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物质、文化、精神和制度四个方面简述了体育隐性课程的属性,探讨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意义,分析了体育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建议:加强高校各级领导对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视与支持,提高高校教师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整体认知水平,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旨在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功效,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体育隐蔽课程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具有教育作用,与体育显性课程共同作用于校园体育教育。文章论述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对策: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运作机制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教学规划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物质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团队文化建设;强化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张金 《林区教学》2014,(2):101-103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国内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内涵。高校体育隐蔽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体育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基础。基于此,从体育设施、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长春市体育隐蔽课程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深入地剖析了长春市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长春市体育文化建设对策,以期为长春市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要体现出时代精神,就必须倡导体育课程文化建设,提倡健康与文化并重.加强高校体育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高校体育教师需深入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体育课程理念内涵,对体育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心理学等体育文化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对体育健康和生存美学理论加以研究,运用体育文化传播手段来传承高校体育和体育文化。由王清玉、刘一民教授编写的《大学体育教程》一书,为高校体育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当前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内蒙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开展的现状作出分析,得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开设体现了内蒙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多元体育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及有助于强化内蒙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完善内蒙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制度文化建设和体育行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学科本身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矛盾主要反映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育目标的矛盾;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学行为的矛盾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与高校教育目标一致;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加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述了我国高校中体育课程开设现状、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及作用等,之后文章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思路,包括: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推动文化与体育有机结合;加深对体育运动本质的认识,彰显体育人文精神;构建科学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正确引导体育课程的发展;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文章旨在增强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湿发展,最终推动素质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塑造以人文本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苏华伟 《林区教学》2013,(11):88-89
中国学校体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如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也必将遵循社会文化的发展规律,随着人们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弊端的认识逐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得到了体育界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基于此,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体育课程建设内容的审视,文章指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存在很多问题,应把握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的树立体育价值观和注重体育教学两个问题,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环境创设校园隐性课程,以促进宁夏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体育俱乐部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俱乐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有效途径。高校体育俱乐部已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占居主导地位,并且,在不断的运行中,推动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活动,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体育俱乐部在运行过程中的典型实例和文献数据资料的研究,对涵盖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体育俱乐部形式等进行评价,提高高校体育俱乐部的目标、任务及管理与发展,使高校体育俱乐部在未来的高校体育活动中得到蓬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1.
西藏高校是弘扬、传承藏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平台,如何使高校青年学生认识这一民族文化,是西藏高校体育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对西藏高校藏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建设原则、优势、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剖析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理念问题的基础上,从现象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研究视角对其理论依据进行深层分析和阐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改革的理论启示意义。研究认为:生活世界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身体运动感知和领悟,用内心体验和感悟体育生活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来重新设计;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启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的文化价值重建应倡导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真实对话,需要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时比例,适当调整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整体课程理论要求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应注重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意义,需要高校体育课程选择体育安全常识、生存技能训练等安全教育内容进入高校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3.
创新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文化创新又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我国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对丰富高校文化,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的意义,从高校体育物态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体育文化创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哲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方面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阐释。研究认为:现象学理论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生活体验的实践价值;生存美学理论揭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和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关系;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强调运动文化传承在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又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功能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设置的构想,并且对普通高校特色体育课程与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建议完善措施,以期为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防生体育课程设置是融国防教育、军事体育和大学体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国防生体育课程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并成为是大学大体育观的重要体现,有效的促进与大学体育课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文化的相互协调发展。了解高校国防生体育课程设置,以及国防生体育课程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等基本情况,进行和横向的比较研究,相互借鉴,构建适应目前国防生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为陕西省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课程及体育课程的涵义,回顾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了目前体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并对体育大课程理念给予前瞻性思考。阐明高校体育大课程观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众体育等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需要高校体育课程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和体育文化、体育科学、知会体育技能、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要素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大学生体育智慧,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达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思考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我国高等院校二十几年体育教育改革和近几年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对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分析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指出了近年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以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