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霞 《档案学研究》2020,34(2):69-72
我国现行党政机关公文文种设置科学合理,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现行公文文种数量较多、外延交叉、功能重叠、方向失衡,本文建议文种稳中求降、明晰适用范围、厘清文体功用、平衡行文方向,通过提出文种设置及使用建议,继续强化文种功能和发挥公文效用,为现在和将来的公文建设提供必备的专业支撑和具体的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悦 《兰台内外》2010,(4):21-21
档案资料来源于公文,公文是档案的前身,规范公文处理,对于保证档案质量,实现其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没有履行签发手续,导致发送至公文处理系统后,出现乱码,有的单位领导因退休或工作调整已调离,此项工作补救较为困难。二是行文不符合规范要求。有些单位的公文文种使用不当,行文关系表述不准确,机关公文用字不规范。  相似文献   

3.
从1951年到2006年的55年内,中国内地的行政公文文种体系先后有5次大的调整。其中调整比较频繁的是上行文种;从文种的增删和同一文种适用范围的调整,可以看出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和经济体制转变的轨迹。未来文种的设置会更多地考虑民众的喜好与否;下行文种将会逐步减少,行文方向不确定的通用文种将会逐步增多;法定文种会越来越多;对误用、错用文种的查处力度会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国函"无"函",是事实,却让人困惑.笔者原以为:与"函的形式"行文方向一致、且内容相符的文种只有一个,那就是"函".原来在国务院这儿,"函的形式"和"函"的文种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压根就是两回事."函的形式"是指公文格式中区别于"文件格式"的"信函格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函的形式"?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即使是请求对方批准或答复审批事项,都必须坚持用"函的形式":上级领导机关在答复下级机关的请求事项时,可以用"函的形式",也可以用"文件格式".从国务院现行的公文处理惯例看,可以用"函的形式"的文种主要有三类:"批复"大多要用"函的形式":部分"命令"要用"函的形式":部分"通知"可以用"函的形式".从公文处理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角度看,"函"的文种与"函的形式"应该统一,"国函"无"函"的局面应该改变.名实应相符,"国函"应有"函";规范统一,是公文处理的灵魂:将惯例上升为制度或规范,是公文处理主管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针对党政机关法定公文中的四个上行文种,即请示、报告、议案和上行的意见,在对照它们的用途、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不同之处,认为以上文种在形成使用的主体、行文目的、行文时间、写作内容与要求、提出事项的适用情况和重要程度、行文规则、发挥的作用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本文界定了任免类公文的定义,明确区分出其使用范围,概括了任免类公文的通用写作模式,总结了任免类公文写作上应注意的问题,并针对任免类公文在使用中经常出现的错用、混用现象提出了区分、选用文种的方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正>札,作为公文名称始于宋代的御札,但其性质为诏令文书,属于圣旨类。札作为官府文书中的下行文种,则始自清代。清初,凡遇重要、难办的公务,官员之间常先用书信商洽沟通而后行文处理,这类商洽沟通的公务性书信转化为官府文书后,凡下属致上司陈述或请示者,为上行文种"禀文",上司回复属下者则转化为下行文种"札文"。起初,上司给属下回复公务性书信时,因可以不用或少用公文套语,更不必编写字号和加盖半印,故使用起来远比法定的下行文种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不少管理规章中,允许规范性文件使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相关文种名称的现象,以厘定《条例》与规范性公文的隶属关系为立论前提,以相关规章中对规范性公文名称使用规定的异见现状为样本,通过分析规范性公文的内容特质、《条例》中相关文种在适用范围和写作实践中的“规范性”属性,甄定《条例》中的规范性公文文种,进而揭示这种甄定在公文学、管理学和法制学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行党委、人大、政府、军队的公文管理规定,均未将计划和总结列入法定文种范围,而计划和总结实际是前四类机关工作使用的主要和重要文种,具备入选法定文种的条件.两文种的未入选,使公文管理规定与实际存在一定不符,它虽未对两文种的使用产生大碍,但不合逻辑,且影响多数人对两文种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应修订现有公文管理规定,将两文种列...  相似文献   

10.
郑彦离 《兰台世界》2012,(35):23-24
志愿书文种从申请书文种中派生出来,实际上申请书行文功能包含志愿书的行文功能。用志愿书做文种,一不便现实人们对该类文书识别选用,二当该类文书成为历史文献后使后人不便与申请书类材料区分,所以应取消该文种名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港台公文文种设置使用与内地相关规范存在的四点主要差异 ,由此得出对于内地公文文种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行政公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选择并在公文上标明文种,将会给公文的形成和办理带来便利,并有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赵颖  罗艳丽 《档案管理》2021,(5):113-116
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为重要文书史、党史研究文献,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变和横向的文书种类变迁进行研究,分析文书改革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发展的重要节点;公文文种的由繁趋简和公文功能的交叉重合是边区政府公文的显著特点.简化公文文种、规范公文程式、规范公文用语和改革公文处理制度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公文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公文文种按照其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文种和专用文种.通用文种是指可供公方身份作者在各社会活动领域使用的公文文种,一般由政府公布的公文程式加以规定和约束.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而公文是进行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工具,统治者为加强国家行政管理和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都热衷于对公文程式加以修改和规范.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例,针对关于“意见”文种的行文方向、特点和作用、行文方式的错误和片面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关依据。即认为根据现行的公文法规的规定,“意见”的行文方向具有多向性;“意见”不仅具有共有性特点,还因为行文方向的不同而具有非共有性特点和作用;在行文方式上,“意见”作为独立的法定文种,应选择逐级行文(下行和上行文)和直接行文(平行文)的方式,而不应选择“迂回”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八组容易混淆的行政公文文种在相同点、不同点、注意点等方面进行辨析,以在公文文种的选用上做到正确而规范,进而写出高质量的公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当前公文学术界在公文文种研究方面所存在的机械化、片面化倾向 ,集中就通知、报告、函和指示等文种的使用问题进行析议 ,提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文文种涵义的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18.
文种是公文标题三要素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同一名称的所有公文即构成一个文种,如"通知"、"通报"、"请示"等,都各是一个文种.  相似文献   

19.
受国家政治制度频繁变化的影响,民国时期公文文种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的过程中。从文书学的角度看,这些变化与调整也真实地反映出现代公文理念的形成过程。随着对公文认识的逐步清晰,民国时期的公文文种设置体系渐趋合理,其探索过程对我国现代文书学理论和文书工作实践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凯 《兰台世界》2007,(10X):24-25
本文分析了50多年来行政公文文种的增删变化,明确指出其“增”着眼于公文工作的需要与方便。其“删”源于文种功能重复及使用频率过低。概言之,实用与否是行政公文文种得以“递补”或“出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