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兆熙 《围棋天地》2006,(15):73-73
读了《围期天地》第11期赵学民先生写的《围棋的英文名称用“pod”较好》一文后,对赵学民热爱围棋,希望将围棋向全球普及的精神很为佩服。  相似文献   

2.
《围棋天地》2010,(11):20-21
我很喜欢《围棋天地》,每期都看,也有好多年了。我接触天地的时间应该比现在的大多数天地的工作人员都要长,没有卖老的意思,只是说明我对天地很有感情。每当看到天地都有非常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马林 《围棋天地》2004,(22):8-9
翻间最近几期的《围棋天地》,我注意列一个现象:自从以“弈”为主题的中国花样游泳在雅典奥运会上亮相后,很多棋友很是兴奋,高呼着让围棋进入奥运会,对围棋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棋迷,我完全理解大家的心情,也衷心希望围棋能走向世界,发扬光大。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为什么无论在围棋还是在其它许多社会领域里,我们都摆脱不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呢?  相似文献   

4.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5.
张丽 《围棋天地》2005,(18):55-55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以此来形容围棋的博大精深,动静相宜,是很贴切的。于是,归纳修改,一副漂亮的小楷“动静方圆,围棋天地”便在2002年的夏天贴在了我专门为《围棋天地》辟出的书架上。  相似文献   

6.
群芳谱     
叶桂 《围棋天地》2004,(23):32-34
各位棋友,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围棋天地》上给大家介绍我下的两盘棋。  相似文献   

7.
刘崇华 《围棋天地》2011,(11):22-22
尊敬的围棋天地编辑:你们好! 我是一个浙江宁波的棋迷,与围棋打交道已有二十余年,目前水平大致在业余2到3段(估计)。我的启蒙杂志就是《围棋天地》,一直以来,她也陪伴我成长,是我的良师益友。二十多年的棋龄中,我也看过很多关于围棋的报刊杂志,很多目前市场上都没有在出售了,  相似文献   

8.
魏昕 《围棋天地》2013,(12):114-116
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见到程晓流.他建议我说你应该写点什么。我想了—下.觉得自己这一生既无亮点更无辉煌.也没有他的写作才华。就问道:我写点什么呢?他说.名字我都给你想好了,就叫《我下围棋的时候》。这次应围棋天地王锐女士之邀写了点“什么”.算是一个回忆吧。  相似文献   

9.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0.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6,(24):95-95
天地相伴 平生遂愿 纯粹是机缘巧合,我与围棋结缘,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恰好与《围棋天地》创刊同步,屈指算来,不经意间,我的棋龄竟同天地的历史一样,已长达二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1.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4,(24):31-33
围棋界是一个不大的江湖,20年不过一箭之远,这片不大的江湖与不长的岁月连在一起,就串成了一段充实的围棋史。20年来,《围棋天地》是默默谱写这段胜负春秋的一支笔。从1985年围棋爱好者案头陌生的创刊号,到刚刚出版的本期杂志,20年斗转星移,《围棋天地》成为千百万棋迷的挚友。通过这个窗口,看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看为围棋倾倒的众生,一切似隔世,一切又似在眼前。在本刊迈上20年的最后一个台阶之际,我们有一种行过之后追忆往昔的冲动。谨以此文从《围棋天地》的窗口眺望历史,重读过去曾经的头条、沧桑的光影以及那些朴实抑或激扬的文字……  相似文献   

12.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13.
反刍     
王元 《围棋天地》2007,(8):78-80
在一次去外地参加围棋活动的期间,一位棋友拿了一本《围棋天地》请我签名。自然,要签就该签在自己写的文章上。在翻找过程中,杂志上的一道“段位自测题目”一晃而过。这题,因审过是记得的。然而,这一次的一晃而过,却引发了我对此的回味。  相似文献   

14.
启事     
吕游 《围棋天地》2006,(18):74-74
我第一次接触围棋是从与我老公谈恋爱时开始的,现在算来已经有十六年了。十六年来,打谱声、棋子碰撞声成了我们家业余生活的主旋律。读《围棋天地》上的棋闻棋事,也成了我每月的必修课。在我们家,围棋就是一瓶酿造发酵多年的美酒,猛喝一口还有一些辛辣,细细品尝却回味悠长。  相似文献   

15.
暴动的一局     
余平 《围棋天地》2005,(13):33-36
玉得真二段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也就是看了上期的《围棋天地》我才有所了解,不过我很喜欢他的绰号“玉王”,是很有美感的称号。应该说,韩国围棋界有一个非常开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环境,所以时常有一些个性鲜明的棋手冒出头,比如李世石。这次“闹革命”的玉得真二段甚至不是新锐,而是一位去年底才服完兵役的“老棋手”。  相似文献   

16.
琐碎的记忆     
近年在棋人论坛上出没,主要以坛上人物、事件为背景写系列笑话。偶尔写些别的。今年初受邀为天地写了一篇丰田杯美东预选赛的系列报道。接下来天地问及可否写些美国普通人的棋人棋事,待我与棋友沟通时,他们都很赞成并承诺帮我回忆往事。我与纽约地区的棋友相识十七年,年轻人已到中年,中年人都已壮年,壮年人皆老矣。感谢天地为我们提供一个因围棋结下的友谊留下永久纪念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老北京城里拉黄包车的车夫,我要讲的这个“祥子”,是我们这个江南小城的一个车夫。之所以把这个故事说给你们,是因为我和他的交往就是从一本《围棋天地》开始的。  相似文献   

18.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朝鲜族读者,从1988年开始接触《围棋天地》,算来已经十多年。当初在贵刊常看到一些对日韩棋手略有贬意的词句,象“碾碎”之类的,还有如对正在发展的韩国围棋的轻视和对国内某些棋手不切实际的推崇等等,让人感觉很不是滋味。如今这种现象很难看到,报道也变得客观实际起来,这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捧起2004年最后一期《围棋天地》,《行过知苍桑》这篇特别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我。从书架上翻出厚厚一摞《围棋天地》,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