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畅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4-15,25
一、以小事为切入点,灵活开展赏识教育常言道:"育人无小事",把许多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许多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为了优化班级管理,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向上的班级氛围,每接一个新班,我都有意向学生渗透我们又组成了一个新家,唯一的大人和家长是老师,孩子不是一个,而是很多,在家通常是一个孩子几个大人,大人一般要帮孩子做事;而在班级这个特殊的家庭里,是一个老师几十个孩子,很多时候,不是老师帮孩子做事,而是孩子要帮老师做事。  相似文献   

2.
黄女士的两个儿女现都在美国读博士后,问她如何把儿女教育得那么优秀,她说,其实她所做的只是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及陪孩子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她说了两件小事,我们认为很值得一般父母参考、深思,所以多花些笔墨把它叙述下来: 小事之一女儿从小就喜欢天文,对星座特别感兴趣,常常半夜邀母亲陪她出去看星星。也许很多父母会很自然的反  相似文献   

3.
那还是女儿上小学时候的事。那时候我们一家还在上海打拼。 有一次,女儿让我检查作业,其中一道作业很有趣,就是把她出生的时间、地点和有趣的事有条理地记下来。应该说,女儿的作业做得非常好,有趣的事记得又生动,又简洁,字也写得很工整。可当我看到她把出生地写成“上海市新华医院”时,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的女儿让我辅导她的习作,题目是“妈妈的爱”。她选择的是一个送她去医院看病的例子,写得很是平常,而且这个事例显然是编出来的,具体的场景一点没有描述。对于女儿如此选材我很是不满.于是启发她:作文选材首先要选取自己真实经历的事。其次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你在何时、何地、哪件事中感受到妈妈的爱了呢?我连问了她两次,面对我的追间,女儿沉思了一会儿,说:“不知道。”我有些怀疑女儿的回答,又启发她:“你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做的哪件事让你感受到了妈妈很爱你呢?”女儿仍是摇头。我有些泄气。难道在女儿眼中我竟是个不爱她的母亲。  相似文献   

5.
一天,一位朋友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马上到上班时间了,丈夫让3岁的女儿收拾玩具,女儿不听话,还赌气把玩具往地上摔。丈夫一气之下,打了女儿一巴掌,女儿大哭起来。妻子见女儿被打,也急了,又和丈夫吵起来,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这件事告诉我们:夫妻教子要密切配合,不能唱反调。否则,对孩子不利。在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我要求孩子节俭,不该买的东西不去买。所以,我带孩子去超市,买什么孩子要和我商量。如果我不同意,即使她喜欢也不买。而丈夫则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孩子说要,就一定买,要星星绝不给月亮。用他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6.
衢州一读者来电问:“我的女儿被父母宠惯了,在别人看来很普通的一件事,在她那里就成了天大的事。为此,她经常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今天不想理这个同学,明天不想和那个人讲话。这么小的孩子和同学之间能有多大的矛盾呀?但我应该怎样帮助她,让她学会和同学交往,学会化解矛盾,不要总是斤斤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呢?”  相似文献   

7.
郜曾浩 《高中生》2012,(22):54-55
关于"跳蚤"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想要夸一个普通的人很简单,介绍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却有些难,因为面对诸多才能,选择哪一个为切入点,是件费脑筋的事。所以,我选择认认真真地把我知道的事记录下来,让大家在我平凡的字里行间去感受不太平凡的她。  相似文献   

8.
融立 《家长》2015,(3):27-28
除了不压抑孩子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培养,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合理表达情绪,最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最近,上小学的女儿回家后总是情绪激动。由于老师对班上一个同学很偏爱,让她感觉不公平。怎么劝她都无法平复她的情绪。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最近一位家长找我咨询时说的一番话。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也是很强烈的,直接支配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件在成人看来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常常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9,(7):13-13
我和我先生是双职工,单位里工作也挺忙的,现在孩子放了暑假,我们根本就没有时间照顾她,把她一个人放在家里吧,担心她的安全问题,又觉得这样孩子太孤单了。这不,还没开始过暑假,孩子已经嚷嚷开了:“妈妈,我暑假也要和西西(女儿幼儿园的同学)一起玩,我不要一个人,一个人好没意思的。”我很理解女儿的心情,但想要让女儿这个暑假不孤单好像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我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0.
有很多时候,成人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和评价儿童,以致扼杀了儿童创新思维。因此,在大人做结论之前,请听一听孩子的意见,他们的世界也许更多彩。家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群蚂蚁不知从哪里爬到了我们四楼的房间来。我和女儿费了好大的劲才彻底解决了问题。事情过后,女儿不停地问我蚂蚁是从哪里来的?怎么爬上来的?为什么爬到我家来?我想女儿要读三年级了,马上要接触作文,既然她对这件事这么感兴趣,为何不让她把事情写下来呢。女儿很感兴趣地坐到电脑前,真的写起作文来。等我做好晚饭,她已经在嚷嚷着要我帮她打印出来。因…  相似文献   

11.
女儿刚开始上小学的时候,常常丢三落四,不是作业忘了抄,就是上学没带书本。看着其他家长不厌其烦地对孩子大包大揽,帮着抄作业,帮着整理书包,我就在想,都说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本来孩子就必须做的小事,家长要包办到什么时候才是头儿?我得做个狠心的家长,给女儿划一块“责任田”,让她自己把这些事情做好。  相似文献   

12.
《少年儿童研究》2010,(4):50-51
我家女儿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做个小宅女。其实我最害怕孩子放假在家,因为有几件事情是和她永远都讲不通的,其中就包括下楼去玩这件事。女儿偏偏又是一个书虫,除了不出门,更是拒绝运动,就连老师留的体育作业也不做。我很无奈,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朱炳霞 《班主任》2013,(9):16-18
一天,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告诉我,她女儿说班里有几个男生下课常常摸她,孩子以为闹着玩,和她讲时还笑嘻嘻的,她不知该如何跟孩子讲,想让我在班里提醒一下。放下电话后,我感到这件事很棘手。  相似文献   

14.
吴敏 《生活教育》2011,(4):73-76
一天,在县城某重点小学读四年级的一个亲戚的孩子,拿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平凡的感动》让我指导。我告诉她,生活就是作文,只要把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自己认为令人感动而又平凡的事写下来,尽管在别人眼里是不起眼的,只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就是好文章了。她问我是否可以以母爱为题材,我欣然赞同。  相似文献   

15.
女儿很任性,对她讲道理就如对牛弹琴。通常情况下我往往采取粗暴的呵斥和任其哭闹的方法制止她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时间一长,孩子与我有了隔膜,而且变得畏畏缩宿,即便是正常的要求也不敢开口了。有些事常要我问很多遍,甚至使出杀手锏,大声呵斥或扬言要扇嘴巴,才迫于无奈吐出字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结果令我苦不堪言。 针对女儿的特点,我开始了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明白道理的新尝  相似文献   

16.
女儿做生意     
女儿今年8岁,小名贝贝,这孩子生性顽皮,你不让她做的事他偏爱做。一天,我和丈夫下班回来,发现小区里的孩子们异常兴奋,其中一个认识我的孩子跑过来跟我说:“阿姨!贝贝在那儿卖气球。”当时丈夫很生气要过去把女儿揪回来,我说不妨让她干干,我们看结果如何。我和丈夫先回家了,做好饭等了好久不见女儿回来,在小区里找了一圈也没有踪影,很是焦急。于是丈夫到小区外面去找。不知什么时候我听见门开了,急忙跑出去看,只有丈夫一个人回来,我问:“找到贝贝了没有?”他说找到了,原来女儿到别的小区去卖气球了。包括我们认识的朋友还有小区商店那里都堆…  相似文献   

17.
女儿10岁,从法国回北京探亲,傍晚我们一起在草坪旁坐着,竟然聊起了一个很成人的话题:一个女孩如何变得高贵。我对她说:一个男人要变得高贵,那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他要有成功的事业,要有尊贵的地位,要有足够的钱财,要有良好的学识和修养……一个女孩要变得高贵则十分简单——她并不是一定要有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贵族的教育……她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像花蕾一样把自己严严地包裹起来。女儿有些不解:爸爸,什么意思呢?这时候,我意识到跟她谈这个话题太早了,我想了想说:就是要和那些臭小子保持距离,永远尊重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相似文献   

18.
我的刚升入三年级的小女儿喜欢趴在桌子上摆弄台历,读着日历后面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够了,便拿起铅笔在空白处画起小龟来。望着这只小龟,我想能不能充分利用这小小的空白处,让她写上一两句话,或者把当天最有趣的事写下来,这样做,对她写作文也许会有帮助。我把想法告诉了她,她听了,情绪很高,便试着写起来。半年来,她一直坚持这样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辅导孩子利用台历写小作文,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内容要真。初学写作文,还是写真实为好。孩子的年龄小,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还很不够,能把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实实在在的事如实地写出来,就很不简单了。我们每做一件什么新事,都要让小女儿跟着看,边看边问,让她说这是干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19.
孩子做事可能会有始无终:不过,父母用一点智慧和沟通技巧,让孩子坚持,就能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女儿这几天一直都很兴奋,连走路都哼着歌。自己一点不含蓄地告诉我们她很开心。因为她在跆拳道的考级上,成功由白带升级为黄带。这件事增添了她的信心。妻和我都在现场观礼,看到她从教练手里接过代表成功升级的黄腰带时,那一刻我为之动情,以往的艰辛和忧虑都化为兴奋。  相似文献   

20.
丰梅 《家长》2011,(Z2):73-74
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只是一味地指责和强求孩子,只会让孩子破罐破摔。放学后,女儿回到家就坐在书桌前,很认真地写起作业。奇怪,女儿今天怎么这么乖啊?平时回家,她可从没这么自觉过。以前她进门第一件事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