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窑洞历史非常悠久,据古建筑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挖穴而居”,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直到今天,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居住人口达4000多万。陕西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陕西…  相似文献   

2.
黄土窑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山西的土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这不能不说与其所依据的地理特征和自身的价值关系紧密。今天的窑洞形式多样,旧时的纯生土窑洞却面临快速消褪的局面,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现存的古窑洞对于认识远古穴居文化、了解窑洞的发展历程和开发旅游资源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腾讯微博     
《中学生博览》2012,(17):53-53
@张俊兴他说:这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不是说学校,而是说写了这篇东西的人。我们学习是为了什么?你所追求的人生又是什么?不可否认,成为老总是一种成功,但成为老总不是所有人追求的成功!把成为老总传播给人们,给后代,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的悲哀。拜金求权就是这个社会给我们后代传输的主题思想?呜呼哀哉。  相似文献   

4.
陈炜清 《现代语文》2005,(11):60-62
目前,"对话"一词已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对话"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成为人们达成一定目的的有效策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对话式"教学兴起于美国,目前已盛行于世界各地,台湾教育界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弟子时就是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模式,有<论语>为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一种政治对话,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善于运用对话的交流方式教导学生.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修养、价值取向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在青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人对学习雷锋和雷锋精神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些疑问说到底就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雷锋精神及其实质,雷锋是否还能成为今天人们学习的榜样。 雷锋精神产生于我国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办教育:处于发展关键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民办教育到了兴衰的关键期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之后,快速发展起来,它给中国做了哪些贡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吸纳了多少资金、培养了多少人才,这些人才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认为在这些贡献的背后,还有一个贡献,这就是为正在进入困境的中国教育走出了一条新路。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在政府包办一切、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集社会的资源乃至国外的资源来举办教育机构;同时,这些举办机构内部的体制与机制在原有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这些创新的内容又被公办教育机…  相似文献   

7.
欧文·拉铁摩尔的巨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将黄土高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加以梳理和研究,提出了中国文化起源的二元论,黄土高原作为其中的一元在中国文化起源以及中国文化向北方草原和黄河中下游平原迁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老厂长的家     
老厂长贾和政1994年退休后,同老伴一起回到了老家。我们都以为操劳了大半生的贾师傅是为了一份清静才舍却了城里安逸舒适的生活。近日,正值双休日,便想去看看老领导近况如何,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高速公路行驶,我们来到了位于山西寿阳县偏北约5公里的石板村。想象中,老厂长的家应是一排老式土窑洞前、光亮的石板、成群的鸡在门前土里刨食。可刚一进村,就被眼前一排排具有江南风情的小洋楼和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平房院落所吸引。当我们进入新房时,真不敢想象这是在黄土高原农村中的住户:100多平方米的面积、宽敞别致的客厅里家…  相似文献   

9.
莽莽的黄土高原,滔滔的黄河水,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汾河谷地,同蒲铁路线上,自太原南行百余里,有一座古朴的古城雄踞大地,宏伟壮观,这就是中国古城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  相似文献   

10.
父亲与牛     
几十年前,为生计所迫,一个山东汉子携妻带儿来到了黄土高原。他,就是我的父亲。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典型旱作区。历史上的毁林垦荒,破坏了自然生态,地表植被稀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影响这一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水患的主要根源.目前,党和国家加大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治理黄土高原。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珠江在《关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构想》中建议:在黄土高原实施“以沟坝地  相似文献   

12.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生长在黄土高原上,安居乐业,招来更多的伙伴。过几年,也许你就会发现黄土高原上是那样绿,那样美丽,戍为了绿色的世界,成为了祖国最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李川川 《文教资料》2011,(27):61-62
陕北窑洞是远古建筑形式的现在遗存。黄土高原的地域生态特征使得窑洞成为最为适宜的建筑居住形式。陕北窑洞综合体现了建筑美学和民间艺术美学(窗格、剪纸)两种形式。窑洞文化的背后建立的是中国人与自然独特的关联。在黄土高原的文化中可以看到陕北人民对于自己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望。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已经成了当前哲学研究的“热点”。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主体?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在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人们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迴避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史学的变革问题成为史学界一热门课题。史学变革有一重要方面,那就是史学的开放。在文学开放过涯中,西方的文学理论与方法被人们有意和无意地引进来了,而且形成一段至今仍具有很大势头的浪潮。对此人们不能不冷静的思考:引进西方史学文化有什么合理性*西方的史学文化是一块无暇之玉吗?这些问题是史学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即此但陈一管之见。一、史学开放与西方史学理论方法的引进史学的开放既意味着中国史学从业者应拥有容纳百)I!的博大胸襟,积极地引进和借经西方史学文化;又意味着中国史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设计艺术的发展同时代的发展一样从未有过停息,21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体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但是,作为设计在中国的现状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弊端,这些弊端源于历史、经济、思想等方面。今天,中国改革开放了30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向导,立足本国又面向全世界,中国平面设计将超越物质性硬件的非物质的、软件的、非可视性价值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民族歌曲是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精品,民歌艺术中记录了我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轨迹,表达了各个民族在审美、情感等非文字性的东西。甘肃民歌形成历史久远,在黄土高原广阔的土地上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她的歌词内容丰富,韵律独特,通过当地人民质朴的演唱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收到很多人们的喜爱。为了保护这些优秀的声乐艺术,应当对甘肃的民歌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校长成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好校长的标准是什么?他(她)是如何成为好校长的?在校长成长过程中有何规律可循?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已成为教育理论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和灾难片一样可以成为一类型,在带领人们认识灾难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贡献.中国灾难题材电视剧警示人们灾难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灾难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再者带领观众正确认识人定胜天论.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不合理利用土地,致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要建立和维护生态平衡,关键在于植被建设.本文论述了黄土高原植被的现状,针对目前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