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珂 《教育革新》2007,(5):16-17
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管理中明确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2.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易浩忠 《农村教育》2005,(1):104-105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本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明确了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中的责任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同时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可以开发或规划符合学校需要和特点的课程。  相似文献   

6.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运用适合学校的课程”。由此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因此。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逐步在中小学确立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是国家确立的重点课程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看出,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0.
刘光书 《贵州教育》2010,(18):25-27
一、安龙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意味着乡土课程的开发具有了法律依据,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1.
一、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含义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意味着国家将部分课程开发和管理权力下放,于是校本课程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不仅意味着学校是国家、地方课程的执行者,而且可以结合本校实际,自主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不仅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二条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第十六条又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三级课程政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自身特点以及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条件,通过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开发学校课程的活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吴良根 《广西教育》2010,(23):18-19
传统的课程和教材由国家统一要求、统一内容,因而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课程结构过于单一,不能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地方性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6.
正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背景下,提升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力,已成为推进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1])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和相应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  相似文献   

18.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管理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文件要求:学校应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发或选用适合的校本课程.基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对于长期以来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农村学校教育而言,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和革命性意义的挑战与机遇。它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还将对国家的“三农”政策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农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如何从实际出发,批判地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吸取过去农村教育改革的经验,对于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学校课程管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开创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然而,就学校课程管理而言,如何确立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怎样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地位对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纲要》中提出的“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够的。因为我国“实行国家、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