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网络自从以它神奇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工作,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的各种视频网站,纷纷把一些"恶搞"的视频和文字放在网页上以换取高的点击率,显然很多网民对"恶搞"视频和文字充满兴趣,这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和青年学生。对"恶搞"现象的存在,人们的观点和看法各不相同,由此,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发展,正确对待这种新事物。  相似文献   

2.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阐述网络"恶搞"文化的根源及"恶搞"一族的特征,分析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郭超 《现代语文》2006,(12):78-79
继"无厘头"之后,"恶搞"成为当今社会中最有冲击力的流行语.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搞文化",慢慢渗透到大众生活中.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也将"恶搞"这一流行元素及时地吸收进去,让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这种"恶搞短信"能在"拇指一族"中流传,除了词语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外,还在于短信语篇中前后语境的超常规搭配.  相似文献   

5.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娱乐下的"蛋",是青少年追寻"诗意人生""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恶搞"在赋予社会创造激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娱乐至死"的倾向。面对网络"恶搞",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进行色厉内荏的指责和打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建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疏导体系,引领网络"恶搞"朝着健康、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许彦霞 《现代语文》2007,(2):108-108
近时期以来,"恶搞"一词频频亮相于各种媒体,真可谓万人瞩目.用百度搜索一下,竟有大约13400000篇相关网页.如果说是2005年的超女引爆了"PK"一词的大流行,那么2006年初胡戈的网络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是"恶搞"一词火速传播开来的极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当下,网络"恶搞"以复制、拼贴、戏仿、反讽和颠覆、滑稽、戏谑的后现代影像表达来解构权威、解构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而且呈现出一系列文化的后现代特征: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人们沉溺于解构主义的反讽、戏谑和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之中,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仅剩下一种日常生活的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或粘贴后的后现代心灵鸡汤!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反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上颠倒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根本目标是为了快乐而自由地"创造",最合适的手段是模仿与戏拟.而当代中国的网络恶搞和"山寨"现象,从文字到视频再到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五花八门,其本质也是为搞笑而戏仿,这些作品采用异于常规的话语方式,颠覆与解构了传统和权威,消解了作品的历史感、深度与距离,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恶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网络到电视,从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名人到古典名著、经典文学,甚至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恶搞,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人们文化认同、精神信仰的危机和游戏生活、躲避责任的生活态度。恶搞,必须坚持一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0.
“恶搞”文化已在当今媒体刮起肆虐的风暴,社会各界为此展开激烈探讨。虽然观点分歧较大,但讨论大多仅侧重对“恶搞”文化自身文本的文体分析和道德评价,对造成“恶搞”文化泛滥的关键因素——大众传媒的权力之手却视而不见抑或有意回避。鉴于此,在媒介研究的视野下,透过“恶搞”文化现象审视媒介权力的异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行为在互联网的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而现今,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缺乏明确法律定义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因此,当权利人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制.保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12.
试论"网络恶搞"行为的著作权侵权认定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涉及视频、文本、流行歌曲、热门节目、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主旋律影片、英雄人物等领域,并且反响强烈。“网络恶搞”作为一种网络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从著作权保护角度对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最近流行的"凡客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字恶搞"现象层出不穷。现在,"网络文字恶搞"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于互联网,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形式。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对"网络文字恶搞"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读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北教育》2008,(2):52
时下,一种带有鲜明网络文化色彩的"恶搞证件"在不少城市的中小学盛行,比如"光棍证""FBI特工证""流氓证""逃学证""土匪资格证""扁人证"等等.  相似文献   

15.
"恶搞"一词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香港而后进入中国内地。网络文学恶搞运用戏仿、反讽、拼贴等手法对原文本进行再创作,并对其言语、形象、意蕴三层面造成解构与颠覆。在后现代语境下,网络文学恶搞文本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狂欢化、视觉化等特征。网络文学恶搞的游戏审美与娱乐精神给人们带来身心放松的同时,也有其令人担忧的一面,应该意识到它在解构之后还应当有所建构。  相似文献   

16.
"恶搞视频"的兴起与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私人数码摄像机的出现有深刻的联系。在网络传播中,"恶搞视频"通过将人们熟悉的、固化的符号重新组合,建构起新的语境,赋予这些旧符号以新的意义,达到反讽、戏仿和解构的效果。"恶搞视频"是一种普通大众业余性的影像表达,是一种个体化的态度突显和情绪宣泄,在挑战权威、摧毁偶像的同时,往往容易陷入价值虚无的泥淖。  相似文献   

17.
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革命理想和爱国主义等,为公众所广泛认同。网络恶搞是以娱乐消遣、滑稽、拼贴为主要手法的二度创作,也是文化娱乐化、生活狂欢化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消费现象。网络恶搞红色经典背离了红色经典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等,影响了人们对革命历史、革命英雄的价值认同。所以应当对网络恶搞红色经典持批判态度,引导网民弘扬红色经典,并以法律规范红色经典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着眼于当下风行的网络恶搞现象,结合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首先将现今中国的网络恶搞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再从中推断出网络恶搞以娱乐为主导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新型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恶搞",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目前关于"恶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下,狂欢化的娱乐心理、祛"神圣"化的解构心理、关注社会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恶搞经济"驱动下的逐利心理,是促发"恶搞"行为的主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金玉琨 《林区教学》2011,(10):67-68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出现了网络红人、网络恶搞等备受媒体和受众追捧的网络现象。为什么这种现象会如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追捧呢?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下,阐述审丑现象所产生的历史渊源,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网络时代,人们对于审丑的认知发生了什么变化?网络中的审丑现象为什么会受到如此之高的关注度?人们对于这种现象的热捧又会对当今社会造成哪些不良影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