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闻失实则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是对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伤害。对新闻失实的分类见仁见智,就笔者理解,新闻失实包含要素部分失实、稿件整体失实和报道群体失实三个层面。要素部分失实新闻真实性的最基本要求是要素真实。新闻稿件中,五个W、一个H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准确;人物思想、观点和言语要正确;事件起因、经过和细节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2.
<正>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是要在新闻工作中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近年来,由于受各种利益的诱惑,加之新闻编采队伍的飞速庞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虚假失实新闻层出不穷,如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金庸去世、陈永洲事件等等,这些虚假失实报道不仅对媒体自身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影响到了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新闻报道失实的后果一、新闻报道失实,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  相似文献   

3.
学会跳出新闻失实的“陷阱”,避免新闻失实事件.对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造成新闻失实的原因,既有主观的,有意识的.也有客观的、无意识的。主观的新闻失实是记者或媒体为了一己私利或好恶而有意歪曲事实:客观的新闻失实则是指记者或媒体由于能力的局限或其他客观原因而无意造成的失实报道。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报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新闻从业人员由于急于在第一时间刊发稿件,常常出现因采访不深入而引起的报道部分失实甚至全部失实的情况,影响了报社的声誉,也误导了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判断。本文从笔者长期的采访实践中归纳出了一些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新闻从业人员防范新闻采访、编辑失实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让独家新闻吸引眼球,冲破新闻同质化,各大小媒体采用了新闻报料所提供的线索或内容。如何巧用、善用新闻报料,杜绝新闻失实事件发生?本文试图从如何通过对新闻报料失实的主客观分析,严把新闻报料的准入关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禹安 《新闻记者》2012,(10):64-66
确是曾经发生的事实,并已有结果,却再次被当做"新闻"传播的现象,客观上也是一种失实传播,亦可归于虚假新闻之列。这一类"时空错乱"导致"旧闻"变身为"新闻"的乌龙事件,对于媒体本身和社会及公众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本文对此类现象做了考察,并有的放矢地提出防范之策。  相似文献   

7.
1989年12月,一则188个字的短消息《一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当人们得知这是一则失实新闻时,社会舆论哗然,严词批评失实现象。的确,失实,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顽症,久治不愈,严重地伤害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这一肌体的健康,极大地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和在广大读者中的信誉。为什么长期来这一顽症久治不愈?关键是缺少清除病根的良方。应该说,新闻失实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表现,是思想路线、工作方法、采访作风不对头的结果,其病根就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因此,医治新闻失实顽症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王德华 《新闻界》2001,(2):45-45
避免失实报道,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但失实事件却时有发生。因为我们注意解决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失实问题,即采写过程中的工作方法问题,长久以来就忽略了另外一种不易察觉却又普遍存在的容易导致失实的问题,那就是记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倾向问题。记者的感情稍有偏向,就会导致报道失实。笔者从事要闻部编辑工作近10年,处理过不少记者感情倾向有偏颇,可能导致失实的报道,从工作中总结出一条经验:记者除了采访要深入细致,“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艾丰语)而外,还必须对新闻事件抱有冷静客观的情感态度,要使自己的喜恶不随事件的变化而变化,才能在写…  相似文献   

9.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为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传播的公信力,2011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但媒体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失实报道,而这些失实报道多数是在所谓的真实幌子掩盖下存在的,这种现象对新闻公信力的伤害较之虚假新闻同样严重。  相似文献   

10.
新闻隐性失实指的就是有关从业人员的非主观故意,因为采访不够深入,相应的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真正了解作者的真实含义,进而将新闻事件中的相关个别事实提升到了一般性事实,进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事件消息的程度,导致出现了失实情况。因为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非主观性等特点,出现失实性的几率也就增大了,因此,一定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所经历的假新闻赵金:现在,全国新闻界正在开展打击虚假新闻的活动。虚假新闻,在各个媒体和各个记者身边时有发生,因动机的不同,有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之分。"纸馅包子"事件是明显的故意失实行为,而其他一些失实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新闻失去了真实,不仅使新闻工作失去了职业生涯,同时也严重破坏和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而更严重的是破坏和影响了新闻媒体履行党和政府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一、新闻报道的"失实新闻""失实新闻"与"假新闻"有所不同,那么何为"失实新闻"呢?所谓"失实新闻"是指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也就是说对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真相而形成的新闻。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失实新闻"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3.
最近,河南省信阳制药厂厂长、党委书记李庆勋向新闻界呼吁:震惊全国的“贵州印江县中小学生服药中毒事件”(以下简称“印江事件”)早已真相大白。新闻媒介应停止对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和转载失实报道,不要再使我们厂受到伤害了。李庆勋指出,“印江事件”已经过去快一年了,可是至今一些报纸中还出现关于这一事件的失实报道。他无奈地说,记者先生,请饶了我们厂吧!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1991年12月10日贵州印江县有关部门对该县  相似文献   

14.
新闻欺骗及其与新闻失实的关系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然而,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并非都是真实的,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止。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新闻失实现象具有明显的故意性,这就是新闻欺骗。即,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利用新闻媒介捏造事实或掩盖事实真相而欺骗广大受众的新闻传播行为。新闻欺骗与新闻失实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新闻欺骗行为导致的新闻报道肯定是失实新闻,也就是说新闻欺骗是新闻失实的一部分。但新闻失实与新闻欺骗不是等同的概念,新闻失实的范围更广。新闻失实包括故…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传播中的更正,就是在新闻报道发生失实以后,媒体针对失实内容所发表的更改纠正说明。“一切新闻的主要因素是真实。”(1)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这是中外新闻工作者的共同理念。但是,新闻工作特有的运行机制使新闻的真实性有时又显得异常脆弱,采访、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侵犯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失实的发生带有某种必然性,更正也就相应地成为新闻媒体在传播活动中无法回避的课题。中国新闻界对如何防止新闻失实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新闻失实发生后如何更正则至今鲜有论述,这不能不说是新…  相似文献   

16.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可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一篇失实的报道,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更是对媒体形象和公信力的巨大伤害。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造成巨大冲击,一些报刊和网站的编辑、记者更热衷于追求新闻事件的趣味性、轰动性、新奇性,而忽视了对新闻存在的根本特性即真实性的追求,虚假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如何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从而树立媒体公信力,是当下媒体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有关新闻理论与实践,从明确新闻真实性、失实新闻、公信力等相关定义出发,分析了虚假、失实新闻存在的根源及危害,探索求真务实的新闻发展之道,对防止新闻失实提出了对策:即严格新闻工作制度约束,加强新闻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把握好“度”,保证新闻真实、导向正确,增强新闻实效性;坚持受众第一的原则,夯实新闻真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大忌。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考来说,保证新闻的真实在多数情况下是可以做到的。但新闻失实特别是部分失实又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主要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多侧面的,是不断变动的,采编人员或因作风不深入,或因受客观条  相似文献   

19.
视觉时代新闻真实性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真实性,归属于新闻传播或新闻工作的首要准则范畴;在新闻实践工作中有着不容置疑性。然而,新闻失实事件却屡见发生,当人类的生存环境进入到视觉文化传播的新时期后,新闻真实性的正常生存仍是一个现实问题;并且,在强大的现代传播科技技术的作用下,侵犯新闻真实的行为也呈现出一番新态势来。  相似文献   

2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众多新闻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失实现象却时有发生,如有些报道是彻头彻尾的凭空捏造,有些报道中人名,地名、时间、事件经过、历史背景或数字引用等具体细节失实,有的张冠李戴,有的任意夸大等等。这类失实新闻危害虽大,但由于有客观具体的判断依据,比较容易鉴别,大多能引起传播者和受众的警觉。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新闻,表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