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宣传家,萧楚女撰写过很多以报刊及其传播活动为对象的媒介批评文章,在明辨是非和纠正报刊传播偏向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在开展媒介批评活动时,注重解读报刊的编辑宗旨,要求报刊具有明确而一贯的主张和可读性.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报刊的传播实践,他对当时国家主义派的各种错误报刊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剖...  相似文献   

2.
报刊中的时尚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欣 《当代传播》2004,(4):34-35
近年来,报刊越来越时尚化。这里所谓的“时尚化”有多方面的含义,如报刊本身包装越来越时尚化,各种时尚现象成为报刊的内容,报刊对时尚现象进行文化批评等,对时尚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批评作用。  相似文献   

3.
编辑活动的本质决定编辑活动的功能,藏文报刊编辑活动是社会文化活动之一,具有文化建构功能、导向功能、传播功能、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胡正强 《青年记者》2012,(11):16-18
媒介批评的欲望、动机虽然往往是因传播实践而激起,但支撑在其背后的则是人类传播活动漫长历史的整个过程.媒介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活动,其思维方式与新闻传播显然有所区别,透辟的理性解析和文化阐释无疑是其话语实践形态的主要表现形式.随着20世纪90年代媒介批评学从西方引进大陆,中国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也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中国媒介批评的发生和开端自然也就成为其中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若文 《今传媒》2003,(6):8-10
报刊批评,作为受众对报刊传播的一种动态反馈,其促进报刊发展的作用是不必赘述的。一些批评者,对于获得全国新闻奖的佳作敢下针砭,指陈其不足时能直言不讳且达到入丝入微入情入理的地步,堪可一赞。报刊审读(亦称阅评)异军突起,其成果中有不少以“外化的形式”跻身报刊批评之列,增强了批评意见向报刊社反馈的及时性、集束性、有效性。这些,无疑是令人欣喜的。欣喜之余,忧虑伴之而来。所忧者,报刊批评的病态,已不可等闲视之了。  相似文献   

6.
胡正强 《新闻界》2005,(6):77-79
梁启超作为杰出的报刊活动家,从事报刊活动约三十年,见证了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起步发展时期,深刻地观察和理解我国报刊界当时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面对起步较晚、发展环境不容乐观的中国新闻业,梁启超在其有关论著中,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当时的各种报刊及其传播行为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揭露了当时媒介的诸多不良现象和无行新闻工作人员的蝇营狗苟,通过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从而建构了他颇具特色的新闻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7.
编辑工作是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以选择和加工为特征的社会文化活动、社会精神文化活动和社会教育活动,它以纸张书报刊和电子书报刊为载体,及时地传播着各种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从而满足社会大众对高品位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健康的文化消费机制,导引和规范着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使之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8.
媒介批评是中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概括和抽象新闻实践、演绎新闻理论成果的重要手段。抗战初期他就撰文批评当时战区报刊匮乏的不良文化生态,在抗战进入第二阶段之后,他又及时撰文对抗战形势下新闻工作的变化进行总结,对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述。范长江以是否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作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以读者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新闻传播作出具体评价。其媒介批评透过现象直逼本质,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  相似文献   

9.
明清两朝邸报成为朝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政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对邸报功能的认识日臻深化。媒介批评的主体虽然仍是官方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但不满于统治者过度控制报道致使新闻传播机构陷于无报道素材的状况,社会上出现了为新闻传播争取生存空间的声音。清末近代化报刊诞生之后,中国古代的媒介批评在批评主体、理论资源、批评视角等方面都发生了有意义的转变。虽然媒介批评在总体上呈现出视角单一、方法简单的倾向,但在加速中国古代报纸没落的过程中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电视批评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网络电视批评,本文着力考察这一特殊文化活动中的文化消费轨迹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闻仲 《今传媒》2003,(2):13-15
主体和客体是报刊媒介批评的两个基本要素。主体指批评的主体力量,即由谁来进行批评;客体指批评的对象,即包括报刊在内的媒体。批评客体的发展数量要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定,批评的主体则是“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不断壮大批评主体的力量,让报刊批评走进大众,形成报刊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促进报刊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席玉虎 《传媒》2008,(10):65-66
文化积累离不开文化创新,而教辅报刊担负着文化创新的重任。编辑工作是报社各项工作的源头,编辑不仅有传播思想、传递信息的职责,而且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运用新角度、新语言,更新形式,改造内容,为人类增添新的文化财富。因此,可以说创新是编辑活动的实质,编辑是新知识领域的开拓者和新成果的催生者。在报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编辑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辅报刊的前途和命运。新时代的编辑需要各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是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闻爱好者》2012,(18):55
胡正强,江苏省睢宁县人,新闻学博士,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史论、媒介批评,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年鉴全文转载,出版《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研究》、《中国现代报刊活动家思想评传》专著两部,  相似文献   

14.
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着重揭示语言背后所携带的意识形态入手,指出在大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及方法以便培养学生的批评性语言意识,正确认识英美报刊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增强鉴别、汲取有益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英美报刊来辅助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声名远播的学者和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政治生涯和他的新闻活动特别是报刊活动紧密相连。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其宣传革命主张的主要途径便是报刊,在办报办刊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传播思想:对报刊功能,新闻自由,舆论监督,报刊业务,读者意识,报刊自律以及报刊言论独立性都有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议中指出:“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少儿报刊就是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主渠道之一,它以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及时性为特点,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内容。少儿报刊既具有一般报刊的共性: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体;又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刘荣庆 《今传媒》2003,(4):86-87
美国舆论学家李普曼有言,报刊“就像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把一件又一件事从黑暗处带到人民的视线内”。 报刊是社会的“探照灯”和监测器,反过来,报刊也需要“探照灯的光束”照射和社会的监测。 报刊监督社会与社会监督报刊的矛盾互动规律的科学,即“探照”、监测、评价报刊活动的学问,叫报刊批评学。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1999,(2)
有人把二十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回顾二十世纪报刊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人们对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批评从未间断过。尤其是随着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生活的渗透力愈来愈大的当今,人们要求对报刊等大众传媒的批评监督的呼声就愈来愈高。实践产生学问。报刊批评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清末岭南革命报刊风起云涌,致力于在下层社会传播革命思想。在报刊传播实际中,阅报所、演讲等中介形式推进了在识字率极低的下层社会进行的报刊推广。一方面,报刊阅读改变了下层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是清末知识阶层"启蒙"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岭南革命报刊与政党及政治关系密切,阅报活动也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手段。革命思想从报人到下民、从革命理想到武装起义,各种阅报活动在下层社会的普及推广起到了强大的"鼓吹"之力。  相似文献   

20.
张文明 《新闻窗》2011,(3):47-48
电视文化是电视传播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效应的综合。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出发,电视文化研究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研究对象,包括电视文化理念与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和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内容。文化环境指影响主体活动,存在于主体周围的各种精神文化条件的总体或系统。构成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教育、科技、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民族心理和传统习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