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中的"娃"有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具有分区特色,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解释.秦晋之间曰"美女" 为 "娃",后来"娃"的意义有扩大化的趋势,用来指称"少女、孩子、幼小动物、成年男子"等等.在词义的扩大过程中,存在着词义的转移现象,"娃"又指"奴隶、对男子的贱称".笔者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诸多工具书的查阅,对"娃"的词义演变历程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网络雷词“伪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娘"源于日本,由于网络新媒介的产生,于2010年传入中国。"伪"字义项在古代有中性与贬义之分,后来作为纯贬义词应用于当代。"娘"字内涵由指称"少女",最后取代"孃"字,指称"母亲",由单纯的称谓词发展为贬义色彩词,这些都是由社会习俗的发展演变造成的。"伪娘"一词在中日两国的理解也不同。在中国,"伪娘"的意思在当前文化背景下主要表现为"没有阳刚之气的男子",而在日本,"伪娘"指"长相俊美,具有女性外在特征的男子",没有任何贬义的存在。这些差异是由两国思维方式、词素意义、词彩以及理解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文献作为沟通历史学术文化与人们之间的桥梁与媒介,成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在"文献"的传播符号体系中,图像符号具有特殊的传播力,尤其是在学术文化知识的普及传播与大众教育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华文化的学术知识谱系中,文字符号一直处于中心地位,而图像符号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现象与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学术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图像语言手段在学术文献中的运用,采取科学的传播策略,以求真正发挥图像的传播力,紧跟图像文化传播时代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4.
说"年"     
毕凤伟 《现代语文》2007,(9):106-106
过年是我们汉民族重要的文化习俗.我国古代民间就已有过年的风俗.现在为了在观念上与世界同步,我们把"年"改为"春节",不再以"年"称之.但人们在思想上对旧历的新年依然很重视.  相似文献   

5.
柳燕妮 《现代语文》2006,(1):124-125
在现代汉语里"执著"一词常常被写作"执着",它们是同一个常用词,仅文字形式有别.对这个词的理解,以及书写,人们常常有疑惑.本文对此做一讨论.  相似文献   

6.
史春花 《现代语文》2006,(5):110-11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相似文献   

7.
"士"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某种意义上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士"阶层的存在,"士"精神的张扬,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士"的精神也具有多重性.从儒家角度来说,.士"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志于道".士"志于道",所追求的,是"仁"的精神,"礼"的秩序,并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展现出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和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8.
"老爷子"是对尚在的长辈老人昵称,受到两个规则的支配:①指称长辈的亲属词后加"一子",所指发生较大的变化;"爷子"不再指爷爷,而指年龄较大的人;②指称长辈的亲属词前加"老一",用于年岁较大的亲属,表示尊重,爸爸的同辈,爷爷的同辈,老爷爷的同辈都可以用这个词称呼,对于年长的非亲属男性,也可以称"老爷子",以示昵称。  相似文献   

9.
正一、文化在中国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的意思。英语"culture(文化)"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colere",意思是指农耕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从十五世纪以来,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近代,日本人把英文的"culture"译为文化,我国也借用了日本人的译法。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人类学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一向重视文化,  相似文献   

10.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语文味儿"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儿"指的就是这个味儿.具体来说,"语文味儿"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相似文献   

11.
"解手"由来     
"解手"一词,在古时是指朋友相逢高兴的"携手",等于现代的握手。离别时称"解手"。宋朝秦观诗有:"不堪春解手,更为客停舟。"这是说春天朋友相逢,高兴得不能忍受离开,而竟为朋友停舟不归,表现友情的真挚,可是到了时代,这个充满友情的词,就变成了另一种含义了。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看来,语文的"语"指"汉语",语文的"文"指"文化"。这里的"文化"非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文"名词作动词用,"化"是一个词缀,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质言之,学习"语文",就是要在汉民族语言(母语)的环境中,实现人自身"文"化的过程。语言使人类有别于动物,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文字使人类告别蒙昧,成为有历史的、可以反观自身的"精神人"。"识了字的孩子,在发育成长上是一次飞  相似文献   

13.
所有受过初等教育以上的人对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印象深刻。但要说清楚"语文"一词究竟为何意,恐怕就难有一致的答案,至于"语文"从何而来,恐怕除语文教育方家,他人未必知晓。我们可能想当然地会以为"语文"一词历史上早就存在了,其实不然。我国传统上确实有"语文学",但那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偏重于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迟  相似文献   

14.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古老的文字符号,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在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里,东巴文字是一份很有学术价值的文化瑰宝,同时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内涵和文化价值。本文试图对东巴文字的审美价值作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林兰香》中女姓亲属称谓词数量众多,包括血亲称谓、姻亲称谓和制度称谓.文章通过对《林兰香》中女姓亲属称谓词的分类研究,探讨其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石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韦华 《文教资料》2009,(24):87-88
本文探索了汉画像石所蕴涵的时代精神,将汉画像石引入本原文化领域进行理解,认识了汉画像石中图象的符号呈现,阐述了"事死如事生"观念对汉画像石的影响,并研究了汉民族对"灵魂"往何处去的追问和对"灵魂不死"信仰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石是一种载体和大地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是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文化要在时间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追求的是久远的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这是"传承",是时间性的;信息要在空间中、在广大的人群中流传,追求的是当下的效应,能吸引眼球,有收视率和点击率,这是"传播",是空间性的。现在流行一个词,叫"浅阅读",主要指通过电脑、手机等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使用这个词的人往往怀着一种好意,想以此批评阅读的浅层化。可是,以我之见,阅读就是阅读,世上并无"浅阅读",所谓"浅阅读"不是阅读。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图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出版也在追求当下性和满足于业余性,大量出版物毫无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通过英汉文化比较,在英语中找出对等的"正职"称谓词,然后在"英语词库"里对指称"副职"的词素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搭配规律,并据其规律将"副职"词素与对等"正职"称谓词组合,得出相应的"副职"英译法.  相似文献   

20.
树崇拜是早期人类的一项重要信仰习俗.我国古代的树葬,三星堆出土的商代青铜"神树",春秋战国开始的墓上植树制度和西汉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文献中的"桃都树"、"长青树",以及从东汉到魏晋时期的墓葬中的"摇钱树"等,都表征着古代的树崇拜.树崇拜信仰习俗的历史演化,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树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