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指称与涵义。在新农村建设语境中,它应被重新解读为一种"大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和"多样化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他独有的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语言策略表现出对"五四"以来新文化语境中启蒙叙事与现代性追求的瓦解,体现出了强烈的文化反讽和文化解构的力量,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独特的,本文试图从语言和思想两个角度解读钱钟书作品中的"反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以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青铜雕塑《欧米哀尔》的解读,阐述了西方现代审美机制中"以美为美——以真为美——以丑为美"的逐级嬗变过程,透视出现代艺术中一种独特的美学观——"审丑"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丑"从尴尬的他者文化身份向现代艺术中心的地位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关于《狂人日记》"序"的研究中,由于采用就"序"论"序"的封闭的解读方法,"序"被认定是对日记的否定与消解,并且与日记在整体上构成一对所谓的"反讽"。文章采用互文性理论对"序"进行重新解读,由字缝里见其"底文",阐释出"序"在话语的深层次中对日记是有所认同的,并且自身存在反讽的结构。由此证明,通常观点所选择的解读方法存在问题,由于偏用反讽概念,导致对"序"的解读囿于表面、孤立,进而得到了片面、绝对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是一位执着于日本传统的作家,但如果仅将其定位于此未免过于狭隘。作为一位曾经接受西方近代文学洗礼,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其小说始终潜藏着难以掩饰的西方现代人生感受,展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现代人病态、变态的行为及内心的失落、孤独、荒诞感。而这些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却与东方的哲学美学相融合。本文试图解读其小说中带有东方色彩的"西方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6.
"从做中学"是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论,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起了改革和创新的作用,对于学校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职业教育工作实践,对"做中学"理论有新的解读和反思,分别从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做"、"学"、"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散文作品中描述和呈现了赫哲族冬季捕鱼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在"不浪费的人类学"视野中,作为本土话语书写的赫哲族作家作品呈现出文化主体的主体权与表述权和谐统一的民族志特征,本族群的作家作品是该族群民族志"不能浪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更深层次的解读。教师在文本解读中除了注重自我的个性解读外,还应注意到学生初读后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对作者的情思和文本文体的特点也应该做深沉的解读。教师在注重了学生、作者、文本三个方面的期待后,对文本做出深层的、有个性的解读,才是"教学需要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苏莉 《文教资料》2010,(16):94-95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20世纪20年代初,宗白华曾在多篇文章中多次提及了"艺术人生观"、"艺术化人生"、"艺术的人生态度"、"艺术的生活"等概念,以弘扬和建构其艺术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体现出将艺术之美、艺术精神和人生、生活相联系,力图使后者获得超越、提升和美化的思想倾向。本文试从"观察"和"同情"两个方面解读宗先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钱思荻 《文教资料》2014,(36):48-49
通过对比研究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中的"文"与"质"变化,探寻"文"的特点在现代公文中日渐缺失、"质"的特点在现代公文中备受重视的原因,探究今后现代公文在公文语言文学性发展方向上的发展趋势、提出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美国作家,其作品文风简约清新,含蓄,意味深长。《大二心河》是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尼克钓鱼以寻回逝去感情的故事,意味深长。不同的译者对这篇的小说进行了翻译,译作各有特色。笔者试图运用翻译美学对吴劳与张祥麟两个版本的译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大话西游》从故事的构建、时空的切换、到戏仿、拼贴、反讽和“无厘头”语言的应用,都呈现出“后现代”的表征;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则是有意识地借用“后现代”的语境来叙事。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对两片的后现代表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它们对认识中国当前后现代语境下电影的发展所提供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围绕慧能“嗣法三偈”所展开的禅学和禅宗史研究,角度不同,见仁见智。文章对其中的代表性观点予以扼要的梳理,并认为包括“神秀偈”在内的四首偈子,与《坛经》中的传法故事,是慧能后人为“禅宗南宗”思想的发展需要而虚构的;“神秀偈”并没有如实反映出神秀的禅学思想;慧能“嗣法三偈”不是落于“有”,就是落于“空”,同样没能准确地把握住慧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般若佛性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中国神话奇葩"嫦娥奔月",学术界或从语言文字学、人类学,或从哲学角度进行探寻,遗憾的是他们对其背后深藏的生态思想蕴含却很少触及。本文立足当下,运用生态学和原型批评的有关理论,对"嫦娥奔月"原型所蕴涵的生态意蕴进行探析。在现代生态学视域下,女人与自然再度结成生死联盟,解构男权中心、二元对立和等级秩序,进而解构罗格斯中心主义逻辑本身。这对解决当代各种生态困境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新型的"人天合一"的生态关系提供丰富的生态智慧,并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6.
池莉的短篇小说《一夜盛开如玫瑰》是广大读者也是作者本人最喜欢的短篇小说之一。其简约的叙事方法,丰富的话语类型及内涵,细腻地再现了知识女性苏素怀的内心情感世界。试图从话语类型分析这一角度,去揭开其文本意义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李长之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史上著名的京派文艺批评家,他对于胡适曾经提出的"‘五四’乃是一个文艺复兴"的观点作出反思,认为"五四"是启蒙而非"文艺复兴"。在此基础上,他倡导一种从语言层面体验作家生命情感的文艺批评方法,并积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去发掘"完人"人格和充溢着旺盛生命力的审美资源,以此来弥补"五四"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生命力"匮乏的裂痕。  相似文献   

18.
马尔库塞新感性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是在后工业时代面对人的危机、情怀的危机和艺术的危机而提出的.马尔库塞强调建立以个体意识为核心的艺术自律体系,从而为艺术在当下的建设中寻求理论支撑和生命源泉.他的“新感性”与艺术的关系在后现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从审美的维度上达成了一致性,其意义在于重建个体及其所生活的世界,特别是人的艺术世界.艺术的审美态度是人类另一种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感性”的建构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伤逝》作为一个具有审美自足性的艺术品,在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扩展中显示出强大的诱惑力。它不仅寓示着人类永恒的两性危机,映衬出人类两性情感在经历终极意义的憧憬期、现实生活的品味期、凡俗人生的彻悟期、最后的抉择期等四个阶段时所面临的悖论,且涵盖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现代世界的悲哀。以小说深刻的境遇结构展示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性价值理念冲突矛盾的复杂多维内涵和两难的历史境遇意识。而且在展现这两重意蕴的同时,也以杰出的艺术手法设置了"忏悔的涓生"这一复杂的形象,肯定了"娜拉出走"这一现代理念的善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从超越浪漫主义理论遗产,克服现代性危机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其实是现代性问题的基本形式,是在卢梭开启的第二次现代性浪潮中生成的。其"根源",不应以现代性的方式,在年代学的意义上来理解和寻找,而应该理解为其本质和样式。浪漫主义的"根源"就是现代人对世界的轻蔑和仇恨这种奠基性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