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层文学”的相关研究在过去近十年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跟风而上的研究热潮却陷入困境,比如边界模糊,样本以偏概全,观点重复,阐释大于创作等。另外,如何表达底层生存、作品文本价值的评价、“底层文学”接受者研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知识分子身份分化等造成文学精神的衰变,进而影响到对现实的介入,精英作家对历史发言的气魄大于对现实发言的勇气。新世纪“现实主义”思潮对底层文学、都市文学和知识分子题材文学的干预停留在道德、消费、戏谑的价值立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部分作品带有康德道德哲学意味,爱情题材作品中出现某些回归爱情本体的迹象,带有宗教精神倾向的作品表现出欲望化时代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3.
“底层写作”对于政治性“底层”的过度关注,为其开拓了艺术的空间,也使其存在着难以持续的潜在问题。所以,在坚持“底层精神”的前提下,“底层写作”应当汲取“左翼文学”的缺陷教训,将“政治的底层”内化为知识分子“生命的底层”。在这方面,抗战文学具有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底层文学"是表现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底层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因传媒媒介的不同,"底层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也大相径庭。本文以文学的传播为着眼点,探讨刘庆邦小说《神木》的书写价值,分析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盲井》的传播效果,论述不同媒介形式下作品对"底层"境遇的呈现与遮蔽。  相似文献   

5.
2005年年初时节,各文学期刊曾有一度“开门红”。然而,从第2期(按双月刊记)起,本论坛在考察期刊时就不断感叹稿荒。本来预期第5期将有收获(大多数期刊会在征订期间展览优势),但结果仍是比较失望。总的感觉是,关注现实的作品根须扎得不深,而偏重艺术探索的作品,太缺乏创新动力。这两个原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 然而,越是痼疾,找不到根治之方,越会对当下创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期最值得讨论的作品是陈应松的《太平狗》(中篇,《人民文学》第9期)——值得讨论的并不是这篇作品本身的思想艺术性,而是从中反映出的有关“底层叙述”的苗头倾向。近来,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转向“底层叙述”,而刻意描写城乡之间紧张关系的写作策略也屡试不爽,苦大仇深者往往引人注目。本论坛应属最早关注“底层叙述”的批评者,陈应松的《马斯岭血案》(《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曾是我们当年重推的作品。对于其新作《太平狗》,我们原本也抱以颇高的期望,但读过却不得不遗憾地指出,该作对城乡对立模式的热衷,遮蔽了对两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体察,“穷人绝对正确”的非理性逻辑,则使作品止于快意,对苦难的极力展示非但没有达到加强冲击力的效果,反而使苦难抽象化了。以这样一种急切、简单、片面的方式“关怀现实”,实际上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的主旨。随着“底层叙述”逐渐成为文学写作的又一热门,如何讲述“底层的故事”也成为一个必须谨慎面对的问题。这中间涉及到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原则,更反映出作家的写作态度、道德立场、思考层次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说到底,与社会民主、平等、公正等原则相关的“底层叙述”首先需要的是诚恳和朴素。如果因题材引人和“政治正确”使“底层叙述”成为作家更好的“入场”捷径,从“为底层说话”到“拿底层说事儿”,那么就会令人对整个底层叙述的可靠性产生怀疑,这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想必也是有违先行者初衷的。——邵燕君  相似文献   

6.
“底层文学”创作是新世纪以来文学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底层文学”创作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三点:过度的苦难叙事、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及对故事的过分追求.“底层文学”创作困境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要改变这种创作困境,应该从世界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中吸取精神资源和营养.  相似文献   

7.
王十月是知名的“打工文学”作家。在近年崛起的“底层写作”浪潮中,“打工文学”俨然已成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流。不过,那些知识分子出身的“底层”作家所经历的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视野转向,而王十月曾经的“打工仔”身份注定了他的“底层写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下至上的视野提升,其实是一个视野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9.
坚守和捍卫一种文学的精神——《作品与争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处在变革之中,许多文学期刊甚至由此步入了困境和危机。但《作品与争鸣》杂志不为风潮所动,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认同和精神承担,获得了读者持久的关注。其特色在于:以马列主义文论作为《作品与争鸣》办刊过程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以文学的力量,为底层寻常生命而歌,向现实困境发力;以“争鸣”为重头戏,捍卫“原旨”“建设”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白领文学”、“痞子文学”、“美女文学”、“身体写作”等纷纷现身,其“富贵气”越来越浓重,底层关怀越来越淡漠,文学的人民性日益贫弱和消失。尽管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人民性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关注大多数底层民众,为他们代言,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当今追求公正、正义、效率、合理、法制和道德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文学思潮的异变,以“人民性”为旗帜,正视底层,正视民间,正视草根族,正视弱势群体,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消除文学的“富贵气”和“时尚化”等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约请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几位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白领文学”、“痞子文学”、“美女文学”、“身体写作”等纷纷现身,其“富贵气”越来越浓重,底层关怀越来越淡漠,文学的人民性日益贫弱和消失。尽管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人民性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关注大多数底层民众,为他们代言,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当今追求公正、正义、效率、合理、法制和道德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文学思潮的异变,以“人民性”为旗帜,正视底层,正视民间,正视草根族,正视弱势群体,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消除文学的“富贵气”和“时尚化”等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约请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几位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20世纪女性文学的误区入手,通过与男作家笔下的乡村女性作比较,论述了新世纪以来王安忆、方方、迟子建三位女作家描写乡村女性的作品。她们同时对当代底层妇女“苦难”命运进行书写,表现了乡村女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性格、心灵及命运的嬗变。王安忆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层次,表现乡村女性对自我命运选择的自觉;方方从身体伦理学的角度,反映出乡村女性反抗的自觉;而迟子建则从审美伦理学的角度,提升底层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现出底层妇女审美的自觉。由此论述这些作品对女性文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分析了近来底层写作两种倾向:“美学脱身术”和“苦难叠加”,认为这两种倾向都并不能真正表述底层经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那儿》在“底层写作”中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思想背景,并将其与“左翼文学”的传统相联系,认为“左翼文学”在历史实践中虽有诸多失误,却是当下理论与创作界值得重视、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白领文学”、“痞子文学”、“美女文学”、“身体写作”等纷纷现身,其“富贵气”越来越浓重,底层关怀越来越淡漠,文学的人民性日益贫弱和消失。尽管作家、评论家对文学的人民性有不同的阐释,但是关注大多数底层民众,为他们代言,始终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传统。在当今追求公正、正义、效率、合理、法制和道德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应对文学思潮的异变,以“人民性”为旗帜,正视底层,正视民间,正视草根族,正视弱势群体,关注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消除文学的“富贵气”和“时尚化”等负面影响,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约请湖北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几位学者撰写文章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草根文群”是美华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它生长于美国移民社会的底层,其创作具有作品内涵的底层性、文化指向的寻根性、创作方法的现实性、人文关怀的深切性等共同特点。这一文群的产生与发展显示了美华文学的立体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6.
本期最值得关注的作品是曹征路的《豆选事件》(《上海文学》)。从《那儿》到《霓虹》到《豆选事件》,曹征路关注底层的笔触,由城市到乡村,由工人到农民。感人的依然是作家对底层民众现实困境和历史成因的深切体认和同情,动人的依旧是弱势者在被逼到绝境后反抗力量的积聚和爆发。比起此前的作品,《豆选事件》在语言和叙述结构上更为讲究,加之题材的拓展,使曾征路的“底层写作”更上一层楼,而其与文学史上左翼文 学的关系,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的话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关于"底层文学"的质疑否定之声远大于褒奖肯定。论文从作家作品的实际文本出发,探讨优秀"底层文学"所表现出的审美经验的拓展与面向未来文学的建构意义。文章分别从朴素现实主义的追求、现代主义方法的渗融、本土化民族风格的美学转型三个方面,有理有据地阐述"底层文学"艺术性的探索与进步,从而肯定"底层文学"艺术价值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学创造是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情感评价裁判生活的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功能的。“底层叙事”作为书写当下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生存境况的新兴文学范式,其情感评价体现出“尚苦”、“尚恶”和“尚苦”更“尚善”的倾向,而前者还是更普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融进了作家的审美价值倾向,呈示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者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引导,并且影响着“底层叙事”价值的实现。情感评价成为认识“底层叙事”文学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早期的小说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列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皆可。作品体现出一种“消解英雄”的英雄情结。作品中的人物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往往以柔性和韧性突围。作者擅长运用古今交融的手法演绎现代生活,体现根植人心的官本位文化。刘震云早期的小说创作受到其审美心理定势的制约,体现出作品内涵和风格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2004年《那儿》的发表被视为“底层文学”与“底层话语”形成的标志,“底层话语”在把“工人阶级”重新带回到各种理论和思想争论的中心时,也暴露出无法进入中国工人阶级形成、分化的历史脉络,无法把握市场在破坏中国工人阶级的同时,也再造了这个阶级的现实。本文正是通过重新解读《那儿》,剖析出“底层话语”如何在“去政治化”的逻辑的主导下,既遮蔽了新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建国运动中获得阶级意识的政治过程,又无法对传统工人阶级的分化和溃败做出内在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