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湘西会战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最后一次进攻战,目的是为了夺取国民党空军芷江机场,为进攻四川建立前沿阵地,同时籍以挽救孤悬于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但是,由于国民党官兵的浴血奋战、广大湘西民众的积极支援、陆军空军的协同配合、加上国民党战略战术运用正确,击败了日军的进攻,取得湘西会战的胜利。这一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会战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芷江机场,更重要的在于它揭开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反攻的起点,同时也为芷江受降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7.
三、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投降后,不是由盟国分区占领,而是被美国单独占领。美国早在1944年就提出了单独占领日本的“赫尔备忘录”。苏联对日宣战后,于1945年8月11日向美国提出由苏美各派一人担任对日占领军的最高统帅,被美国断然拒绝。经过协商,中英苏各派一名将领参加盟军统帅部,但最高统帅只能由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独自担任。8月13日,美国把准备给日本的“总命令第一号”通知各盟国。其中规定日本本土由美军受降,苏军受降地区仅限于库页岛、中国东北和朝鲜“三·八”线以北。苏联要求北海道的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是“二战”结束时的重要历史事件。“杭州厦门受降区”是中国战区设置的16个受降地区之一,在一些常见资料中对此受降区的有关史事记述存有错误与不实,文章就此进行考证和订正。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5,(22):10-11
“烽火八年起卢沟,受降一日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举世瞩目的中国人民抗日胜利受降仪式在湖南芷江举行,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受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指派,主持受降仪式.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萧毅肃将军的儿子萧慧麟和萧民元从美国专程赶到芷江,捐赠了一批其父生前的珍贵遗物.他们深情回忆,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1.
战后应以和平为惟一目的的芷江受降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而是成为了国民党在和平的烟幕下谋划内战的一个重要步骤。从争夺受降权,到受降的过程,再到受降后内战局面的形成,其内战路线贯串始终。认识芷江受降内战的一面,对更好弘扬其和平的一面,是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罗斯福出于维持同盟国团结和大规模改造轴心国社会的考虑,制定了"无条件投降"政策,即包括武装力量、政府和民众的全面投降。由于罗斯福的突然去世,美国政府在如何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应用于结束对日本战争这一具体个案上出现分歧,形成"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保留天皇制度。传统现实主义派信奉"均势理论",担心"无条件投降"方式会彻底摧毁日本的国力,从而严重削弱战后制约苏联的力量,主张满足日本提出的不损害天皇制的条件。新政理想主义派认为天皇制是战争的策源地,保留这一不合时宜的制度将留下战争隐患,因而持反对意见。杜鲁门的选择是:既不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继续执行"无条件投降"政策,又将"无条件投降"解释为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并以秘密的方式与天皇达成有条件保留天皇制的协定。这是新政理想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政策折中的产物,也是战后美国新政理想主义让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一次预演。  相似文献   

13.
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进行了分析。以大量史实批驳了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指出,在保留天皇制问题上,盟国与日本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对华之“支那”称呼开始含有蔑意。1913年夏,日本政府在准备承认中华民国的同时,规定今后要以“支那”之蔑称为对后的正式称呼,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长期的交涉和抗争下,日本政府才不得已地改变了对华称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东北,班禅大师作为国民政府西陲宣化使积极进行宣化活动。他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之间,在内蒙古民众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并且内蒙古出现自治运动的局面下,在民众中宣传中央的政策,并且注重了解民情,注重与各王公和盟长之间深入分析局势,在民族上层着手防止日本诱降。他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拥护中央维护统一,起到维系边疆民族团结,坚定抗战胜利信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翟巧娥 《海外英语》2012,(7):122-124
怎么译:从"操控"到"投降"’是申连云老师对两种翻译策略的探讨,文中指出"操控"现象是翻译工作中严重存在的问题,译界工作中一直以来所提倡的"忠实"也不过是"操控"的幌子。因此,放弃"操控",对他者"投降"才能使翻译更准确,更能为人类带来福祉。如今,"尊重差异、敬畏文明"日渐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伦理道义。与此同时,保持本族语的文化不受外来侵犯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有必要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重新定位,对"操控"和"投降"两者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气焰更加嚣张。这时李烈钧便提出“开放政权”、“实行民治”、“内部一致”、共同抗日,以及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张,并向政府与蒋介石对日侵略所采取的态度和政策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