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一、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趋向 1.命题依据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分析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不难发现,各地的中考命题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精神,出现了一大批题型设计思路开阔、内涵丰富、立意深刻、发人深思的好试题。通过对命题的探析,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迎接2006年的中考。  相似文献   

2.
2004年全国有17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首批进入初中毕业和升学考试。为确保实验区中考的顺利实施,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中考进行了专项调研,还组织了命题人员和有关专家共同探讨中考命题的新思路,颁发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以下简称《命题指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与之相适应的新课程评价体系也逐渐完善。教育部在组织专家对中考进行了专项研究的基础上,颁发了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以下简称“中考命题指导”).其中在考查内容与要求中嘴确指出:“命题必须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4.
洪璞 《广西教育》2006,(1B):29-31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又是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因此,中考既承载了对初中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又担负着衔接初中与高中教学的桥梁作用。广西从2002年开始,中考采取各地市独立命题考试的模式,对中考进行了全面改革,并从2004年开始,根据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5.
2001年,教育部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首批进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参加了中考,这次中考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变化。《2004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历史学业考试命题指导》(以下简称《命题指导》)对新课改后第一次中考的命题做了全方位的指导,指出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可尝试多种试题类型,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新的试题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4年的全国中考,在教育部有关件指导下,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命题改革又有新的推进.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17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完成首轮实验。首次进行了初中学段的学业评价.正因为如此,2004年各地中考命题比以往几年更丰富多彩,更引人注目.2005年的中考命题,将继续沿着这个趋势,稳步推进.为此,我们从本期起,分五部分刊出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数学特色试题集锦.供读在复习、教学、研究中参阅.  相似文献   

7.
我省2000年中考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综合考试是一项比较大的变动。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适应我省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需要,现就2000年中考综合理科“化学部分”命题中的一些思考和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一、命题的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和我省关于中考改革的意见,结合我省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命题工作: 1.顾及教学实际,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利于全面落实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其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教材实验工作于2002年秋开始在江西省宜春市全面展开,2003年6月有7万多名学生参加中考,如何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来指导中考命题,如何发挥中考命题对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相似文献   

9.
2004年的17个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考,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力图从研究2004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指导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三备考工作;探讨课程改革与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命题趋势;2005年课改实验区考备策略等三方面,结合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索,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2003年5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指导实验区进行的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验工作。伴随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化和扩展,中考思想品德的命题也必然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旨在探讨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对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影响,思考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中考思想品德的复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提高中考思想品德的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课程标准的内容和思想品德教材编写特点分析,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对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影响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重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中考改革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已经历约10年历程.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组织专家,对中考命题进行评估,发布评价报告;从2004年开始,凡是采用课程改革教材的地区,除了执行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生数学学科命题指导》(以下简称《命题指导》)外,还同时进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目前,全国每年约有二千多万名初中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将参加各地中考.可想而知,每年的中考牵动着多少学生和家长、牵动着多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将有较多的初中生面临毕业与升学。实施新课标后,中考物理怎样命题,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中考题对初中物理教学有较大的导向作用,如果试题出得好,会促进课程改革。反之,则可能会对课程改革产生不良影响。笔者近几年来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的对全国中考物理试题的评价。下面,结合对近几年全国中考物理题和2004年部分实验区中考物理题的研究,就实施新课标后中考物理的命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2004年的17个首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中考,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力图从研究2004年课改实验区中考试题,指导2005年课改实验区初三备考工作;探讨课程改革与2005年课改实验区中考命题趋势;2005年课改实验区考备策略等三方面,结合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索,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学生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近几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趋向1.命题依据的转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命题的改革也在同步进行。分析近几年的中考命题不难发现,各地的中考命题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精神,出现了一大批题型设计思路开阔、内涵丰富、立意深刻、发人深思的好试题。通过对命题的探析,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新教学观念,迎接2006年的中考。2.命题方向的改变近几年的中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在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对初中阶段…  相似文献   

15.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评价方式和中考改革因涉及到千家万户考生的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的关注。本文在对全国17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新课程中考命题指导,对2005年中考化学命题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孟宪杰 《中学俄语》2007,(12):30-31
2007年5月,黑龙江省组织了课程改革实验区中考俄语命题。在命题过程中,我们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精心设计试题。试题的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我对“中考”的一些思考自治区教研室朱正平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来,我区今年首次根据新大纲、新教材进行中考(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中考能否严格依据大纲命题会对教学产生重大影响。正如有些同志所说,如果中考命题“超纲”,正在广...  相似文献   

18.
《理科爱好者》2004,(17):F0003-F0003
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不仅带来了“大纲”、“教材”和“教学方式”的全面转型,而且引发了考试理念和命题思路的更新,直接导致了课程改革实验区化学中考的重大变化。为了帮助课改实验区师生们更好地理解教育部关于课改实验区“中考命题指导”意见,明确新课程考试评价的方向和要求。我们特邀了国家级实验区(广东、重庆、成都等地)的命题专家和优秀骨干教师共同研讨、精心打磨,编写了这本化学新课程的系统复习专辑。本专辑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标对教育理念、考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将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这必然制约着全国各地的中考命题。别2004年全国中考化学命题的研究与分析,既有利于指导我们现在的教学及复习,也有利于把握2005年中考化学命题的大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评价方式和中考改革因涉及到千家万户考生的切身利益而备受社会的关注.本文在对全国17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中考化学试题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化学课程标准和新课程中考命题指导,对2005年中考化学命题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