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经》与《荷马史诗》作为中西方诗歌源头活水,在文学发展的起点上,就已经闪现着迥异的诗歌精神,而在文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中西诗歌精神更产生了无法预料的演变。以开阔的眼光看,中西诗歌精神的差异涉及到作为运思方式的背景与土壤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宗教的差异,又涉及到作为中西诗歌精神的集中体现的审美意蕴和语言文字的差异。通过对上述诸种差异的比较,凸现中西诗歌精神各自的特质,从而发现,差异源于中西民族迥异的哲学宇宙观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诗歌运思讲究含蓄概括、强化抒情、修辞变形、意象营构等,因此,与其它文学文体比较,诗最不易读懂。所以,本人认为,读诗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独特的运思规律。本文仅从诗歌独特的运思这一角度谈诗歌的阅读方法,即:第一,整一的直觉——景的概括阅读法;第二,极端的感情——情的强化阅读法;第三,含蓄的表象——象的虚实阅读法;第四,想象的变形——形的变幻阅读法  相似文献   

3.
构成诗歌境界最基本的要素是意象.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全在意象,西方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则为叙述说明的需要服务。有机整合作用、美学控制作用、美感生成作用是意象组合结构的功能效用。本文概括了中西诗境呈现最常见的六种结构模式:点面式、递进/转析式、并正/对比式、发散/聚合式、引中式、连环式。  相似文献   

4.
诗歌中的儿童世界——中西诗歌中儿童题材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对比的手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诗歌关于儿童题材方面的不同:一、中西诗歌中儿童形象的对比;二、中西诗歌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三、中西诗歌中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并结合中西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差异、语言文字模式等几方面探讨了中西社会文化特征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继承了唐前诗歌加工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或按史书所载史料提炼历史素材,或超越史书史料生发想象。善于选择浓缩式想象、联缀式想象、填充式想象、换位式想象、虚构式想象等处理历史素材的诗歌想象技巧,对史料进行细微的剪裁、加工,创造出诗歌的历史意象及历史情境。这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技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6.
激发高中学生体悟诗歌语言美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理想突破口。本文介绍了咬文嚼字式、联想想象式、激荡创造式和乐画辅助式体悟三种诗歌语言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仙”——李白,他是诗歌史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分四个部分对李白乐府中的想象特色进行论述,即:一、时代的绝想——专车风骨的想象;二、李白式想象的基础——天才的想象力:三、丰沛的情感 神奇的想象模式:四、丰富的记忆形象 神奇的想象模式几个角度来分析论证李白诗歌的绝世创想。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作为时代美学思想变迁的敏锐感受者,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完美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的山水诗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成功的美学实践之一。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论家苗雨时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新诗现代性的探索。《走向现代性的新诗》的整体运思和批评根系,是在诗歌意义上坚持对现代人"存在境况"的探询,在诗歌本体上求索"现代性"话语方式的生成,两者交织在一起,建基于对人的生存与语言的双重关注上。并据此,不断地给审美体验赋予"存在"的意义结构,或对即将来临的话语可能性给予某种历史想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学是20世纪晚期的一种交叉学科式的研究方法,它着眼于研究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认为生态知识是在寻找心灵与自然、人类领域与非人类领域的"关联模式"中产生的。艾米莉·狄金森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其诗歌所表现出的不合常规的与陌生性的审美话语模式,为文本的生态伦理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拓展了狄金森诗歌的文化内涵,为读者深入了解狄金森及其诗歌提供了新的审美方向。  相似文献   

11.
长诗《轮回碑》是安琪诗歌中体现其作为“中间代”诗人代表先锋态度的经典之作,是充满思维想象和新颖奇特的话语表达的运思结晶。《轮回碑》巧妙利用多种言语体式在诗中相互渗透交汇,其大胆创新尝试的背后也离不开诗歌内容对生存、现实、历史所要表达的经验、思想以及社会的认知。《轮回碑》在内容表达向度上的互文阐释,具体可析得意象和风格上的互文,同时“轮回”的精神内涵指向也转化出更为宏观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唐诗写意     
诗歌欣赏的实质是再创造,再创造的方式是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造诗歌的意境,何尝不是一种创造性审美式阅读?古诗改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你可以用把诗歌改写成散文的方式来欣赏诗歌。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研究诗歌形式系统的又一组论札,包括:(1)中西诗歌形式的主导美学特征;(2)中西诗歌的语符系统及其差异特征;(3)中西诗歌的诗体构成与群类构成及其美学表现功能;(4)中西诗学对诗歌形式的研究概观等等。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是其中西诗学观点的集中体现,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弥补了王国维等人在体系方面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不足,他希冀打通中西,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又用中国古典诗歌和理论印证、阐发西方诗学,使中西方互相融合,用调和折衷的诗学建构体现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双向阐释中寻求跨东西异质文化寻找共同性的努力,对后来的许多致力于中西比较的学者进行了互证互释的开拓式启发。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教学务必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想象,否则,不可能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诗歌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鉴赏所授诗歌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认识活动,就是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在这个教学的全过程中,没有“瞻言而见貌”的直接想象,怎能得到逼真的直接感受?没有由此及彼扩散式的想象,怎能认识庐山真面目?没有由表及里掘进式的想象,怎能进一步挖掘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没有在上述想象中自然激起的聚合想象,怎能沉浸在情的激荡中,陶醉于美的意境中呢?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歌的情感体验结构模式葛桂录情感体验是诗歌所要传达的根本对象。情感的独特功能在于,它是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诗作意蕴构成的内在生命;是诗歌创作与接受的媒介物.最集中体现着诗人的精神个性特征。作为诗歌作品的内在本质结构,情感结构与诗歌的表现对象及其诗...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中 ,影响作家创作本领的要素有很多 ,在写作原理的操作论—采集能力、运思能力、表述能力、评改能力 (四环操作律 )中 ,其中“运思能力”就特别强调审美想象的作用 ,本文就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及其具体表现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营造画境。他的山水诗表现形式绮丽,声色并妙,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写作运思中的表象运动王基国所谓写作运思,就是写作主体从生活中获得的表象,在一定的写作目的指导下,在想象中按一定的运墨行文格局自由流动的过程,是文章形象在作者头脑中的生成,简言之,就是表象的自觉运动。文本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能动反映的产物,因而在写...  相似文献   

20.
将中西诗学中的想象观进行比较后发现,中国诗学对想象的追求多是着眼于形式、技巧方面的内容,而西方诗学对想象的探讨更多的是专注于对人性的解放这一角度来进行的。中西诗学想象观的差异,也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