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昌南  张云 《科研管理》2020,41(8):258-267
“大学扩招”会使人才培养投入增加而挤占大学对科研的投入,进而抑制大学的科研创新效率吗?本文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1998—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大学扩招”的创新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大学扩招”有利于提高创新效率。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同时引起了师资队伍规模的壮大和师资质量的提升,并使国家增加了科研经费投入,进而提升了创新效率。有鉴于此,为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继续保持大学招生规模的均衡增长,以扩招壮大教师队伍规模和提升教师质量,同时继续增加大学科研经费投入。  相似文献   

2.
王双年 《中国科技信息》2010,(14):290-290,280
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其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包含以下措施:建立现代大学体制;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造现代大学的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建立以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大学要有效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应实施组织再造.组织再造遵循适应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开放化原则、灵活多样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大学组织再造可从四方面实施:建设自由探索的大学组织文化,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变革大学组织结构,形成自主创新活动顺畅开展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塑造学习型组织;建立共同愿景,提高自主创新的集聚力;创建多样化的创新团队,聚集创新力量,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又有着一些不同之处.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依托与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核心与精神动力.二者的养辩证关系给大学人以重要的启示: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中心进行,彰显学校特色;校园文化要提升层次,突出思想性与教育性;大学精神培育要立足学校实际,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何谓大学”这一历史命题和大学理念的嬗变历程;探讨了基于新世纪大学理念的大学信息系统的改革创新问题;揭示了新世纪大学信息系统的功能、任务和风范。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中层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了定位;提出大学中层管理者在理论学习、组织协调能力、工作作风、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廉洁自律等五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指出大学中层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建和谐团队、提升战斗力,研究实践、建章立制,谋政谋事、履岗行责,勤政廉政、率先垂范;大学中层管理者应当把师生需求作为创业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从教学管理的视角看,大学有三个重要的责任:一是大学要为所有学生的成人成才创造机会;二是大学要为所有学生的选择提供有效的专门指导;三是大学要为所有学生的公平选择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担当现代大学的重要责任,就确必要对影响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关大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师队伍等重要方面进行深入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和动态涨落的智能型复杂自适应知识系统。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探讨大学管理问题可以得到如下几点重要的启示:大学管理的宏观任务应该强调大学的开放性,提高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在中观管理层面上应该强调发挥大学知识系统的自组织性,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微观层面对人的管理上应该遵循知识活动非线性涨落的规律,强调知识工作者之间的竞争与协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科技园性质解读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了有关大学科技园研究的理论基础后,尝试对大学科技园进行概念的厘清和本质的界定;并从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文化创新能力角度对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对大学科技园的未来进行了简单描绘。  相似文献   

10.
吴静 《大众科技》2011,(6):195-196
文章分析了建设创业型大学,必然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符合创业型大学基本要求的创业教育体系。要寻求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的实现途径,需要树立学术和市场结合的教师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培养具有竞争的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大学教师面向市场的专业素养等大学教师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1.
R&D是大学三大功能之一,R&D管理既有一般项目管理的内涵,同时因为它的科学前沿和高技术开发内涵,它具有区别于一般项目的特定知识体系.文章阐述了大学R&D管理的知识体系,分析了R&D管理中计划、立项、执行与控制、交付、转化的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R&D管理流程,研制了大学R&D管理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2.
略论大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起源越早意味着大学的历史积淀越深,而大学的变迁意味着大学发展的起伏与转移.本文从历史与比较的角度考察了中西方大学起源线索的差异.研究表明,西方大学尤其是欧洲大学属于"早发内生型",包括中国大学在内的其他各国大学属于"后发外生型",但中西方最早的大学几乎都是教会大学;中西方大学均没有一个明确的起源,也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起源标志;中西方大学的起源线索是与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相一致的;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就意味着世界大学中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短讯     
《科协论坛》2010,(4):48-48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积极创办社区科普大学,并为科普大学编写了系列教材。教材内容涵盖法律、教育、环境、安全、休闲、饮食、健康等领域,共8册。同时,锡林郭勒盟科协编制了《科协工作概论》科普教材;通辽市科协创建了4所社区科普大学;包头市等盟市科协也相继探索社区科普大学模式并试点推行。  相似文献   

14.
柏林洪堡大学成立于1810年10月,这所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的普鲁士教育大臣、德国著名学者、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创办。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1959年加入国际大学协会后立即与原办联的“洛蒙诺索夫”莫斯科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随后又先后与原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原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大学、古巴的哈瓦那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埃及的开罗大学、日本的法政大学、西班牙的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美国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美国、日本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和运行机制比较,分析大学技术转移模式之一的OTL发展的主要原因、OTL的技术转移效果,对大学专利许可机构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制度比较分析。提出促进大学技术转移成为主要国家创新政策的重点;进一步在操作层面明确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权益;在我国现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基础上,通过试点,建立一批专业的大学专利许可机构。  相似文献   

16.
张胜  郭英远  杜垚垚 《科研管理》2006,41(1):174-183
“拜-杜”法案是美国首创、全球广泛扩散的旨在推进大学职务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我国在2002年引进该制度创新,但却未像美国那样取得全球瞩目的制度绩效。本文以美国常青藤大学为样本,研究大学的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发现“法人优先、发明人劣后”的处置权配置,“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基层学术单位、教师”四方分配兼容的收益权配置,既实现了该法案的落地、取得巨大的制度创新绩效,又推动大学完成了法人主导、有组织有目标开展创新活动的现代化转型。根据这些研究发现,论文提出了我国大学在法人层面推进职务成果权利配置创新、加快现代化转型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 (续) 三、产学研结合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指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协作攻关,以整体优势和较强的实力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根据其具体合作形式又分为: 1.产学结合:产学结合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国外,八十年代以来,日本大学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即大学向产业提供人才,产业向大学提供实践的条件以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产业向大学提供各种捐赠和资助,促进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大学将有  相似文献   

18.
<正>若干年前,我曾说过,大学应该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的责任,认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光荣和迫切的使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国际  相似文献   

19.
《大学》承袭了孔子启发式教育的理念,倡导一种自我教育。肯定人人皆具“明德”,是《大学》自我教育的起点;强调“诚意”及“慎独”,是《大学》自我教育的方法;建立在“修身”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是《大学》自我教育的目标。挖掘《大学》中的教育智慧,对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现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夏俊  唐启寿  贺建立 《科技风》2012,(21):172-173
大学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对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学形态、科研形态、管理服务形态、实践活动形态;在大学文化的传播上,则以教学传播、科研成果传播、媒介传播等方式存在。大学文化建设要"抓核心,强形态,广传播",核心是根本,形态是具体表现,传播才能发挥影响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