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曝光--原指胶片或感光纸在一定条件下感光.新义比喻把隐蔽或不光彩的事情公开出来. 冰点--本指水的凝同温度.新义比喻不引人关注、受到冷落的事物或方面. 蛋糕--原指一种食品.新义比喻共有的社会财富、利益等. 缩水--原指某些纺织品洗涤后收缩变小.新义比喻规模、数量、价格等不正常地减少或下降.  相似文献   

2.
无名鼠辈--不出名的小兵,比喻没有名望的人. 獐头鼠目--獐头小而尖,鼠目圆而小,用以恶意地形容人贫贱穷酸. 鼠窃狗盗--指小偷小摸.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指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其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所谓教学比喻,就是把这种修辞方法移植到课堂上,用学生熟知的且与新知识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事例,对应说明新知识的疑难之处,配合正面讲解,以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思维体操     
<正>巧填成语根据意思把和鱼有关的多字成语补充完整。(1)比喻做事从长远打算,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放长线,○○○(2)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冷暖自知(3)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5.
哥本哈根:1941年之谜--关于科学历史剧《哥本哈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晓原  刘兵 《科技文萃》2004,(11):128-129
江晓原(以下简称江):按我喜欢用的一个比喻,有一类历史迷案属于智力操练项目--不必指望得到公认的结论,但可让人不断来尝试解谜,也就是说,可让人不断用它来操练.我甚至认为,谁要是真正将这类迷案中的某一个搞出了公认的结论,反而是煞风景之事,因为那样就"杀死"了这个迷案,使后人少了一个智力操练项目.  相似文献   

6.
一举两得     
比喻事做一件事得到两种效果。  相似文献   

7.
五花八门     
古时候,"五花八门"指: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朗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篷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五花八门"有时候也解释为古代战术中的阵势:"五花"是 五行阵,"八门"则是八门阵。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战略家都董得 使用五行阵。五行系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构成各种物质 的种种元素即五行。加之五行又代表红、黄、蓝、白、黑五种色素, 它们混合在一起还可变为多种颜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8.
作家秦牧说过,“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清晰明亮起来”.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昆指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其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钾来打比方.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巧用比喻,则会使学生理解起来更轻松,记忆更深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化学教学事半功倍.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一、形象比喻   比喻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比喻运用得比较经常、广泛,但是并非任何比喻都能产生幽默情趣,关键要看比喻是否新奇恰当,而不能陈俗弊脚.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到十九世纪末英德竞争时,比喻说:“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是根本不满足只得到一些残汤剩菜的.它就象一个饿汉吃不饱,自然首先盯住的就是英国的那个大盘子--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一百多倍的殖民地.“这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既新奇恰当,幽默风趣,又揭示了英德之间的尖锐矛盾.   ……  相似文献   

10.
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化平淡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一章,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深奥,学生也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如能在教学中信手拈来一些比喻,则能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下面举几例:(为了行文方便,将比喻用"--"表示,"--"左为本体,"--"右为喻体.)  相似文献   

11.
语言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动物词汇的比喻意义是文化的一部分。跨文化语境中既存在共有比喻,又存在特有比喻。前者指的是文化语境不同,比喻意义相似或相同;后者指的是文化语境不同,比喻意义相异。  相似文献   

12.
新年快乐     
纵向1.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2.成语,指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3.指时光,又指流动的光彩。4.腐烂的木头,比喻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5.王维诗《山居秋暝》中"天气晚来秋"的前一句。6.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  相似文献   

13.
一、it可用作人称代词,它可以代替人、物或事1.it指人时表示:说话者心目中不太清楚的那个人,常在打电话或敲门时用;指说话者心目中的那个人。例如:—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谁在敲门?—It’s me.是我。—Who is that speaking?你是哪位?—It’s me.是我。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写作上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兴趣的稳定性差,但可塑性大。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借助比喻的特性,把熟知的形象交给他们,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周易正义·归妹》中提出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 ,盖事物一而已 ,然非止一性一能 ,遂不限于一功一效 ,取譬用心或别 ,着眼因殊 ,指同而旨则异 ;故一事一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 ,守常处变……喻之多处大都不用在一篇作品里 ,但也有用在一篇中的 ,却分见于各处 ,往往讲变化。”对比喻的“多边”特征“分见于各处” ,且“讲变化” ,已有许多学者作了这样或那样的阐释。笔者认为“多边”特征可从两方面来阐释 ,即内在特征和外部特征。一、比喻的内在特征比喻的内在特征是指比喻本身所具有的一种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而改…  相似文献   

16.
所谓隐喻型作文题,是指从引导材料或比喻性故事或寓言故事中概括引申出话题。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思辨性。就是要求考生从平常普通的事、物中进行辩证思维,完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提升,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态度、情感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18.
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称赞。 D.忌讳huì:对某些可能产生不利后果的事力求避免。汗牛充栋:形容藏书丰富。按部就班:指办事要一步—个脚印,到岗位去。 【 】  相似文献   

19.
1.比喻比喻的最大特点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人们也就常常使用这一方法来比喻其它事物或说明其它事理,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赋予新义而创造出新词语。如:"牛狼"指那些骑自行车或摩托车进行抢劫东西的人;"店鼠"指在商场偷窃的人;"贷虫"指骗取银行贷款,恶意欠贷不还吞  相似文献   

20.
半吊子——比喻不明事理,言行冒失或办事有始无终的人。也指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半瓶醋——比喻知识或技能有限的人。包打听——指好打听消息或知道消息多的人。出气包——比喻被人用来发泄怨气的人。传声筒——比喻毫无主见,只会重复别人话的人。吹鼓手——旧式婚丧礼仪中吹奏乐器的人,比喻为某人某事或某些错误观点吹嘘捧场的人。大手笔——指名作家或他们的作品。大丈夫——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急先锋——原指作战中冲在最前面的人,现多比喻在行动上积极带头干的人。近视眼——比喻目光短浅的人。老古董——比喻思想陈腐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