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楚山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相似文献   

2.
【写作文题】阅读短文《和氏献璧》,并以所涵盖的内容为话题,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甍,武王印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  相似文献   

3.
“这些材料我也发现过,为什么没能写出文章来?”不少青年同志见到报刊上有些文章的题材暗合自己曾经有过的“发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从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及拙文《笔耕初期的误区与应对策略》(见本刊2006年第1期)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一点启示的。现不揣冒昧谈点体会,旨在与青年朋友交流并请方家教正。和氏之璧的故事多有记载,说法大同小异。据《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相似文献   

4.
这个成语来源于“和氏壁”这个典故.荆山位于当时楚地境内,楚人称之为“楚山”.楚人和氏于楚山之中得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使制玉匠人辨识,认为是石头,厉王因此割断了他的左足.厉王  相似文献   

5.
《石玉其人》(《内蒙古教育·犁花》1999年第1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一读,想起了《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包含着玉的矿石,献给厉王。厉王叫王匠察看,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撒谎欺君,下令砍掉他的左脚;武王即位后,悲剧重演,又砍掉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付后,他抱着工矿石在荆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继而流出血来。文王派人问他"缘故",他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悲伤把宝玉叫石头;忠实的人被称为撒谎的人。"文王叫工匠剖开矿石,果然得到稀世宝玉。当初,厉王和武王若像文王这样,…  相似文献   

6.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  相似文献   

7.
漫说“和氏璧”的下落●张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未雕之朴玉)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两只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  相似文献   

8.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  相似文献   

9.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恸哭于荆山下,乃至泣血,楚文王奇其事,命玉工剖石,果然得玉,遂起名为“和氏璧”。  相似文献   

10.
楚人和氏得玉璞而刖双足,世人嗔怪厉王、武王不识玉。其实,和氏献的并不是玉而是璞--含玉的石头,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才得其玉--和氏之璧。璞打磨才会成玉,木受绳才能挺直,怎样使作文材料之璞变为作文材料之玉呢?用思维之石打磨,借智慧之剑雕琢,让陈材着色,叫旧料翻新,必能化平凡之木为神奇之材。  相似文献   

11.
听闺中密友说断奶很痛苦,得忍受胀痛,得打退奶针,得吃退奶药,更得听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喊,还得忍受母子暂别之苦。今天,是我给宝宝断奶的第二天,昨晚她哭着饿了一夜,我和老公轮流抱了一晚,早上终于太饿肯吃奶瓶了。可是今天晚上,她又开始拒绝奶瓶。此刻我躲在书房,她还在哭着等我的出现。哎,真不知道后半夜怎么过!她的奶瘾真的很大,我自己也是疼痛难忍!怎么办呢? ——苦恼的芸芸妈  相似文献   

12.
<正>和氏之璧楚国有一个叫和氏的人,在山上得到一块璞玉,拿去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看,玉匠看了说:"这是一块石子啊,哪里是玉石!"厉王认为和氏骗他,把他办了  相似文献   

13.
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们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被砍去左右脚。但卞和坚信这块玉璞一定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直到楚文王即位,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  相似文献   

14.
人际交往最难的是什么,要叫我说,最难的是接近.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没有接近,就没有交往,就像没有开花就不会结果一样. 在这上头,作家赵树理可作为我们的榜样.一本书上说,老赵下乡有个经验,不抱不哭的孩子.若一位大嫂怀里抱着个孩子,孩子正在哭着,老赵会接过孩子,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谈起来了.起初看到这儿,我以为定是写书的人弄错了,该是不哭的抱过来,正哭着的不会去抱.孩子正哭着,你去抱,不是自讨苦吃吗?  相似文献   

15.
反对宝宝一哭就抱的妈妈的想法和做法亭亭的妈妈:我不赞成宝宝一哭就抱他。亭亭就是被抱惯了,现在每次醒来看到身边没人,他就会哇哇大哭。有时我抱着他时间长了,觉得累了,想把他放在床上。他感觉到我要把他放下,脚还没有挨到床,就开始哭了。如果放任他哭的话,他能哭好长时间,而且声音很大,吵得邻居都烦了。不  相似文献   

16.
我错了     
小时候,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一次,我不想去幼儿园,又哭又闹,可妈妈却不依不饶地说:“不行!你一定得去!”我不敢反抗妈妈,可是又非常害怕,只能一直哭。  相似文献   

17.
烟雨蒙蒙     
依稀还记得小时侯在外婆家,每逢下雨的时候,幼小的我总会撑起一把小雨伞,赤着脚丫在泥泞的路上淘气地走来走去。我总希望跟我一样淘气的小雨点儿能停下来与我一块儿玩耍。外婆见了,又总会撑着把黑伞把我抱回屋去。那时,年幼的我不能体会外婆的苦心——怕我淋雨感冒。在年迈的外婆将我抱起时,我总是用手使劲地拍打她老人家那虚弱的身子,一边哭喊着:“外婆不疼我,外婆不好!”而外婆却总是一声不吭地把我抱进里屋,给我换上干衣服,将那些脏衣服拿到外面去洗。我在一旁用力地哭,直到自己觉得实在是哭不下去了,那哭闹声才得以停止。…  相似文献   

18.
在与人接触、交往,与人建立良好关系上,作家赵树理可作为我们的榜样。据一本书上说,老赵下乡有个经验,不抱不哭的孩子,一边哄哭着的孩子一边和大嫂说话,很快就亲热地交谈起来了。起初看到这儿,我以为定是写书的写错了,该是抱起来不哭的,正哭着的不会去抱。孩子正哭着,你去抱,不是自讨苫吃吗?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4,(5):8-9
"世界于我,只有小小的14寸"我自出生,就面临疾病和被抛弃的命运。1985年,在妈妈经受了三天三夜的阵痛后,医生用产钳把我从妈妈的子宫口夹了出来。由于缺氧时间太长,我出生后浑身发紫,哭不出声。两岁时我连妈妈都不会喊。妈妈把我抱到县人民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宫内缺氧引起的徐动型脑瘫,不能站立,医生预言我活不过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