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教师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把作文视为畏途,是一种较普启遍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原因有三:一、对作文教学的性质认识不清1.把作文与写作混为一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观察实践等内容的指导,只重视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形式教学,没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这一对矛盾的辩证关系。使见识不多,生活实践不丰富的小学生在作又教学中只能学到一些形式,如目题、它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同着一些概恙。“侨日准为无米之炊’,作文推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2.把作又导作品混为一谈。在作文教学中任意提高作又的要来,忽视语言…  相似文献   

2.
朗读,即高声诵读.它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朗读就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开放性作文     
《招生考试通讯》2012,(11):I0014-I0016
体例概要 在新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部分省市大胆改革,高考中不断探索半开放性作文或开放性作文.这是一种新型的高考英语作文写作形式。同时也是英语学科书面表达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它有利于检测考生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看图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种训练方式。在小学,看图作文实际上是看图——说话——写作——作文。这是从口语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的一种练习形式。它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书面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不仅小学中、低年级把看图作文作为主要练习手段,就是在小学高年级,甚至在中学的作文课中也常用这种方法。基于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中心 整体感知就是指导学生先审图,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抓住图画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而都需要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表达包含两个层而,一是口头表达.二是书而表达。作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把自己或他人的认识、行为、观点、情感等等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而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书而表达能力,使他们的文章更具感染力、号召力就是作文教学的任务。初中生认识水平还比较有限、语言还比较贫乏、作文的基本功还比较差,  相似文献   

6.
日本小学的作文教学有着漫长的历史。明治时代有一种作文教科书,选编了很多范文,要求学生仿照范文的模式进行写作练习。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有的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这种方法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从日本小学作文教学所走过的历程来看,偏重作文形式而不注意作文内容、偏重作文内容而不注意作文形式的两种倾向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劳力 《学子》2004,(6):38-39
提供材料作文以下简称供料作文。所谓供料作文,就是由命题人提供材料,并根据材料提出一定要求的一种限制性作文。提供的材料,通常为书面文字——整体文章、片断性文字、梗概提纲性文字等;也有各种图画(如油画、漫画、连环画等);还有摄影作品、图表等。供料作文,有的要求整体写作,有的要求单项写  相似文献   

8.
生活作文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题的提出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作文,既是一个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也与成人一样是一种自我表达与社会交际的真实需要。任何一篇文章的产生,都要经过“客观事物→认识主体→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这种“双重转化”的能力。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人格的提升和语言技能的习得。如果这三者不能整体和谐地获得发展,那就算不上作文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作文”作为一个名词,是指已经外化了内隐意识的、以文字为主要外在形式的、恒久静止的存在;作为一个动词,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写作的过程,是指一种以书面文字为主要工具、为主要媒介和载体的言语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汉语写作实际上是积字而成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也就是说识字、造句、写话,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书面的文字表达能力。到了小学高年级集中训练这种能力就是作文。一旦进入作文阶段则应当遵循写作规律办事,把作文教学当作一项系统工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作文教学,考语文就是考作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逐渐演变为“双基”教学。由笼而统之,到条分缕析,这固然是一种进步,然而双基教学占用了大部分课时,作文教学只好以两周一篇的形式存在着。尽管从理论说双基也包括作文,  相似文献   

12.
和书面作文一样 ,口头作文也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良好的口头作文能力 (即口语交际能力 )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一、初中生口头作文必须加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目前 ,初中的作文现状是 :绝大部分学生 ,甚至是语文老师都只重视书面作文而忽视口头作文。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一定要两条腿同时走路 ,才是健康的、符合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其一 ,大纲指出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 ,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  相似文献   

13.
杨群 《中小学电教》2009,(12):137-137
<正>对口头作文的定义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一是从语言的表达方式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方式之一,属语言的口头形式的训练;二是从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关系的角度下定义,认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两种  相似文献   

14.
文字的属性     
一、文字的物质性 文字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它的形体。任何文字都有一定的形体,它是文字的物质形式,人们就是通过文字的形体而感知到文字这种物质的存在,正如人们通过语音而感知语言的存在一样。 文字作为一种物质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而使人感觉到它的存在,虽然它并不一定有重量,有体积,但它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并且是能用肉眼看得到的,因而任何文字都是视觉型的,都是能“看”的。盲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因为盲人已经失去视觉,因而用触觉来代替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致使学生的作文跳不出假、大、空的怪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对话”,又称“会话”,这里专指在语言学习中,“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这种谈话形式,根据它与书面文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纯粹是书面文字的声音化;以书面文字为主要素材或线索,个人进行加工,然后丢开文字稿件,进入对话角色;以某个问题为议论中心,自由交谈。在口语教学中,根据会话参与者的原始身份,又可分为师生共同参加和学生之间交谈两种形式。下面,我们只就这一口语训练形式对于口语教学的意义和我们所做的一些实际探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口头作文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对这种形式加以重视。 首先,口头作文具有“复合学习”的优势,它将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说文”的过程,也是“听文”的过程,要听出说文的“关节”,听出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语言驾驭等等“机窍”,这能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而“说文者”边想边说,边说边想中所体现的“说文”水平,也处处显示了平时“读文”的功底。因为“说文”的章法与“文章”的做法同出一辙,口头语言亦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文章”语言的熏陶影响。同时,口头作文也是“书面作文”的前提和“操…  相似文献   

18.
生活作文     
作文,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怕写,教师难教,中学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或是升入大学,往往写不成一篇象样的文章。面对这种学生写作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不高的现状,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很好地反思一下。 就目前的中学生作文来说,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写一些不符合实际的事,抒一些无病呻吟的情;二是学生作文除语言上的幼稚外,主要是在作文中爱讲套话,爱写套事。这两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作文教学中的弊端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教学要自成体系语文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阅读,一个是作文。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抓好阅读,又抓好作文,使它们相辅相成,学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完全是可以提高起来的。实际情况怎样呢?我们认为:当前语文教学,无论在指导思想和计划安排上,还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严重偏向。这就是重视阅读,轻视作文。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即说话”,“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真话、实话”。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指口头运用规范的语言形式表情达意直接作文的写作方式。它既具有口语表达的特点,又是书面写作的雏形阶段,更易于学生接受,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往的作文教学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与教师只重视书面写作、忽视口头作文能力的培养有密切关系。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重视说与写之间的有效结合,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