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重要内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从"心"与"物"的关系出发,把人与自然纳入到道德领域,从天人合德的角度肯定了"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当今时代的环境生态问题有诸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丹 《今日教育》2014,(10):66-67
人物小传王守仁(1472~1529)别号王阳明,明代中叶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他在教育领域颇有建树,提出了"顺应天性"的儿童教育思想。这对化解当前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功利、浮躁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对于刘宗周思想的定位,多因其有改造王学之功而称其为王学之殿军,但对于其所理解王阳明之学是否即为得王学之"真",缺少一定的反思性思考。认真研读刘宗周阐述及评价王阳明思想的重要著作《阳明传信录》,对该书中刘宗周评"四句教"、"良知"、《大学》等按语与王阳明本人的思想作比照考察,发现刘宗周对于王阳明思想的"批评",实际是其对于"致良知"的"误读"。总体来看,刘宗周是继承于"湛学"的思维模式,将具有现象学意义上"自明性"前提的自然存在的"良知"理解为可界说的"知识性"存在,这种解读方式在学理上乃是"心学"之倒退。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或为合理把握刘宗周思想及梳理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任凤琴 《文教资料》2006,(18):40-41
圣人是王阳明最高的理想人格,而狂者则是其现实的人格。王阳明一生都在为成就圣人而努力,在成圣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圣理论,这一思想对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以"真三不朽"的伟业彪炳史册,深刻地影响了明中叶以后中国历史的走向。王阳明作为古代圣贤的典范,其影响之大,除了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外,与《王阳明年谱》的编纂和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联。《王阳明年谱》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凭借文学的虚幻艺术、叙事艺术和杂糅艺术,更加凸显了王阳明致"圣贤"的形象,其中关于"天道"与"人事"、"良知"与"邪恶"、"现实"与"诗意"的叙事框架显然是受到《史记》等历史文献的影响,并成为后世塑造和解读王阳明艺术形象的文献依据。《王阳明年谱》博大精深,其所包含的文学价值已成为王学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是明中叶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也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由儒入伍的常胜将军之一。在多次平乱中,他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思想。王阳明的军事实践中处处闪烁"仁"的光芒,也集中体现和有力反映了他的人本思想。他是无愧于"仁者无敌"称号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明王朝中期的王阳明,以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为实践背景,植根于儒家经典,并开创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通过兴办书院、社学等讲学活动,广泛宣传他的"心学"理论,培养门人。论文从相关历史背景入手,尝试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并重点从其所倡导的社学、乡约来考察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之说在后世引起了极大争论,批评者讥其“源于佛老”。本文通过分析王阳明“无善无恶”学说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并与佛教特别是禅学的“无善无恶”说进行比较,指出王阳明之“无善无恶”论与佛学确有共通之处,二者均认同本体界无善无恶,现象界有善有恶,均强调形上虚寂本体与形下现实生命的贯通。然心学之“无善无恶”论的理论依据为儒学传统之体用论,与佛教之缘起论迥然有异。就阳明心学的思想实质来看,是援释入儒而以儒为宗,心学与佛学是在保持各自差异基础上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一生以学圣成圣为治学与教育宗旨。他以自身心性实证为基础和前提,继承了先秦儒家"心通天道而为圣"的思想理路,在教学中先后提出"心纯乎天理而为圣"、"心之良知是谓圣"的观点学说,为弟子及后学"学以至圣"指点了明确的方向与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我们当前学术研究和民间国学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1.
顾应祥针对阳明后学16世纪中后期陷入虚寂和缺乏真实功夫的困境,在晚年猛烈批评阳明心学.特别是其作为阳明门人的身份从心学阵营内部对老师的思想进行批评令人寻味.在其看来,王阳明放弃了性善论导致诚敬功夫的缺乏,使天理丧失德性的浇灌,容易使读书人走向功利主义歧途.王阳明的天地万物一体观也与爱有差等的传统礼法秩序相悖.分析顾应祥的学术思想,可以发现部分阳明后学是如何向传统程朱理学回归的,也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批评阳明良知学的,这有助于增进对阳明学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出兵平定发生在粤赣边界地带的"三浰寇乱",并增设和平县以加强对这一区域的统治。王阳明因此被历代当地文人建构成一个正统教化者的形像,并将许多事物与之攀附。但在当地民间底层的历史传说中,王阳明则是一个残暴与狡诈的形象。从官方与民间两个层面出发,可以更好的揭示所谓"寇乱"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在儒学正统性上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别诸生》这首诗,王阳明表达了心学在谱系上与正统儒学一脉相承的观点。一方面,在儒学学说演变史上,他倡导回复理学兴盛之前本已存在的于儒学学说中的“心性”观:另一方面,王阳明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修已治人”目标相一致的实践方法。王阳明之所以强调他的学说与儒学正统一脉相承的关系,在于使其学说本身更具有完整性并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4.
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知行观理论,今天研究它,不仅要弄清关于知行的道德和意识的两个理论进路,还要明白阳明是如何将二者合一的。当然除了从学理的角度理解外,还要究其现实根据,本文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出发,粗浅的论述了"知行合一"思想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人教版必修三在讲到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时,用了王阳明心学的一个例子来反衬,具体内容如下: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这个故事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王夫之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他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座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提出了与王阳明针锋相对的观点。1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李贽与王阳明置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历史中进行了考察 ,对二人的思想特质和区别 ,他们在传统文化思想新变中的作用 ,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李贽比王阳明更具近代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民主色彩。如若说王阳明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启蒙思想的先导 ,李贽就是这一启蒙思想的代表与旗帜。正是在李贽思想影响下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潮流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大师,《龙场教条示诸生》是其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相比较,它展示了阳明教育思想的心学特质,而这与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