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过渡空间研究的是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在自然崇拜盛行的东方文化中,对建筑与景观的过渡空间的研究变得更为突出。造园者用回廊、亭、门窗、箦子等一系列过渡空间的构成元素,自然地将庭园景观融入建筑环境,过渡空间引导人在建筑之中的视野范围与视线高低,达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本文通过对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园林体系中建筑与景观过度空间的比较,认为过渡空间的设计目的是让园林展现出一种平衡、渗透的空间关系,表现出自然、建筑和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它也是人寻找自然与建筑平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1,(6):90-96
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4月28日至10月22日于西安浐灞生态区举办,会期178天。本次世园会主题系"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天",指自然;"人",指城市;"长安"是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名称,也是国家繁荣安泰的象征。"天人长安",意味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意自然",指在尊重自然和不破坏自然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花开两朵     
云桐 《世界文化》2014,(8):14-1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自然文学流派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中国作家受自然文学的理念及创作实践的感染与带动,走上了描写自然、赞美自然、表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之路,开出了中国自然文学的一枝艳丽的花朵。而另一些作家,面对中国长期以来征服自然,实际上是摧残自然的冷峻现实,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自然辩护,批判各种破坏生态的暴行,捍卫自然的美丽与尊严。  相似文献   

4.
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创造和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突破以往文化遗产的范畴,以更具生机的要素结合更为复杂的文化内涵,在更大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中进行拓展和延伸。其中,城市类文化景观往往是经过数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发展变迁逐步形成的景观;往往是具有明显地域特征、为广大民众熟悉的景观;往往是反映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自然山水诗是“诚斋体”的主要载体。诚斋诗中人与山水的艺术处理迥异于传统的自然山水诗,它熔铸的是相融相乐的知己境界。自然山水在诚斋“乖张眼”的观照下,既生机跳跃,又深具意蕴。诚斋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世俗化、情趣化、戏剧化的特色。诚斋的自然山水诗,是“心”与“造化”的妙契,是灵性和仁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通天尽人的文化内涵。诚斋为自然山水诗新拓境域,其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认为"主体自然"和"客体自然(环境)"在文化传统生成中扮演着一种"自然规定性"(包括主体自然规定性和客体自然规定性)的角色。半封闭的内陆大河型和典型的资源丰富型的客体自然规定性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在物质生产实践向度表现为一次性创造后的重复性与保守性、对自然的强烈依附性特征,在社会交往活动向度表现为持续时间非常长的具有强烈宗法色彩和王权专制主义的"虚假的共同体",在理解解释行为向度表现为尚中(崇天、尚根)思维特征的成因,也是其强烈农耕气质文化主体精神特性的成因。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历史唯物主义地重构文化传统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解释方式、主体性精神方面,我们必将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与自然融为一体如果让建筑物戴上巨大的太阳帽,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了使地处美国亚利桑那州拉文市的塞萨查维斯图书馆免受沙漠阳光的严酷炙烤,线和空间建筑事务所(Line and Space)的设计人员别出心裁,为它安装了高耸的外延屋顶。另外还采用了许多减少能源使用的可持续设计策略,以适应城市社区的发展。塞萨查维斯图书馆占地25000平方英尺(约合7620平方米),于2008年竣工。  相似文献   

8.
学贯中西的美术史论家们高度地概括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分野:中国画是写意的,西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表现的,西画是再现的;中国画是散点透视的,西画是焦点透视的。长久以来,中外绘画及其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画特质与规律的研究,恰是中国画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但是,以上的概括总令人感到是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画硬塞入西方艺术理论既定的框架之中,不惟削足适履、附会牵强,且也很难涵盖古往今来的中国画深邃内涵。其实,古今中外的绘画,无不是从摹写自然开始的,又因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对于自然与社会、自然与情感、自然与理性的各自理解,最终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创作流派以及诠释和解读艺术现象的理论。我的美术创作就是以前人摹写自然为基础,走上了呈现自然与自然呈现的小路,自然而然,使然而自然。——作者  相似文献   

9.
榆树是千百种树种中的一种极平常的树,可榆树与我们有种种缘份,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中华民族敬榆、爱榆之风,源远流长,以榆为载体,揭示上下三万年文明,纵横十万里书写中华绿色追求。科学家说:榆树浑身是宝;军事家说:榆树浑身是胆;艺术家说:榆树浑身是美;文学家说:榆树浑身是诗。榆树之情满中华,中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借榆树可以追  相似文献   

10.
<正>方术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术数作为一种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存在的文化现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王逸之、李浩淼、张千帆:《隋唐方术述要》,花木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22年,第3页)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沟通自然与社会、认知自我与宇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古蜀文明是在一个自成单元的特殊地理环境中独自产生的,它的产生与古蜀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蜀文明从根本上说,应属于原生性质的文明,是一种自然生长的文明,其基本特征为:第一,为亚热带低地农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第二,它拥有吸纳众多外来文化因素,并将它们熔铸为一炉的文化气质;第三,为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及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人、社会、自然的态度上。原始人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条件下 ,凭借自己特有的想象力 ,创造出代表自己意志和力量的神们 ,这些神们是原始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原始宗教是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力。原始宗教与科技源于一体。原始宗教艺术是原始宗教活动的重要形式 ,是原始宗教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从大量散落在史册里和迄今活跃在一些土著居民中的诗歌、神话中可以透析出原始宗教及其艺术的生产力作用来  相似文献   

14.
易老和谐思想共以自然为本质,源于万事万物的丰富多彩性,以阴阳和谐为架构,归于道与太极的最高和谐思维。在现实中,易老构造社会和谐思想,以自然和谐为前提,社会和谐在本质上体现自然和谐。当今世界,生存环境日益危机,社会问题越发严重,科学技术难于两全,易老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自然理念,是挽救人类危机与灾难的有益选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化的最初形态是自然色彩,是以自然现象对远古人民的直接反映与人们对它的直接感知为特征,斗转星移,日月生辉,自然色彩给予古代先民灵感与启示。从普照万物的太阳到给予人类温暖的火种,以及动物殷红的鲜血。红色,对于原始人类不啻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获得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红色自然成为原始人类最关注的色彩。这种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饰色彩化的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文同诗中的历史、艺术、自然等主题关联到几种类型诗歌,其咏史诗强调从儒家思想、立身之道、时代风气等出发评判史实,历史选材和历史评价也内化为其心理结构;其乐府诗更注重审美理解和习俗认同,常采用代言形式以主人公口吻自述,实则假定、归并历史时间、空间和典故以集中描写主人公的境遇、志向和情感。其写景纪行诗在将风景比作图画、画法外,还存在自然或风景为绘画主体、诗选取奇胜景观等说法;其咏物诗在描写、比喻、寄托外还探讨处境险恶的动物合理的生存之道。要之,其历史选择与人生和审美的价值选择有关,其艺术观更为多元;而自然对他来说既有风景描写和身心安顿之用,也是理智探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夏商周天命观涵括宗教性、人文性和自然即知识性三重含义.周革殷命,周人援“敬德”说解“天命”,建立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天人关系,较之夏商给传统天命观增添了浓厚的道德属性;西周末期因周统治者失德引发的“疑天”思潮,使“敬德保民”为基本内容的人文天命观转向东周以“天事恒象”的自然天道观,此后自然天道观的勃兴与发展反过来又以其自身的“自然”客观性消解和淡化传统天命观念的宗教色彩,进而使传统天命观在前诸子时期出现分化,并由此为“道”这一中国哲学形上观念的确立做了最后的资源准备.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就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而言,无外乎具象、印象、抽象等三种。其中,抽象是绘画形象大幅偏离自然对象并重新拼合其外观的艺术;换言之,抽象不是再现,也不是印象,是通过物象的大幅简化、拼凑、重构分解及强烈的色彩,以表达作者的情感。抽象艺术完全独立于自然之外,是对模拟自然传统的反叛。抽象艺术也是艺术发展的结果,这  相似文献   

19.
吴旻 《华夏文化》2010,(4):49-50
<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究其主题,主要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自然有它自己本身的功能,人有自己思维,人和自然不能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球化和发达资讯技术的叠加效应,灾难感已经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超过社会发展问题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关键问题,灾难焦虑成为重要的生存焦虑.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灾难问题的思考,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问题;3.方法论:天地为万物之根,圣人学习天地,人身运度是天地之模拟;4.生态伦理:善恶报应与天、鬼、神、天神;5.灾难焦虑感:征服,还是守望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