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前期,国民政府和西藏地方一度缓和的关系再度紧张,国民政府的对藏主权受到严峻挑战.为了改善双方关系,巩固对藏主权,稳定抗战后方,国民政府打破常规选派沈宗濂入藏.沈宗濂为了完成中央赋予的使命,多方筹备,在藏积极活动,取得了一定"战术上"的成绩.但由于此时国民政府并未将解决边疆问题作为重心,加以英国的阻挠以及西藏上层分裂势力的膨胀,沈宗濂此番入藏并未达到预期目的,国民政府仍未能有效控制西藏局势.  相似文献   

2.
六世班禅到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和廓尔喀入侵西藏都是在深刘而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发生的.班禅圆寂后留下了巨额财产,这直接引发了廓尔喀入侵西藏.清政府在取得了对廓尔喀的反击战胜利后,进一步改革了西藏的政治、宗教管理体制,并制定了影响深远的<钦定二十九条善后章程>.  相似文献   

3.
风,起于青萍之末 1995年5月14日,达赖喇嘛在印度举行的一个祈祷大法会上突然宣布:6年前圆寂的十世班禅的转世灵童已经确定。达赖喇嘛的这项非法决定顿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5月18日下午,历代班禅驻锡地的札什伦市寺14泣活佛、堪布表示:6年前十世班禅大师圆寂后,札寺按宗教仪轨和程序做了大量寻访灵童的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中,但令人愤慨的是,达赖喇嘛却突然宣布“班禅转世灵童”,这是违背宗教仪轨和历史惯例的行为,我们将排除干  相似文献   

4.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两大系统的关系对近代西藏政局乃至中国的边疆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1933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又完成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国内战乱未息,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不断升级,英国仍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及强化与达赖、班禅两大系统的政治联系,努力协调两系统的关系,以加强对西藏地区事务的管理、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针对达赖、班禅两大系统关系,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又是如何演变的?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有何影响?本文拟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主要依据已公布的国民政府档案,结合相关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康藏纠纷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0年6月,西康甘孜县发生了大金寺和白利乡争夺庙产的事件,随即演变成第三次康藏纠纷,直到1940年才完全解决。它与当时西康地区发生的格桑泽仁事件、诺那事件、甘孜事件以及班禅返藏事件、西康正式建省等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着密切关联,并对1930年代乃至以后的川、康、藏局势及国民政府的国家统一运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东北,班禅大师作为国民政府西陲宣化使积极进行宣化活动。他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之间,在内蒙古民众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并且内蒙古出现自治运动的局面下,在民众中宣传中央的政策,并且注重了解民情,注重与各王公和盟长之间深入分析局势,在民族上层着手防止日本诱降。他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拥护中央维护统一,起到维系边疆民族团结,坚定抗战胜利信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甲的性质在抗战前后先后经过了由自治到自卫,再由自卫到自治转变的过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构建基层政权中自治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国民政府的这种困境在保甲制度上有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1939年 10月 ,国民政府派吴忠信赴藏 ,代表中央举行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坐床典礼 ,进而商讨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 ,并在拉萨设立了驻藏办事处。吴忠信是民国时期中央派往西藏的最高官员 ,其使藏表明西藏最高政教大权属于中央政府 ,密切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巩固了抗战的后方基地。  相似文献   

9.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程度比较轻微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货币,未使得大后方市场流通货币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信贷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平稳,稳定了大后方物价的总体水平,也使得法币较受民众信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尚未确立以通货膨胀政策作为解决战时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在如何处理收复区的教职员和学生的问题上,国民政府开展了教育甄审运动。本文通过对政治合法性、道德价值判断和人心整合三个层面的考察,去探析国民政府在战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之下,开展教育甄审是否适合时宜,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13.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叶琼瑶 《文教资料》2010,(27):101-103
在抗战初期,国土沦丧,大批的难民跟随国民政府涌向武汉.使武汉人口陡增至一百五十余万。庞大的难民潮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上升为政治问题。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难民措施.这些措施富有时代的特色,在抗战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国民政府的根本性质决定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在学习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时,会学到“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这一部分知识。同学们很可能会产生疑问:“达赖”和“班禅”到底是什么意思?“达赖”和“班禅”这两个封号是怎么来的?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是什么样的关系?下面笔者就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老舍的爱国精神,分析了他的《四世同堂》以及其他有关作品对全民抗战尤其是当时国民政府抗战的表现,也揭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四世同堂》未能出版,以及老舍因此不愿出文集的原因,并指出了新时期出版的《四世同堂》鲜为人知的被删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是全民族抗战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民族的抗战需要动员全民的参加,儿童也是抗战力量的一份子,因此,难童救济教养工作受到了国民政府和全社会的重视。文章阐述了难童问题日益严重的原因及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及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日索赔未成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成立了远东委员会专门处理日本的赔偿问题.国民政府积极参加对日索赔工作。但由于盟国间在日本赔偿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协议,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日本利用中国不统一的局面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以及国民党出于反共考虑等因素,终使战后国民政府的对日索赔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论略陈杏年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是国民党施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而言,国民政府制订和推行的一些适应抗战和大后方建设需要的有效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促使教育在抗战期间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为适应政治上强化独裁体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