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如何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先进国家,是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国家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邓小平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他们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两者既有侧重,又有必然的联系。毛泽东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正确的方面,又有新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新局面,是对毛泽东的两个继承和两个超越。关于继承,一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前提的继承;二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初步探索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关于超越,一是邓小平以改革开放作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对毛泽东用阶级斗争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超越;二是邓小平设计“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波浪式”的现代化运行模式,是对毛泽东的“赶超”战略和均衡运行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对现代化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的设计有不同特点。毛泽东提出"工业化强国"、"四个现代化"与"二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富裕"、"现代化国家"与"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则提出了"全面小康"与"新三步走"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经济礼会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是人类社会发展近代以来的主流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探索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造.它既借鉴了中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规定。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制定的新“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短时期内.我们党的提法都是重申毛泽东时期的战略构想,即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多里,由于赶超心理及急于求成的主导思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个“洋跃进”,带来了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促使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的转变,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对“小康社会”目标的设定,进而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赶超世界潮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人的梦想和愿望,其中凝结了几代领导人的求索精神和伟大智慧。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启动者;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江泽民继往开来,在“三步走”战略目标指导下,正领导中国人民向第三步战略目标——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基础,并经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形成了邓小平“阶段性”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历经了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台阶式”发展思想,再到“具体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思想的两次大飞跃,凝结了两代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学习掌握邓小平的“阶段性”发展理论,必将增强我们分阶段有步骤扎扎实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党性和坚定性,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现代化一直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60年代中期,就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促进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前两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是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三步”的具体化。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共同努力建立、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赶超战略,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三步走”战略。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作为探索新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代宗师,提出了赶超战略.邓小平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研究他们的思想,分析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发展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对现阶段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力发展战略进行了艰辛而可贵的探索。毛泽东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江泽民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这三者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不同,后者是在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促进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其他重要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的思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走中国自己建设道路、不照搬外国经验的思想等。“三步走”战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宏伟愿望。毛泽东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直接的理论渊源,邓小平经济思想则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关系,是继承与突破、坚持与发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产业革命步伐的双重任务。因此,确定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步骤及实现途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及实现途径,经过近二十年经济发展的实践检验并逐步完善,已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战略构想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一、“三步走”战略的形成及内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作风,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事实出发,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考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步骤时,首先想到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因此,开始提出的战略步骤是分两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以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为基础,历经了邓小平关于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和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直到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这是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过程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完成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体现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全方位的,依次推进的非均衡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迈向世界大国行列是几代中国人的崇高理想,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大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平崛起战略”必将对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主论基础,并经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形成了邓小平“阶段性”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历经了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台阶式”发展思想,并到“具体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思想的两次大飞跃,凝结了两代领导人的集体智慧,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世纪,学习掌握邓小平的“阶段性”发展理论,必将增强我们分阶段有步骤扎扎实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即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定位,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和推进,毛泽东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的的成功实践-江泽民继承创新的轨迹表明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