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在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好不好教?请听听一位教师的看法:这是一篇"老"课文,但我在教学此文时却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毫无创新,感觉很失败,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
近读平时最喜爱的《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一篇名为《我看〈落花生〉的写作失误》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要知道,《落花生》这篇课文我刚上过,很喜欢这篇课文,也被文中父亲"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所感动。而这篇文章的标题却  相似文献   

3.
原先《秦始皇兵马俑》在我眼里只是一篇普通课文,研究军阵也罢,描摹兵俑也好,并没有发现课文有什么感动自己的地方。直到自己要在市属上这篇课文,我才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亲身实践中悟出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扎实有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4.
周珍 《特区教育》2011,(7):54-57
"隔"与"不隔‘的问题,首先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举例提出.朱光潜在<我与文学及其他>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隔"与"不隔"的分别可以用"情趣"与"意象"的关系来说明.构成诗的要素有三: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也称意境).如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我有幸聆听了龙岗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孙春成老师执教的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后反思,孙春成老师的这堂课,切中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盲点--如何进行初中诗歌教学.对于古诗词教学,我一直处于懵懂之中:教什么?怎么教?在盲人摸象的探索中,我不知道我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真正从我的教学中学到了什么.而孙老师的示范课,恰...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慈母情深》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我正满怀激情地讲解着……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但因家境贫寒,"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接连几篇的文章的基调,都是对劝喻投资者入市——尤其是新股民——持明确的否定态度。我所担心的是:因为眼看着自己银行户头里的血汗钱被负利率无情地侵蚀而急不择路的芸芸众生,很容易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之类的颇具煽动力的"精英言论"忽悠到股海里来。呛几口还是小事,最怕溺水酿成灭顶之灾。报刊的文章登过千百篇,大多是鼓动人入市的。你却和人家唱对台戏,是否太保守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赵稀方的论文"<红与黑>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为契机,对1995年由<文汇读书周报>开展的有关<红与黑>翻译的读者调查事件在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探讨,力图还原其在中国及国际翻译学史中的坐标位置.本文认为,这一事件的表面观念虽然在当时落后于国际译学,但这一落后并不仅仅是这一事件本身的落后,而...  相似文献   

9.
<正>《岳阳楼记》是一篇几近千年的传世散文,也是解放以来,中学课本必选的古典文学教材之一。一般来说,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往往视为畏途。然而,我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却感到,他们对这篇课文倒是喜读乐背。每当我听到学生们"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似文献   

10.
刚升入初中,我就接触了《小巷深处》这篇课文。那时,我还只是个懵懂的孩子,没能读懂课文的内涵,有那么一点点的感动,但也稍纵即逝。现在,已进入初三的我再次翻开这篇课文细细品读,泪水夺眶而出。是感动?是悔恨?是不安?是自责?我说不清楚,这泪水里有太多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正>《三袋麦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作家韦伟的童话故事改编的。不可否认的是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塑造的形象鲜明。但在此我也想谈谈这篇课文在编写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一、缺乏儿童文学性,"教材体"说教味太浓朱家珑先生谈到小学教材编写时,说到过这篇课文中小猪的形象是"鼓励适度消费。这是消费观念的转变,因为适度消费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小牛"勤俭节约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有其现实意义",小猴的形象可以激发一种"处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与学生怀着一种无比钦佩与感动的心情学完了<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简明扼要地记叙了中国体操队女子跳马优秀选手桑兰遭遇不幸而又勇敢地面对残酷现实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3.
杨莉婴 《考试周刊》2014,(10):40-40
<正>一八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散步》的课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有关亲情的故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初春一天,"我"带着母亲、妻子、儿子去田野散步。"我"和母亲走在前面,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后来走到岔路口,母亲说走大路,因为大路好走;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我"当即拍板:"走大路。"不料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最终是依了儿子的主张。小路不好走,于是,"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三代四口在小路上散步。课文的结尾非常精彩,请看原文:  相似文献   

14.
<正>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互动:教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学习《好的故事》这篇课文。略。)二、摸准学情搭好脉师: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谈一谈你对课文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生:我感觉这篇课文有点难,鲁迅好像从睡梦中醒来,讲了一连串的梦中故事。生:我觉得《好的故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相似文献   

15.
《孔子拜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我进行了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寻找感动自己的句子,相互说着受感动的原因。尽管课堂很热闹,但学生交流散乱,无法将对话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刘漫凝 《山东教育》2010,(10):21-23
<正>【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及"语文园地五"。在一至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  相似文献   

17.
<正>《背影》中如山般厚重的父爱,《我的母亲》中如溪般绵长的母爱,《我的老师》中师生间的温馨和谐,《散步》中祖孙三代的相亲相爱……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课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有效媒介,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很难借此来拨动孩子们的心弦。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要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所体验,丰富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正>2006年10月,我有幸聆听了支玉恒老师的《匆匆》一课,感触颇多。《匆匆》这篇课文,我虽没有教过,但由于喜欢朱自清的散文,所以也在心里多次设想,如果我教这篇课文,我会怎样设  相似文献   

19.
宁锋  杨曼 《辽宁教育》2002,(7):87-88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20.
宁锋  杨曼 《辽宁教育》2002,(8):87-88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