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例:《玩石头》 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众里挑一"找石头。课伊始,老师向学生宣布游戏规则:每个人先看好自己的石头,待会儿,每个小组把石头放在一起,看能不能迅速地找回来。 第二部分:"探囊取物"摸石头。在学生做完找石头的游戏后,教师增加游戏难度,把石头放在一个布袋中,问学生是否还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石头。  相似文献   

2.
在人的一生里,总有不少"石头",时不时悬挂在我们的心里.它们的"形状"各式各样,有"说谎石"、"考试石"……有的"石头",只在我们心里悬一会儿就掉下来了;而有的"石头",则久久地悬在那里,让我们担惊受怕、心情难受,很不是滋味.今天我要说的,就是藏在自己心里的这些"石头".  相似文献   

3.
彭洪锐 《广东教育》2007,(12):55-56
一、探究主题的引入课伊始,我左手拿石头,右手拿鸡蛋,并做好准备拿鸡蛋碰石头的动作,问:"会怎样?"学生说:"当然鸡蛋破呀!"于是我边拿着鸡蛋去碰石头边说:"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学生会意地笑了。根据这实验我先复习"牛顿第三定律"(分析鸡蛋和石头受到的  相似文献   

4.
鸡蛋一生下来就有人不断地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和石头碰,以卵击石只会自讨苦吃。可有这么一只鸡蛋,偏不信这个邪,非要找石头碰碰不可。有一天他找到石头,二话不说就一头撞上去了,可想而知他碰得头破血流。他问石头:"你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篇短文:风雨交加的深夜,穷人到一个富人家乞讨。富人家的保姆令其立即离开。他恳求说:"我可不可以烤烤衣服?"保姆动了恻隐之心。穷人暖和了,又说:"您能不能借小锅让我煮一些石头汤喝?"石头还能煮汤?保姆的好奇心顿起,把锅借给了他。穷人马上找来了一块石头,放在锅里煮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又请求说:"麻烦您给加一点盐好吗?"接下来又要来了香菜、薄荷……最后,保姆还把一些肉末放进了锅里。汤煮好了,穷人把石头从锅里捞出来扔掉,美滋滋地喝起了这锅"石头汤"。  相似文献   

6.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滴水能够穿石?一种常见的说法是,由于水滴不断冲击,每次冲击石块均产生极微小的损伤,久而久之,便可穿石了.一滴水为什么能使石头产生微小的损伤呢?假设我们将水滴换成乒乓球.让乒乓球一个接一个不断地落在石头上.能否"穿石"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木制乒乓球台的坚硬程度比石头差,但是一张乒乓球台无论使用多少年,从未发生过中间部分的磨损比边缘部分严重的现象,而乒乓球的撞击力比水滴大多了.  相似文献   

8.
林革  徐桂平 《初中生》2005,(19):38-39
关于等量代换,也许你并不陌生.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故事是这样的: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可文武百官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束手无策,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曹操八岁的儿子曹冲献上一计,简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先把大象赶到一条船上,在吃水线作上标记,然后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往船上装石头直到吃水线为止,这样称出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用的方法就是"等量代换",即用相同重量的石头来代换大象,从而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相似文献   

9.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和做实验,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我想,学生一定会学得更好。于是,我对《找石头》这一课作了如下设计和实施。第一部分:“众里挑一”找石头师: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这节课呀,咱们来做一个找石头的游戏好吗?生:好。师:每个同学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石头,待会儿,我要把大家的石头放在一起,看你能不能迅速地把自己的石头找回来。生:(学生很快完成任务)(评析:这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好自己手中的石头,对石头在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感知。)第二部分:“探囊取物”摸石头师:请同学们把你最喜欢的一块石头放到每组的布袋里来…  相似文献   

10.
鸡蛋一生下来就有人不断地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和石头碰,以卵击石只会自讨苦吃。可有这么一颗鸡蛋,非要找石头碰碰不可。  相似文献   

11.
话题作文一般都要求"立意自定"。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文题] 阅读下面的故事,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有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 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  相似文献   

12.
人生蘑菇期     
年轻时,他喜欢上篆刻艺术,登门拜访一位篆刻大师。老先生说:“你先去后院挑一担石头回家,等这担石头变成泥浆,再来找我。”回家后,他夜以继日地刻着这堆石头。刻了磨平,磨平了又刻,时间一长,手上起了血泡。血泡破了,钻心地疼;结疤后,又奇痒无比。时间一天天过去,石头日渐减少,地上的  相似文献   

13.
打雪仗     
离校的那天上午,瑞雪飞舞。一开始,天空飘着零零星星的小米粒似的雪。不大一会儿,鹅毛般的大雪片铺天盖地地簌簌落下。枯黄的大地瞬间披上了雪白的风衣。漫天的雪花还在飞舞,几个好朋友兴高采烈地跑来找我打雪仗。我们以"石头、剪刀、布"来分好组,激烈的"战斗"便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楼下的沙堆成了儿子的乐园,成天待在沙堆里玩,还捡回各种各样的石头,当成宝贝装在袋袋里。"爸爸,我捡到了一块金光闪闪的石头,你看这石头里面是不是有金子呀?"我正在读书,儿子举着一块捡来的石头跑过来问。我接过儿子手中的石头,仔细地看。儿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这块"金石头"的来之不易——他在沙堆里翻了半天,才找到这块石头。我认得这种学名叫"石英"的石头,那纹路里夹杂的只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5.
咚咚咚,耳边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推门进来的是一位泪眼汪汪、极度不安的短发女孩.她一脸焦急地问道:"请问是朱老师么?"我点点头,疑惑地看着她.她继续说道:"朱老师,我现在心情很糟糕,需要找人聊聊.之前,我一直找张老师做心理咨询."我这才反应过来,今天张老师外出培训,无法给她做咨询.  相似文献   

16.
"找规律"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在教材中出现的新单元.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先生曾针对这一内容明确指出:"'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展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细读这段话,我认为:这一内容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发现""探究"规律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找"点",是圆形阅读教学法的起始.好的"点",有高度,有宽度,有新意,小切口,大容量,能固守.找"点"有五大艺术,可以从题目中找,从关键词中找,从重点句中找,从课后题中找,从篇章页中找.只有找准这个"点",才能画好教学的"圆".  相似文献   

18.
忘忧石     
正我注意到,凯伦把一块石头放在茶几上好几个月了。石头上画着一张笑脸,谁看到它,都会忍不住发笑。我仔细地看着这块石头,发现石头下方写着几个字:"不要烦恼。"我好奇地问凯伦:"你是从哪  相似文献   

19.
乌鸦和黑猪     
从前,有一个关于乌鸦和黑猪的故事。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一只乌鸦和一头黑猪。有一天,乌鸦在天空中飞累了,就找了一块巨大的"黑石头"歇患。忽然,"大石头"动了一下。乌鸦一愣,咦?大石头怎么会动?乌鸦睁大眼睛仔细看了看。"原来是一头黑猪啊!"它情不自禁地哈  相似文献   

20.
说到"石头剪刀布",很多人会联想到童年、游戏.而又有多少人能想得到,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将"石头剪刀布"及其制胜策略登堂入室,成为专业学者的研究对象、并落实为经费 20 万元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居然花了 4年时间才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