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家营古音乐包括门支套曲,7支大板曲,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演奏乐器主要有管、笛、签、鼓、镣、钱、销和云鼓等10种,其中一支饰银九孔白玉管为世罕见,在唐、宋典籍中称为"草案",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消声匿迹。日本学者认为,只有在日本还可以见到实物。屈家营古音乐诞生何时已无法考证,其演奏所用的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大约产生于隋唐时代;音乐会所演奏的曲牌,大部分与唐宋时期见于记载的大曲、元明清以来的南地曲曲牌的曲名相同。据年已八旬的老乐手冯玉才讲,屈家营音乐会最后一次重建于清朝咸丰三年。屈家营音乐会…  相似文献   

2.
意识分为两种,它们是有意意识和无意意识。在歌唱训练中要训练的有意意识分别是:呼吸意识、声音的高位置意识和歌唱语言的意识。通过这三种意识的训练最终把有意意识训练成无意意识。歌唱水平的提高关键是有意意识的训练及相关肌肉的锻炼。正确的歌唱意识是需要有意意识与无意意识相结合的,并且要将这两种意识统一协调起来,以利于歌唱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以降,无不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但却有所不同。荀子提出"壹于道",注重对"道"的知与行,其主要特征是加强了"心"在"知道"过程中的作用,注重"心"的修养,且始终是以"中"贯穿"虚壹而静"的修养过程中,"虚""壹""静"三者均需要在"中"的规范下完成,"中"既是其本体之依据,也是其实践之方法。荀子通过"知"构建了"心"和"圣"(道)之间的联系,通过"知"来描述"圣",通过"心"来实现"圣",以此实现儒家"成圣"之理想。  相似文献   

4.
关于"成都"的得名,历来有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山海经》等古史文献的研究,论述了岷山即古史传说中上帝及众神所居的"圣山"昆仑山(海内昆仑山)。昆仑山分三成(层、级),又名成山。"成都"得名源于"成山之顶的上帝下都",即天庭、天堂。成山下包括成都平原在内的"都广之野",为和谐欢乐的人间乐园。"成都"的文化概念,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即"天堂.圣山.乐园",是远远高于"伊甸园"、"香格里拉"的文化概念。开明氏五世蜀王迁都,为标榜蜀国上应天命,借用天堂之名作为新都城之名。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逍遥游》中,具足"悲"、"智"、"修"三种情怀。所谓"悲",是指庄子在其所生活的战国中期,广大阶层的知识分子悲惨的生活命运,使得庄子拥有着深刻的"悲悯"情怀;所谓"智",是指庄子巧妙的利用"小大之辩",来顺理成章的引导世俗之人发现功名利禄背后的卑微和不值;所谓"修",是指庄子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从强压多灾的政治场域中脱身而出,根除对于"功""名"的执取之心,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雅斯贝尔斯在《大哲学家》中将孔子定位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孔子的思想范式是"以仁入礼",其理论形态是由中庸贯通学而、仁学、礼论形成的君子学说。孔子论中庸,首先定义"中庸之德",然后赋予其"中正"和"不损"双重规范:由于中正,"中庸之德"应普遍遵循;因为"不损","中庸之德"不可逾越。从修习讲,持守"中庸之德",是调节个人利害和生活,达到心正,涵养仁德;从践行论,持守"中庸之德",做到行正,实现公道,维护社会秩序。"中庸之德"既是"中正之道",亦是"不损之德"。其"不损"的行为原则,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正"的功能发挥,就是日用伦常。  相似文献   

7.
高城 《寻根》2015,(1):121-125
"放生"现象生生不息"放生",藏语叫"次塔尔"。"次"意为"命","塔尔"意为"闯关"或者"赎出"的意思。"放生",就是善心人把即将被宰杀的动物,从屠刀下救出来,让它重获生命,以及出于平安吉祥的祈愿选择一些动物终生不役和不允宰杀,以使其自由地活着直到自然老死的一种习俗。所救的绵羊叫"次鲁",山羊叫"次热",牛叫"次雅"。"放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就是将自家的牲畜、家禽中年龄最  相似文献   

8.
正《圣经》第二卷《出埃及记》记载了民族英雄摩西带领古犹太人迁出埃及奔往应许之地迦南的历程,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品在以色列民族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乐曲《出埃及记》(Exodus)原为1960年美国同名影片的主题曲及片尾曲,而由被誉为"钢琴圣手"的克罗地亚钢琴演奏家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 Mrvica,1975-)所演奏的同名钢琴曲,以其昂扬的曲调、高亢的音律,加上马克西姆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传神的表现力,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  相似文献   

9.
张强 《华夏文化》2019,(2):27-29,59
正在科举制度的发展进程中,唐代开创了独特的道举;作为一项考试制度,研读道家经典并据此开科取士。唐代科举制度,统其大者,可分为"常举"与"制举"两类。所谓"常举",亦可称之为"岁举",国家按制度规定每年定时定科目而举行的考试;所谓"制举",以天子"自诏"并不定期举行,以求非常之才,其考试项目与内容均不固定。据《新唐书·选举志》,道举隶属唐代科举制  相似文献   

10.
《周易》之生态审美意识"贵人""重人",认为"人"通过"进德修业"则能够"与天地合其德"。《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宇宙天地得以生成的原初域,为"两仪"的整体化、一体化。"两仪"既符指"阴阳",也符指"天地"。"阴阳化育"是"天地"之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有了"天地",万物便在天地之间产生出来。而"乾坤二卦",则是"天地"和"阴阳"的共同符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其化生化合,尽皆因于"天地"。"天地人"一体相通,"天道""地道""人道"相兼相应,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天地"之"道"与人事联系紧密,人事吉凶正好对应于天的阴阳,"天"的阴阳可相互转化,"人"的吉凶也相互转化,天地合德。由此,"天"与"人"就实现了沟通。  相似文献   

11.
随着弗雷节奏舒缓的《无词浪漫曲》的旋律,《茅为蕙北京钢琴独奏音乐会》于去年初冬时节拉开帷幕,系茅为蕙首次在京举办的独奏音乐会,亦是"卡玛城市音乐季·魅力之夜"的收官之作。在茅为蕙投入的演奏中,听众随着音符走进其悠然恬淡的艺术世界??尤其《图画展览会》一曲,  相似文献   

12.
张栻作为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对"中"与"性"的看法受到了周敦颐的深刻影响,他在同朱熹书信来往的过程中,对其师胡宏的论性之说提出了质疑与批评,二人皆反对胡宏的"中者,性之道乎"一说。而胡宏的"全体"之说在张栻那里成了"统体",并且张栻认为此"统体"即为"理一"之中,而此"中"则散为"万殊",此"万殊"则即为"时中",而此"中"非"性体"而只是"状性之体"。同时,在如何看到"性善"一说的问题上,张栻提出了"名"与"实"相结合的路径,"善"为(万物)性之名而其实则各异。  相似文献   

13.
譯名小議     
正一近見《文匯報》周君克希一文,言翻譯中有"約定俗成"一規,如Holmes本當譯"霍爾姆斯",而林琴南依其閩音譯爲"福爾摩斯",遂至約定俗成。屬此例者,周君又舉及《聖經》人物之譯名。夫謂林氏譯音之"福"爲鄕音,是矣;而云當譯爲"霍爾姆斯",則可謂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者,蓋不明詞中1實不發音也。至《聖經》譯名,周氏胥歸入鄕音之訛,則未免一言以爲不智矣。耶穌(Jusus)、約翰(John)、約瑟(Joseph)之類,  相似文献   

14.
王书敬 《寻根》2020,(2):49-51
中国人习俗称喜庆之事为"红事",如婚娶、庆寿、生小孩等。称丧事为"白事",人死是件大事,要举办相应的活动仪式进行悼念,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顽强的生命力。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形成了"奉先思孝"的社会共识,周公(姬旦)制礼作乐,其中的"凶礼"要求贵族子弟必须"哀邦国之忧",要有"丧纪之容",总之要从内到外肃穆、哀伤。周公的儿子伯禽代父封到鲁国,"变其俗、革其礼".  相似文献   

15.
杜甫,被尊为"诗圣",给世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作品被誉为"诗史",其中蕴含了巴蜀文化的诸多特质,彰显了巴蜀文化之美;其草堂文化不仅唤起了城市的记忆,而且传承了历史文脉;杜甫与巴蜀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人们从杜甫诗歌中了解、赞美、品味成都和巴蜀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发展、弘扬和传承影响深远。现如今,人们大力推崇弘扬巴蜀文化,作为诗歌文化代表的杜甫诗歌、其精神及草堂文化无不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不断地推动着巴蜀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姹紫嫣红的阳春三月,引人注目的"闵惠芬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会"在北京世纪剧场奏响。音乐会向观众奉献了以《洪湖主题随想曲》开场的四部二胡经典名曲,上千人的剧场座无虚席。闽惠芬精湛的演奏深深打动了台下听众,每每曲终,掌声经久不息。做为二胡演奏家的闽惠芬门岁成名,年届30便已声名远播,饮誉中外。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她频频得奖,屡获殊荣,是中国"金唱片"奖的第一得主。她曾赴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等地区访演。费城交响乐团的指挥大师奥曼迪说她是"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国媒介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  相似文献   

17.
正"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在《道德经》的宇宙论中,道生出了天地万物。然而,对于老子宇宙论的实质与展开,学者们却有不同的意见。本文试图通过对"有无"、"生"、"域"与"道"的内涵的探讨,来阐释《道德经》中的本体宇宙论。一、"有"与"无""有"与"无",是《道德经》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道德经》第一章即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然而,"有"与"无"的具体含义,却难以轻易得知。我认为,  相似文献   

18.
正宋太祖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为使赵宋不重蹈五代短命的覆辙,建国伊始就开科取士,注重对武人的抑制。杨砺是第一批通过科举进入宋政府的人,史载"太祖建隆元年取进士十九人,榜首杨砺"(《文献通考·选举五》)。其仕宦从最初"禄不足养母"的凤州团练推官,到临终的枢密副使,真宗为其"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宋史·杨砺传》),可谓荣显。细考其原因,累世璎珞成为  相似文献   

19.
漾濞最古老的民族是彝族,其先民早在两汉时期就在境内游牧和农耕,史称"、昆明"。唐代称"乌蛮"、"乌蛮别种",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元代以后称"罗罗",建国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  相似文献   

20.
正劉關張之貌劉備之貌,《三國志·蜀志》稱其"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元至治新刊《三國志平話》增"龍準鳳目,禹背湯肩",不知何故,乃略其"顧自見其耳"一句。《後漢書·呂布傳》記布臨誅詈備爲"大耳兒",則備耳之大足徵也。帝王貴相,人所艷稱,想《平話》蓋偶遺之耳。至羅貫中《三國志傳》,則不忘書其"兩耳垂肩",且益以"面如冠玉,唇若塗硃"八字,而刪去"禹背湯肩"四字,當以其不知所云也。"龍準鳳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