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中国古典情感美学观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变以情为本、尚情重情、畅情求美成为时代美学主潮.这一时期情感美学观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即情感表现的本体论观照视角,情理关系的一体化把握方式,情形(形式)关系的兼美化审美指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情感美学观发展到宋代,以严羽的理论为时代新标帜。严羽提出的兴趣说坚持以情为本而强调抒情的本色当行;其所标举的情、理、辞一体化的观点则把对情理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一个美学新维度  相似文献   

3.
一、以美为工具的功利主义教学美学观反思 以往的教学美学观大都是一种功利主义取向,把美当成工具、手段来使用,研究教学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智育任务,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教学效率;或者还考虑到完成德育和体育  相似文献   

4.
宫宁 《考试周刊》2014,(43):26-27
《雪国》是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一部代表作,小说通过对三个重要人物的描写表现了无常的美学观,体现了人生的虚空与无奈。以空灵和虚幻的景色为背景增添了悲观主义色彩,川端康成眼中的"美"是呈现在虚幻之中的美,而这种"美"又预示着"美"之必然无常、必然消亡的消极思想。  相似文献   

5.
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然而知易行难,美育在教育中的价值一直是被低估的。教育美学观主张创造教育美,强调学生审美学习活动。因此美术课程的教育美学主张重塑美术学科的价值取向、构建全新的教育美学观和完善美术课程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6.
魏尔伦作为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先驱,其诗歌美学观对中国诗人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本文将从戴望舒早期诗歌创作特点开始,通过分析《雨巷》,从魏尔伦与戴望舒诗歌美学观相似性的四个方面(语言的音乐美、意象的平淡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忧郁美)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从时代背景等三方面分析魏尔伦是如何影戴望舒的。  相似文献   

7.
美是客观存在的,虽然它根植于自然美,但只有当它具备与人类社会美相类似的特征时,才是美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朴素"美学观的宗旨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推崇的"朴素"的审美理想,不仅吸收了老子的思想精髓,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主要通过向自然本真的复归、无色的平淡朴素之美以及有无相生、虚实相济等独特的美学概念和范畴来阐释的。庄子的"朴素"美学理想对后世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美丑"和"自然"这两个角度为切入点,对夏尔.波德莱尔与老子的美学观进行多方位的分析,从而比较得出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自然本恶"和老子的"美丑对立统一"、"道法自然"两种不同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0.
《边城》和《德伯家的苔丝》以其各具特色的绘画之美、音乐之美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带读者走进了美丽的湘西世界和威塞克斯世界,而最终这些美丽却一步步走向毁灭,于是便成就了令人心碎的悲剧。在美的毁灭的背后,寄予了两位作家各自不同的悲剧美学观。  相似文献   

11.
维柯在美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贡献.从维柯<新科学>中可以提取三个方面的重要的美学思想第一,人类的美感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美的观念是从事物的实用性、功利性价值观念转化而来;第二,诗性的想象的类概念是美的分类基础,美的生发方式和分类方式是通过联想推衍出来的;第三,审美移情是诗性思维的必然结果.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刻见解在近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陈人在创作宫体诗的同时创作了别具一格的边塞诗,本认为其动因不仅是南朝乐府拟作之盛行,更由于梁陈间诗人对新的审美对象和抒情载体的寻找,对新的审美理想之追求,对学悲怨情感之依归与抒发,也是对两汉大一统局面向往之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称于世,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但这两种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和理性,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分裂的文本矛盾的心态--新时期第四代导演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代导演铸造了新时期中国电影的辉煌。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深刻的理性与真挚的感情相分裂的典型文本,表征的是第四代导演矛盾、复杂而又痛苦的心态,其电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抒情笔调议论《绿色大厦》的大自然情结及其审美特征,并论及环保话题。  相似文献   

16.
在形成于元明之交这一历史断裂期的市民文化消费语境中,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近世通俗文学,在具体操作死亡叙事的过程中,受到了“以奇为美”和“以惨为乐”这两种典型的民间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两种带有原始的民间气息的审美情趣已经内化为通俗小说家常规性的文本叙事策略。民间审美情趣的强烈渗入,正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文本世界中的死亡叙事在美学品格方面区别于“文人独创型”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传统理论仅从"作家的心灵表现"来理解"表现说"还很不充分。"表现说"作为现代文学理论诞生阶段的学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才是这一学说的思想基础。与"表现说"思想的相适应的总体形式观念可以用"审美形式"来概括,它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康德的"中介审美形式"重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形而上的审美沟通抽象思辨方面,席勒的"实践审美形式"重在形而下的艺术的社会审美教育和人性养成方面,黑格尔的"理念审美形式"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以"历史"贯穿了康德和席勒的抽象思辨与社会实践,完成了审美形式思想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中和”,他们在艺术上崇尚“和”的精神;先秦道家的美学观念最突出的是“虚无”,他们在艺术上追求“虚”的意境。论文仅从“中和”准则和“虚无”思想这两方面,谈谈先秦儒道的美学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影响,并以音乐、建筑、舞蹈、绘画等艺术为例,试作中西比较。  相似文献   

19.
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把造就美国民主制度的原因归结为三个:地理环境、法制、民情。地理环境和民情偶可被看作偶然原因,法制可被看作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廖宇 《海外英语》2012,(12):55-56
Aesthetic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high school arts education.Therefore,to strengthen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sense of beauty,but als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s’ creativity.Besides,beauty can make people own landscaping,and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ideal of beauty,beauty of senti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aesthetic conceptions,so that students in the daily learning can discover and appreciate beaut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beau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