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警政的创建,作为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既适应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的要求,又符合了西方先进政治文明的导向。芜湖作为一个在安徽创办巡警最早的通商口岸城市,其近代警政的创建和发展,正是适应了城市开埠后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对此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丰富和深化对清末警政的认识。作为清末安徽权威的政治百科全书,《皖政辑要》详实地记录芜湖警政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我们对此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史料。  相似文献   

2.
警政建设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深远。受风气闭塞、财政窘促、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清末甘肃的警政建设成效有限,与沿海内陆一些先进省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但主其事者或力图振兴,或迫于严峻的社会现状,或迫于来自中央的压力,各种警政措施无不无因陋就简地开办起来了,其中虽不乏虚应故事者,但这一仿效西法的新政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开近代甘肃警政风气之先,对当时闭塞落后的甘肃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化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末,为维护封建统治,广西地方当局遵照清廷的命令,创办了近代警政.广西的警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代警政毕竟是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产物.中国的封建社会环境难以适应它的成长,广西近代警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4.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清末的官制改革是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清末的官制改革参照甚至照搬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模式,但它毕竟是一场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运动,它的许多改革成果都被近现代吸收乃至继承和发展。因此,清末的官制改革是自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承德通过设立民选的代议机关、增加承德府、州、厅、县的建制、实行司法独立及军警分离,开启了近代民主之风,在政治体制、司法独立、警政建设等方面与北京同步发展.因此,清末“新政”对承德社会近代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清末广东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警政建设对于动荡的广东社会尤其必要。广东的地方绅商在建设警政方面走到政府的前面,进行了民办警察的初步尝试,创办了西关巡警局,对整个晚清警政的创办模式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没有近代市政机构,近代化的市政机构是夹杂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涌入中国的,它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侵略性.在清末新政前中国自主意义的市政机构已经开始零星地出现,而清末新政中警政、自开商埠和地方自治的实施推动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市政机构的大规模出现.  相似文献   

8.
学界以往研究较多关注清末国家及省域层面新政实施的情况,而对县域新政考察不足。清末实施新政后,汝宁府所辖州县的经济和新式教育都得到了发展,并进行了一定的地方自治和警政建设,但清末新政以牺牲民众利益来维护清朝统治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残暴,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清末,西方警政制度传入中国,为进一步培养高素质的警察队伍,加强行政执法能力,警察教育应运而生。直隶作为清政府的京畿之地,不论是警政制度还是警察教育皆走在全国的前列。雄安地区作为直隶的重要县域组成部分,又与京、津毗邻,在地理位置上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雄安地区的警察教育经历了从代为培养到自主办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尤其是创办的巡警教练所可谓清末县域社会自主开办警察教育的典型样本。以雄安地区警察教育为典型个案得以窥探清末中国传统县域社会警察教育的历史样态,不仅对中国近代县域社会警察教育的创办与发展研究的深入有着推进作用,而且还对雄安地区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历史文化底蕴的丰富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近代中国、特别是晚清政治制度史方面,幕府问题常常被人忽略。然而,在当时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地方行政制度中,幕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研究它,不仅对晚清政治制度史,而且对整个近代中国史的学习都具有积极意义。在晚清的幕府制中,曾国藩的幕府无论在组织、规模、作用和影响诸方面,都超乎其它而具突出地位。本文试就这一典型作一剖析,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日本教习时代”虽然时间不长,前后不过十年左右,但却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对清末新政时期的师范教育影响更大.师范教育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从事师范教育的日本教习也最多.因此,有必要分析清末日本教习的构成、分布状况、所授课程、关键人物在师范学堂的活动等问题,阐明清末日本教习在中国师范教育近代化中所起的作用,反思其弊端和对当前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爱新觉罗·载泽是清末重要权贵,学界迄今对载泽的研究较薄弱,论著数量少,研究内容单调,且对载泽的评价趋同.载泽研究尚有很大空间,应当进一步探索史料并拓宽研究视野.作为清末满洲亲贵集团的核心成员,载泽对清末政局发展影响颇大,深入研究他的所做所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清末满洲亲贵集团的认识,对了解清末政情、推进满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实施城乡合一的管理体制,没有设立专门的城市管理政府。到了清末,这样一种城市管理体制开始发生改变,在警政创办和地方自治运动过程中,新型的城市政府的雏形开始建立。清末城市管理体制的变迁主要是国家推动的结果,但也是社会自发变迁的结果,是强制性变迁与自发变迁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柳卫民 《文教资料》2012,(17):106-107
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家,丁振铎创办警政,开办警校,开展警察留学教育,不仅促进了清末民初我国西部地区警察事业的发展,而且推进了我国西部地区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研究丁振铎警察教育思想,既可为新时期警察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又能丰富警察教育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清末近代农业教育兴起之初,近邻日本对其影响不容小觑.其时中国农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等基本仿照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科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是日本;大量日本农学教习纷纷来中国任教.这些因素均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中国农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教育改革是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甲午战败,“以强敌为师”的口号下,借鉴与移植日本学制,注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重点发展师范教育的教育改革。文章试从以日本为媒介的渊源和学习借鉴日本教育的途径两方面论述日本与清末教育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公共安全机制日趋瓦解,清廷难以维持地方统治;遂行“新政”以求自保,广西省府桂林亦受其影响.另外桂林城市近代化转型及其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迫使广西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在桂林兴办近代警政消防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在新疆建立军府制,实行八旗绿营驻换兵制,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军事。之后军府制趋于衰亡。1884年新疆建省后巡抚刘锦棠因地制宜改革军制,收军权于巡抚。清末新政时期间,巡抚联魁将军长庚响应中央决策在新疆筹练新军创办警政,致使新疆军事制度凸现了近代化内涵。清末新政的军事改革对新疆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