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这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在学习中,这种“预习”就是准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预习,为他们提供机会来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平台,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的是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老师怕学生预习,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其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的是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中学数学预习相当重要,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纪秀萍 《快乐阅读》2013,(12):78-78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所谓的“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7.
陆晓莉 《考试周刊》2009,(37):78-78
充分的预习可以方便进入新课,可以方便理解课文.可以使学生交流之前有一个准备,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预习的习惯,主要是学习观念上的养成:首先,依据学生们的实际水平.确定预习的目标:其次.需要占有一定的资料;第三,对学生们的预习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笔者的“预习五步法”简称为“一读二查三思四批五记”。  相似文献   

8.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如此,预习是学习新课文的基础,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课文,才能更好地学好一篇新的课文,从而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本文从激发预习兴趣、关注预习指导、关注预习反馈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中年级语文预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课前预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槐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英语课前预习能指导与调节课堂学习。明确学习目标与激发预习兴趣才能使预习有针对性与有效性。英语教学中不同的课型、内容及学生个体有不同的预习方法。有效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是顺利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保证,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先学后教"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产生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预习后的课堂应是怎样的课堂呢?笔者曾听过关于"圆的周长"一课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魏建利 《现代语文》2014,(12):86-88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此“预”当指预习。就是在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做好知识准备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学生预习存在放任自流和干涉过度的两种不良现象。如何避免这两种不良现象呢?真正有效的预习设计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3.
明月秋 《辅导员》2010,(4):45-45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做好准备,同样,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所谓“预”就是“事先”,“习”就是“练习”。也就是说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学生事先把课文按“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纲”读一读,了解熟悉、练习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情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做得好。学习自然更离不开预习。预习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一般是指老师讲课之前,学生独立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预习指的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的准备工作。它是学生们对有关内容的自学,通过这样的自学可以排除障碍、了解重点和难点内容,并拉近学生们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将学习由被动化为主动。而且小学英语的课时量不多,这就要求课堂必须容量大、密度高。因此,让学生们学会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不少教师对预习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预习也有不妥的地方,概括起来有以  相似文献   

16.
<正>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称之为备课,学生上课之前也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预习"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由此得知,预习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行为。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学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课堂学习时就会非常吃力,  相似文献   

17.
如何在课改环境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好历史?本人结合自己所教所学所感,总结了“十字”法,可谓集前人所见,成一家之言,愿与同学们分享。首先,要“背”更要“备”传统的历史学习只要把历史教科书“背”好,在考试中就可以取得好成绩。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背”是必要的,但更要“备”,即有准备地学习。它包括课前要做好预习,将教材及相应的学习资料准备好;上课认真听,对教师将要提出的问题要有心理准备,对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要做好问老师的准备;课后要及时复习,为下一节历史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所谓:有“备”而来,处变不惊…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在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学程导航·理想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这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和难点.但是就现在的状况来看,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情况,从目前的预习现状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是说做什么事都要提前有所准备。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要学会先预习,才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学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预习,或者说没有学会如何高效的预习,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指导。本文介绍了对小学生进行数学预习的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常常设计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反观数学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一点,总觉得预习了上课时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其实不然,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当的预习有助于沟通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该布置怎样的预习作业昵?一、让学生预习与生活联系密切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感受新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