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听了本校两位语文教师讲授《老王》,对结尾的主旨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是这样:“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成为时代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  相似文献   

2.
<正>在研读《老王》一课时,对此课《练习说明》第一题《教参》中有句话——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写此文而解脱,是作者的旨意?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教参》)。作者以善良之心平淡之语向我们交  相似文献   

3.
[案例回顾] 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 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老王》一课的教学侧重点是在“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讨论和理解上,难点是体会老王与杨绛及钱钟书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细研课文。体会细节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②“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相似文献   

5.
[案例回顾]这是《老王》(人教社《语文》八年级上册)公开课的后半部分——在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结尾段后,老师问:作者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即惭愧,心里不安。结合课文想一下,难道作者对老王的关心不够吗?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对老王关心的表现语句。同学们分组讨论,分别答道:  相似文献   

6.
杨绛的散文《老王》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底层的光芒”板块中,平淡而真实的叙述中,流露出作者一片真诚愧怍之情。我研读了多遍,参考了多篇文章,却发现大家对于杨先生在文章的结尾写到的“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直没有非常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有一句"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此,很多论者没有站在作者当时所处的立场具体而细致地分析"幸运"和"不幸"定义的缘由,因此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心中的不安和愧怍。所以,应从作者被老王理解和作者被社会理解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文中的"愧怍"。  相似文献   

8.
杨绛的《老王》以沉静简洁的语言叙述了“文革”期间“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老王在临死前知恩图报,情深意重地拖着“直僵僵的身体”将鸡蛋与香油送与“我”吃,但“我”却简单地、粗略地、直接地赶忙拿钱将他打发走了。每当想起这段往事,作者总觉不安。这种不安,便是多年以后作者的明悟——“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抓住这最后一句作为切入口分析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我以为还有挖掘不够到位的地方,姑且论之。  相似文献   

9.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
解读《老王》的“入口”在哪里?自然是在全文的末端,卒章显志的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的文字素来冲淡,而此句却在不经意间闪射出鲜明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1.
《老王》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真正内涵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幸运者要关心、帮助不幸者,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有了平等的关系,你才会去尊重他,进而尊重他的一切。只有这样,不幸者才不会再遭受生活之外的精神苦楚;有了平等意识,才会感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才会生出"我却拿钱去侮辱他"的"愧怍"。杨绛对自我人性缺点的批判是勇敢的,彻底的,是真正的勇士;她的"愧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更深地愧怍。  相似文献   

12.
<正>第一次读到杨绛的《老王》不是在语文书上,而是因为微博上的一句话:每次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隔了多年,我才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当时正是寒假,每天捧着手机沉浸在影视剧里。突然看到这句话,却有大梦初醒之感。我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却每天不务正业,一心扑在手机上。羡慕着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影视剧里的世界。心头涌上的是对父母的愧怍。学着杨绛生活。世间好物不坚  相似文献   

13.
杨绛的散文名篇《老王》刻画了老王“金子般的心”和“善良”的品格。命运悲苦而又无比善良的老王,不仅让杨绛“愧怍”,而且让很多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可文章最后那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让许多老师难明其理。有些教师在解读时只好硬生生地把教参上的现成说法直接端给学生。这实际上是没读懂文本的体现,是对文本的浅入浅出。  相似文献   

14.
解读《老王》,以杨绛的另两部作品《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为阅读背景,从"幸运"与"不幸"的角度理解作者的"愧怍",进而理解作品主旨。抓住作者改述称呼的细节,论述"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愧怍,是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的体现,是平等对待每个生命的悲悯情怀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王凤 《教师》2012,(9):65-65
在上《老王》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前做好资料准备工作,上课时,却有好多同学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们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表示并不理解。  相似文献   

16.
正【教学实录】老师:散文具有"自我文学"的典型性。阅读写人散文,既要关注人物形象特点,也要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就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入手,从细节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内心世界。请大家阅读全文,找出一句话,概括杨绛先生多年后回忆老王的情感缘由。生:文章末段中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师:杨绛先生基于一种愧怍的情感回忆  相似文献   

17.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8.
《老王》一文,在授课的时候,老师传统地都偏向 讲老王形象、“我”的形象、分析“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流于表面,文本内容未使之动容。 故而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老王的素养”、“杨绛的素 养”、“你的素养”,用素养带动思维品质。“老王的素养”意图让 学生知其人、明其德,了解老王友善的品质;“杨绛的素养”通过 分析“心上不安”来剖析杨绛的自我反省品德;拓展活动“你的 素养”旨在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实实在在体会文本情感,并迁移至自我体悟中,从而培养学生自身良好的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上海版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一学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想起这句话,这句话成为我精神反思的一个标杆,一个尺度,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