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朝 《世界文化》2014,(12):23-26
<正>设计的主体是"人",人与自然既相互矛盾又紧密关联。如何认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人类造物行为与自然环境间的平衡与尺度,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设计研究的永恒命题。本文以不同领域设计师的作品为例,分析自然元素在形态、结构、环境及理念等方面对设计的影响,以及将其转化为设计创意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克里斯托和让娜·克劳德夫妇,是当代备受关注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从来不出现在画廊、美术馆、展厅或艺术品拍卖会上,而是矗立在大地与自然之间,既让人叹为观止,又如惊鸿一瞥,稍纵即逝。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匪夷所思的浩然景观。这些无法定义艺术品范畴的艺术项目,介于建筑、雕塑、装置、环境、工程之间,成为大地艺术杰出的代表,而这对艺术伉俪近五十年的创作传奇,更是当代艺术史上的七绝一笔。  相似文献   

3.
正1980年出生在美国罗德岛新港市的Jeremy Miranda,自小便对艺术感兴趣。他最早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学校学习,大学时就读波士顿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绘画系,2004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他一直致力于绘画实践,范围包括从松散的纸上绘画到具有叙事的油画作品。Miranda的景观油画非常独特,他会将室内外空间并置,也会把现实和想象结合在一起,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蒙太奇的视觉效果,背后却是对技术与自然、人与景观的关系的思考。Miranda对现实空  相似文献   

4.
中式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文化特质在于配合其他造园要素,通过"盘桓、徘徊、往复"的国人空间认知方式,把内省的文化认知充分寄托于园林景观的空间无尽之中,突破其建筑自身有限的围合空间而一览外界无限空间的自然情趣,进而引发游者内心感悟,追求从有限而达于无限的境界,及造化于自然的天地之"道"。因此,突破中式古典园林建筑单体形制与样式之局限,着眼其建筑布局及空间营造,是当下风景园林创作过程中,研究中式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文化特质的关键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刘沛林图1歙县潜口村水口园林“水香园”中国古代村落作为一种聚族而居的人聚空间,除了体现宗族观念和宗教意识等思想理念之外,特别强调营造一种“可居可游”的理想生活环境。中国古村落构景形式多样,景观独特,是一种典型的以“天人合一”哲学...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创造和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突破以往文化遗产的范畴,以更具生机的要素结合更为复杂的文化内涵,在更大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中进行拓展和延伸。其中,城市类文化景观往往是经过数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发展变迁逐步形成的景观;往往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为广大民众熟悉的景观;往往是反映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景观。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地理条件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生活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走廊内部自身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地理空间格局。同时,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不仅仅表现在走廊地貌本身所影响的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更是表现在其“廊道”过渡地带的联通方面。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形成了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文化风格。  相似文献   

8.
景观城市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景观构成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单元,而且景观所倡导的参与和体验能增进人们对城市的情感认同、活跃文化氛围和提升文化消费。依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文化景观大致可分为建筑设施景观、工业遗迹景观、文化遗产景观、城市商业景观、赛事体育景观等。为更好地发挥景观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功能,避免"奇奇怪怪"建筑带来的视觉污染,城市景观文化建设中应着力遵循景观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传承、科技对景观的支撑作用、遗迹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茜 《世界文化》2007,(6):18-19
庄园化艺术是俄罗斯化艺术史中的一种独特的化现象。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即是庄园将建筑、园林、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集于一处、融于一体。布局合理,协调和谐,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互为衬映,相得益彰。它不仅给人以诗情画意般的感觉,同时,在这里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都达到和谐的结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古代中国与琉球有着500多年的友好关系史,近40年来,学术界对中琉历史关系的研究成绩斐然,涉及到中琉之间的封贡与贸易、移民与社会、生产科技与文化交流、宗藩制度与东亚秩序等,客观地说,中琉历史关系的研究有成绩亦有不足,尚有诸多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张勇 《华夏文化》2004,(3):23-25
庄子哲学在先秦是批判世俗伦常的生命哲学。他在叩问;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该如何?因此,他转向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他站在形而上学之道的角度上,提出复归人与万物的自然天性。使人与万物在等量齐观、互不相害的理想中,享受自然赋予的生命及灵慧,从而获得逍遥的幸福人生。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解决当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2.
<正>一、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的概念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多学科的植物群落,建立人、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生态园林应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华文化中和谐思想现代价值吴来苏一个合理社会,人们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重视社会和谐与社会道德、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秩序关系等方面极为丰富的伦理思想,构成...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化交流》2008,(11):90-90
此乃国内唯一收入杨英风囊括漫画、版画、雕刻、雷射艺术、景观与建筑规划等各类艺术作品的全集。《杨英风全集》第6~8卷,以景观雕塑为主题,完整收入杨英风兼顾艺术与企业需求的规划方案。景观雕塑是杨英风独特的雕塑理念,景观规划则是以景观雕塑的概念为中心,结合构成环境的其他要素,更进一步实现雕塑环境的理想。杨英风少年时曾于东京美术学校接受建筑的学院训练,  相似文献   

15.
李海珉  吴旭江 《寻根》2014,(2):80-87
一个古代建筑群体中,必定有一座主体建筑,就是通常说的正屋。这座正屋,在宫殿、陵寝还有宗教建筑中称殿,在民居,包括官邸、园林等群体之中就是厅或堂。汉代以前,厅与堂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寻求伊甸园     
在当前中国的现代园林建设中,不少人仅从表面“理解”和“借鉴”中国和西方园林艺术的传统,使得当下的园林建设中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倾向。如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还有那种弃“己”媚“人”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的做法,如草坪雕塑热,等等。其结果是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建造了很多园林,最终却未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最近,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周武忠博士)一书,可谓当代中外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第一专著。作者运用历史比较与平行比较的…  相似文献   

17.
<正>"美丽中国"一经党的十八大提出,就成为感动人们的热词,她不仅是激励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审美境界、审美空间的提升与延展。"美丽中国"内在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等多重要义。"美丽中国",如果从美学上体认,我以为,可以延伸至"诗意中国",强调人文生态之美。人文生态之美,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大关系的和合协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博物馆建筑史简要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荆州大遗址博物馆建设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并具体讨论了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工作流程。认为遗址博物馆建筑,本质上是博物馆建筑,其选址应在不破坏文化遗产、不阻碍游客观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没有污染源、排水通畅、通风良好、环境协调、方便游客出入之地;建筑外形与结构应符合展示内涵的需要,凸显遗产地传统文化特色,使建筑成为遗产解说的一部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休闲等功能齐全,同时具备临时展厅和举办各种活动的空间;功能流线网络化、无障碍,游客活动区与工作活动区区隔明显;采光合理,建筑节能、环保、智能化;符合国家防震、防火、防盗等安全标准和《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周边预留有发展空间。遗址博物馆建筑除了强调建筑成为遗产解说的一部分之外,更应适应博物馆建筑的功能需求。遗址之上的展示保护建筑可以采用钢架等轻型材料,但建筑外形依然应当运用茅草屋顶、黄土色墙壁等楚文化传统建筑元素装饰,以使其与遗址环境氛围相协调。展示文本制作理应在建筑设计之前,博物馆建筑设计任务书力求详细具体,博物馆人必须有结合本地实际的充分研究并与建筑设计师有深入的沟通。唯其如此,遗址博物馆建筑才可能功能齐全、节能环保、够用好用,才能成为本地区独具特色、具备文化性、经典性和纪念性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文章试图从对人的本质、历史唯物论的社会观、人的社会化、自我意识四个方面,就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命名。人际之间有血缘关系、业缘关系之别,相应会有亲属称谓、职业称谓之分;人际之间也有初级群体、次级群体的关系之异,对应称谓也有准确性、泛指性等不同特性。人际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称谓会随之做出调整。总体来说称谓表现得相对稳定,但有时会出现人际关系命名的困难。称谓是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内含着人际交往中某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