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里耶秦简(一)》具有极强的文献真实性,就其中的词汇现象而言,可以为辞书书证补阙,可以提前辞书"始见书",可以增补辞书词语,可以增补辞书义项,所以,《里耶秦简(一)》对语文辞书修订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成为辞书修订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出土的西北汉简1为例,详细举证论述可供《汉语大词典》订补所用的简帛文献所见词语条目。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辞书书证提前、辞书书证补流、辞书书证补缺、辞书释义订正、词语增补、字词义项增补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出土文献《居延新简》中出现军备用语80个,其用例共有1 077个。这些军事用语可分为4大类,即攻守武器、防护器械、车马、其他装备等。《居延新简》的语言学价值体现在为大型语文辞书增补词目、增补义项、书证补阙等方面;其军事学价值体现在让人们对当时的军事活动有更为准确的了解:当时处于以铁兵器为主的冷兵器时代,且车兵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4.
《汉语大词典》是我国目前收词最多的一部大型词典,它代表了我国目前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但由于我国文献典籍数量众多,再加上近年来又有出土文献“重见天日”,统纂辞书时搜集资料不全,可能会漏收一部分已经存在的词语;或者引用晚于该词实际产生时代的书下来证明该词的某一义项的存在,因而出现书证过晚的问题;或者产生误解词语意思的问题,等等。有关辞书,尤其是《汉语大词典》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被多次提及,为《汉语大词典》进一步完善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篇文章也为《汉语大词典》的进一步完善作材料的搜集工作。  相似文献   

5.
敦煌藏经洞出土《大智度论》写卷多为千年以前古写本,保存了《大智度论》的原始语言面貌,对辞书编纂、修订以及汉语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利用敦煌本《大智度论》对《汉语大词典》书证始见例做了提前,对孤证词条做了增补。  相似文献   

6.
文章结合石刻文献例证,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提前书证三个方面为《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修订提供参考:补充失收词条“金赢”“赞省”等6例,为“寒心”“声歌”“弦竹”等3个已收词条补充失收义项,提前了“元子”“肇开”“具体”等8个词条的首引书证。  相似文献   

7.
王海棻先生的《记时词典》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记时词语的专门词典,其所搜集的记时词语及其书证都很丰富,受到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史学界的重视和好评。但是在词条立项与释义、书证选择与引用上,尚存在一些不足。《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和经典文献,在对当时词汇的运用和后世词汇的发展方面贡献和影响很大。《庄子》的记时词语对《记时词典》增补词条、改正释义、增加或提前书证等都有很好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出土文献越来越受到语言界的重视,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材料相互印证的两重证据法这一方法来进行汉语史的研究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以土文献在材料的真实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世文献。这篇文章仅选取居延新简的一部分材料进行词汇方面的考查,以管窥貌,并谈一下《汉语大词典》在书证引用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对上具文献中引《诗经》部分的异文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排比归纳、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讨论“风快”、“海骂”、“明公正气”、“飘飘拽拽”、“小马”、“土公”、“辞路”、“年嫂”等几个见于明清白话小说的词语,补正《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词条(含义项)漏收、书证滞后等方面的阙失,对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和《郭店楚墓竹简》的整理者都将“壹”读为“矣”,但“壹”与“矣”形、音都不相关,无法相通。实际上,“壹”与“者”形、音俱近;“壹”是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强调所陈述的内容。“者”作为语气词的读音与敲打鼓面发出的声音相似,遂用鼓槌敲打鼓面的构意创造古文字“者”。  相似文献   

12.
《治邦之道》《心是谓中》是清华简(捌)中刊布的两篇先秦佚籍,与战国诸子关系密切,对梳理、研究诸子思想有重要意义。虽然整理者已经做了详细的考释,但仍有个别字词的训释有待商榷。结合相关传世典籍及文意分析,《治邦之道》中简5"锐士"所指应是贤良之士、"■"训隐为好;简9"还"应训迷惑;简17"?"通"笃",训切实、专心。《心是谓中》简1第三个"中"应是一个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3.
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战国出土文献相当丰富,其中有诸多文献皆有称《诗》之篇名、引《诗》之诗句的现象。如《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郭店楚墓竹简》、《河北平山三器铭文》等。其中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还是战国时期儒家专门论《诗》的文献。将这些文献中的称《诗》引《诗》现象进行条缀,可以更好地对战国《诗》本的传承与传播,以及战国至汉代《诗》本的变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出土文献流传视角,楚竹书传承字新见本义可分为二类:战国前各类文献皆未见的新出本义和战国前传世文献已见的准新出本义。这些本义数量少,使用频率低。战国前出土文献的局部面世和文献内容的字义选择,造成了这种本义呈现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以来,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和刊布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采用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可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溯源古代小说文体的发生,考订志怪小说的流变,厘清具有叙事性、形象性、虚构性等特征的故事俗赋与小说文体的联系。利用出土文献开展古代小说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古代小说研究,而且也可以为今天的小说、戏剧创作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时至今日,由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即《系年》)出版正好一周年,学术界对《系年》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系年》研究与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系年》的性质与篇题;《系年》的编联和内容的划分;《系年》文字的隶定与释读;对《系年》文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概而言之就是奇诡多变、活泼自由、绮丽灵秀,且突出地体现在字体结构、笔画线条、章法布局、书体风韵等方面。其特点的形成,与楚地盛行的巫祝文化、楚人特有的民族个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公布的《成人》是一篇论述国家法律法治等问题的文献,其中蕴含了重德、明刑、因循应时等思想。有学者提出《成人》思想"兼收儒法",但我们认为,《成人》中的"德"同儒家所说的"德"有所差异,"刑"亦与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者的刑术不尽相同,反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一些特征,这也能够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融合之势。  相似文献   

20.
对《上博简(九)》中的名词进行了穷进性的整理与研究,将全简的名词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类。并从语法功能、兼类、活用等方面对简中的名词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发现《上博简(九)》中的名词中普通名词的比重最大;单音节名词比重大于多音节名词;名词的活用现象还比较少且多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