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不辩不明,人不辩不智”,“真知灼见往往是在辩论中产生的”,组织小学生进行辩论活动的意义还远不止这一点。现行小学语文课本在“口语交际”训练项目中安排了不少辩论题;生活中,学生口语交际的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辩论的主题俯拾皆是。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它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一、辩论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积累“积跬步以致千里,汇溪流以成江海”、“厚积而薄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辩论中,孩子的内心都有一种取胜的欲望。为了使自己掌握辩论的主动权,并取得胜利,他…  相似文献   

2.
实录摘要: 主持人:队员们,临近期末,又到了我们复习迎考的时候了。今天,我们就“临阵磨枪”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参辩双方为……辩论现在开始,首先有请双方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善辩的艺术     
无懈可击的善辩,产生于严密的逻辑;严密的逻辑,出自于缜密的思维;缜密的思维,是由于思路清晰、思想达到了完全条理化。对于任何事物,只有观察得认真仔细,思考得深刻周密,辩,才能击中要害,字字千钧,无懈可击。下面举一个能言善辩的故事,辩的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孔夫子在周游列国时,一日行至某地,见一家店铺大书“抬杠铺”为字号,不甚解其意,便差学生子路前去打听。子路回来告诉老师说:“民间把辩论说成‘抬杠’,‘抬杠铺’,就是专门找人辩论的铺子。谁辩输了,要付出五十两白银。”孔夫子听后,自恃学识渊博,不把店主人放在眼里,便决定进去一辩。…  相似文献   

4.
百家争鸣是墨辩产生的基础和作用对象,研究《墨辩》的辩论止缪原则和论式,有助于理解《墨辩》作为辩论工具的实用价值。章从分析《墨辩》“诺”的表述含义入手,论证了三类“诺”的辩护特征、功能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辩斗感。2.读懂故事内容,习得辩论技巧,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3.体会两小儿善观察、勤思考、辩论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教学流程】一、观看视频,初感辩论课前谈话:大家看过辩论赛吗?有什么感受?出示辩论赛视频“以成败论英雄”片段。聊聊辩论给你的感觉。【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辩论,感受唇枪舌剑的辩斗感及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此外,视频还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辩论风云录     
“我们辩论队进入复赛了!”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四个人兴奋地跳起来。在学校举办的辩论赛中,琪琪是一辩,廖天是二辩,我是三辩,小雪是四辩,四个人合作无间拿下了初赛。“非常对不起大家,我没办法参加了。”小雪突然一脸沉重地宣布。  相似文献   

7.
“辩题反方,美是主观感受。二辩:郭宇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欢迎你。”“大家好!我也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但是到底美不美,就要看大家的主观感受了。谢谢大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庄重威严的阵势,稳操胜券的气魄。“辩坛梦之队”九九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上的夺冠之旅,成为历史上一段难以超越的经典,一个言必称之的坐标。那一年,最耀眼的似乎不是他,他不是最佳辩手。(一)辩论场上的“郭氏魅力”“……我们的审美热情肯定像火苗子一样哧溜哧溜、叭叽就灭了!”辩论赛场是一个唇枪舌战剑拔弩张的地方,不过只要是他站起来…  相似文献   

8.
辩论式教学是近几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多数教师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之一,但纵观课堂多数只是重形式而轻效果,重表现而轻实质,因而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而笔者认为要让辩论真正焕发其自身的魅力,关键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辩;选择恰当的“论题”使学生“能”辩;恰到好处地引导,使学生"善"辩。  相似文献   

9.
王敏 《福建教育》2000,(2):37-37
一位二年级的教师在教“辩”和“辨”时,告诉学生,二者都是形声字,声旁都是“辩”,不同的是“辩论”的“辩”中间是“讠”,“分辨”的“辨”中间是“辨”。  相似文献   

10.
一、导语设计 “头脑越用越灵,是非越辩越明。”这句平常话中的“用脑”和“辩论”虽在本质上属于人的思维活动,但仔细一想,不难看出“用脑”指的是个人的思维活动,而“辩论”则指群体的思维活动。“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辩论的过程,就是群体智慧集合的过程,自然是非会越辩越明。 “家长不理解学生”和“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当今学生和家长常常喟叹的两大针锋相对的话题。在北京四中  相似文献   

11.
“引用一是语言运用中一种极为常觅的修辞方法,从古至今,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在辩论中,精当地运用“引用”辞格,不仅能使辩言文采斐然,而且能极大地增强辩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一、引名言警句,使论述富有说服力作为倍受人们喜爱的修辞方法,“引用”的最大作用则是能有力地证明立论的真实性,增强辩言的战斗性。因此,高明的辩手极重“引经”和“稽古”,都十分讲究将伟大名家的经典性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在狮城“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上,一位辩手于“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场辩论中总结己方立场时;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2.
<正> 羊涤生先生说庄子“长于文而短于逻辑思维”,“蔽于推理”,(《庄子“濠梁之辩”与辩无胜”》)这也是在庄子思想研究中许多学者的认识。这一认识常从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去说明。其实这一认识未必正确。庄子在与惠子的辩论中有时有诡辩的现象,但庄子也是一个伟大的辩者,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与惠子的论辩中,他遵守逻辑规律的要求,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力地驳斥了善辩的惠子。因此我以为他并不“短于逻辑思维”,也决非“蔽于推理”。  相似文献   

13.
在“说”中磨砺思想、在“辩”中学会立论——关于“辩论”与“议论文写作教学”关系的思考深圳市深大附中张少军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听说训练中安排有“辩论”.但是在不少中学,“辩论”训练往往是匆匆开场,草草收兵,教材设定的训练目标无法实现,“辩论”在整...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教师》2012,(7):F0002-F0002
2011年12月9日,“辩课”第四站走进了浙江省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堂课,两次辩论,一天的时间,和“嘉兴名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结合起来的“辩课”更显厚实。  相似文献   

15.
王镫令 《新读写》2008,(4):50-51
在上海市“人代会”上,有代表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引起争论。有人问余秋雨怎么看,他坦言没有必要。于是有人发表反驳余秋雨的文章。这很正常,只要是理性的辩论,有不同意见很好。但是,一位高二学生拿着《文学报·自由谈》上的议论文《与余秋雨一辩》,问我“代表们有这样的提议,说明人民群众的选举是有眼光的,人民群众为什么不选你呢?就是怕你瞎讲”这种文字属于辩论吗?  相似文献   

16.
张乐  吴洪  杨涛  魏娟 《中国研究生》2009,(12):47-49
辩论是思想的交锋,是语言的盛宴。正所谓“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而南京大学与辩论也有着不解之缘,在南大的发展史上,辩论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亚洲大专辩论会姜红卫的一鸣惊人到国际大专辩论会上“四朵金花”的全盛时代;从“贸仲杯”商事仲裁庭英文辩论赛的再创辉煌到全国四城市大学生辛亥革命历史文化专题辩论邀请赛勇夺冠军,一代又一代的辩手们,前赴后继,为南京大学争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荣誉。近日,《南大研究生》报记者从鼓楼校区到仙林校区,采访了五位校辩论队队员。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辩课”的倡导者认为,“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笔者拟结合有关实例阐明“辩课”的特点及其实施途径,期望广大教师认同“辩课”形式。  相似文献   

19.
辩论赛     
星期四的综合实践课上,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辩论的话题是“汽车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我加入到反方队伍中。我看到反方的人熙熙〔xī〕攘攘的,心想:辩论赛不一定要人多,要口才好、反应快才能取胜。我们这边人虽然多,但大多是“乌合之众”,“精兵良将”没几个,是否会……张老师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等主辩手发完言后,便是我们的天下了——自由辩论。我是个急性子,首先发言:“我方认为汽车的坏处很多,尾气严重污染环境,噪音令人烦躁不安……”我一口气说了一大串。对方辩友沉默不言,他们应该被我难住了…  相似文献   

20.
逻辑学教学方法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登池 《教书育人》2000,(20):32-33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好它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同时它又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概念多、规则多、公式多、符号多,学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探索出一些教学方法,不揣浅陋,直陈出来,以就教于同仁。 一、课堂辩论:逻辑学是在“辩”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古代。逻辑学也称为“辩学”、“论学”,故辩论对学好逻辑学而言,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辩论的题目可以现实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为主,目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辩,不至于陷于某种形式。辩论要求语言流畅,有的放矢,持之有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