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惠能(公元638—713)姓卢,广东新兴人,中国禅宗的创造者。在二十四岁时,离母北上,参拜蕲州(今湖北省)黄梅东禅寺五祖弘忍为师。忽一日闻童子诵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闻后,便知未得见性,就请一解书人代笔,也书“无相偈”一首。弘忍见之,即已知大意,便秘密传授法衣,禀为第六代祖。惠能得法南归,终生传法于韶州南郊南华寺。惠能书写的“无相偈”是怎样的呢? 在不同本子的《坛经》中,载有三首。  相似文献   

2.
南能北秀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中国禅宗史上,“南能北秀”时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过渡期中的重要阶段,无论是慧能还是神秀的禅学及美学思想,都带有这一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色彩;他们都没有离开“东山法门”的轨道,只是从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弘忍的禅法,而且都与马祖道一开创的洪州宗之后的南禅有着重大差别。论文从“南能北秀”对审美本体的追问、审美境界的向往和审美体验的探究等几个方面的异同,以及他们的禅学及美学思想的某些特点进行了考察、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学贵善悟     
写下这个题目,首先想到的是慧能的故事. 禅宗第五祖年老,先拟传衣钵于大弟子神秀,命其作偈,以观其对教义的领悟.神秀作偈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又试小僧慧能,慧能脱口而出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大喜,遂将衣钵传给慧能.  相似文献   

4.
相传,禅宗五祖弘忍圆寂之前,要选一个传人, 就让众弟子各做一首偈子。大弟子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话音刚落,一个烧水的小和尚慧能也随口念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乃是一个别具风格的佛教宗派。它的创始人是慧能(公元683—712)。在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慧能以后,才有禅宗。而禅宗与禅学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慧能创立了禅宗,但禅宗的大发展和演变,却是在慧能去世之后。 慧能出身比较贫苦,不识字,他本人没有撰写过什么东西,他的弟子法海编集了他的语录,称为《坛经》(传说是韶州刺史请他去讲法,他在韶州大梵寺讲了一天,法海作了记录,  相似文献   

6.
禅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它把心性作为理论基石。心的内涵涉及到审美本体论。在早期禅宗向中国式禅宗的过渡期中,北方禅宗以心为根本的思想,已使禅法由外在的形式向内在的感悟倾斜,从而将禅修行变成了纯粹的心灵体验,这是过渡的第一阶段。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方禅宗提出的“即心即佛”的命题,则是过渡的第二阶段。他们把心性自觉、心灵体验提升为自心自悟式的刹那间的自我肯定,但他们却未摆脱人性与佛性、污染心与清净心的二元分别。而南禅发展到马祖道一的阶段,他在继承“即心即佛”和般若实践的基础上,根据般若空观的原理,认为“即心”即被心缚,“即佛”即被佛缚,把“心”、“佛”都视为空的。为了防止学人对“即心即佛”的执著,他最后提出了“非心非佛”的命题,让心灵回到那“空诸所有”的恬明之境——诗意栖居之所,放射出人性美之光。因此,可以说从慧能的“即心即佛”到马祖道一的“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的转换,展示出南宗禅学及其美学思想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宋代佛教文学由于文字禅的提倡,非常注重文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宋代禅僧的偈赞作品存世甚多,依据创作机缘的不同,禅门偈颂可以有多种分类形式。根据禅宗史料的实际情况,宋代禅偈可以概括为开悟、说法、劝世和临终四种类型,因为这四个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一个禅僧一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点,在这些重要场合,他们常会以诗偈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此外,题写在个人“写真”上的“自赞”也是宋代禅偈的一种重要题材,这些禅宗偈赞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中国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及其思想体系,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理论宝库。慧能提出的“道由心悟”的命题,不仅是禅宗禅学思想的纲骨,而且是禅宗美学思想的纲骨。这个命题把“道”(禅)、“心”、“悟”等重要范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呈现出禅宗美学思想体系的逻辑结构,展示出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的丰富内容。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史就是这些重要范畴不断发展、演变从而使生命美学不断丰富、变化的历史。在中国禅宗及其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马祖道一所创立的洪州宗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有这么一句话:“记得《说岳全传》里讲过一个高僧,当追捕的差役刚到寺门之前。他就‘坐化’了。还留下什么‘何立从东来,我向两方走’的偈子。“何谓“偈子”?教材注释道:“佛经中的唱词”。这一注释与《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完全相同。我们可以在这个注释的基础上对“偈子”作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0.
君谟 《语文新圃》2009,(2):33-33
“法碣”、“法谒”与“法偈”这三个“词语”,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6月第5版,2008年6月河北第384次印刷)和《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2008年4月北京第21次印刷)均未收录。之所以提起它们,跟下面这道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的语文题目有关。这是道改错别字的题,题目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胡怀琛的现代小诗研究,较同时期其他人的研究更为系统更为全面。他关于现代小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渊源、以及现代小诗与传统诗词互换的观念,曾在当时新旧文学阵营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并引起较大争议。今天,当“五四”文学革命的硝烟消散殆尽,当我们力图从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便会发现其现代小诗研究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该文重点不在于探讨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禅学思想,而是想结合他曲折的生活经历及其诗中所抒发的个人情怀,来阐析其内心深处所向往的生活模式,从而论证田园生活是其认知体系之"体",而山水诗则为其情绪世界之"用"。该文试图越过以山水田园诗艺术特色和禅学思想为主的思维定势,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与其他较为直白的"心录"式诗歌的比较论析,最终得出这两类诗歌都体现出作者在理想和现实背离下形成的自我分裂情结之结论。  相似文献   

13.
禅宗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禅语的非逻辑又使人们难以理解。解读禅语言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禅语会话作为一种教授方式注重交际的有效性,而禅宗要义非逻辑语言所能表达,它“不立文字”。如何启发学人从语言中去领悟语言本身难以传达的信息?认知隐喻让我们理解禅语录中的“胡言乱语”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可以发现,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具有显著的区别,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相通之处。其区别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在本质上形成以下三个鲜明对照,即“同一与差异”、“现成与生成”和“封闭与开放”。其相通之处则表现在,他们的“有无”思想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和共同的追求,即“具体的统一”、“过程的真理”和“自由的追求”。比较黑格尔与海德格尔的“有无”思想,有利于看清他们各自思维方式的深刻差异,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对生存和自由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对石涛艺术思想相关研究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又从"我自用我法"艺术主张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等时代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自用我法"思想渊源的"禅道渊薮"、"内在精神"及其"艺术境界"进行了追问。  相似文献   

16.
叶燮“中和”的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具体概念范畴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整体诗学思想的宏观建构上,文章主要从“中和”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因中致和,一是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7.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8.
痴绝道冲是南宋后期一代临济宗高僧,被誉为“真法门之栋梁,后学之标准”。“以激扬宗风为己任”是痴绝道冲禅法思想的特点及其价值旨趣,他的禅法思想性格,虽有融合之精神,实则回归于古德临济义玄时代,不受普遍流行的看话禅、文字禅、默照禅之禅风影响,亦不受宋代禅宗内部禅、净融合论之影响。在儒、释、道三教关系问题上,痴绝道冲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明教契嵩的儒佛融合论。不断引用儒家经典与佛教作会通,在本体论上强调儒释道三教共同一之“道”、同一之“心”,但是在孝亲观上更多地强调佛法的特殊性、优越性。在心性论上.痴绝道冲反复借着释迦灵山拈花、达磨西来的禅宗公案,从正面阐释了自己临济禅一念分明、自证自悟的思想.坚守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门精神。径山痴绝颇为深刻地批评当时丛林佛法淡薄、祖道凌迟的种种弊病,努力振兴丛林,绍隆佛祖。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20.
佛禅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和思维模式对金朝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意境营构、夸诞玄想和求真征实三个方面。金朝文学对意境营构的追求主要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以撷取"现量境"、无所执著和追求"境生象外"为基本特点。佛典禅籍夸诞玄想、高度形象化的宣教手法对于丰富金朝诗、文、小说、戏曲的艺术表现能力有深刻而显著的意义。立足于"真空"、"假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强调以直觉的方式把握真如、实相的佛家"真实"观对金朝作家主张"亲历"、"亲证"和体验生活、求真征实的创作理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