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兆熙 《围棋天地》2006,(15):73-73
读了《围期天地》第11期赵学民先生写的《围棋的英文名称用“pod”较好》一文后,对赵学民热爱围棋,希望将围棋向全球普及的精神很为佩服。  相似文献   

2.
周泗宗 《围棋天地》2000,(10):34-36
章必功先生的文章《围棋的哲学内涵》引起了我的兴趣。读过章文之后,又翻出《围棋天地》1997年第一期和第三期,重读了马诤先生的《围棋的起源》。参与讨论从唐朝便存在的一个古老的争论话题——围棋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实在让人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范·阿斯先生是荷兰围棋协会及欧洲围棋协会的历史学家,专门研究围棋在早期欧洲杂志和书籍中的记录,颇有建树。早些时候,范·阿斯先生来华从事围棋交流活动,专程走访了《围棋天地》编辑部和天地间,我们遂得以在他的引导之下,一起追溯围棋走向欧洲的最初岁月。  相似文献   

4.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围棋天地》2013,(9):21-21
第7期天地,燕十三先生的《春天里的思索》是一篇好文章。眼前一亮:这不就是围棋文化研究的新收获吗?  相似文献   

6.
郭平 《围棋天地》2011,(9):107-107
很多棋迷可能知道,曾经有过一本《围棋》月刊,她的历史比《围棋天地》还长。机缘凑巧,我一直精心珍藏着六册《围棋》月刊:1963年第1期、1965年第1期、1966年第5、7、8、10期。  相似文献   

7.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8.
天地,您好!围棋天地第5期《将门凤雏》中提到藤泽里菜是藤泽家族的第三代棋手,应该不准确。  相似文献   

9.
程晓流 《围棋天地》2001,(11):66-66
第3届“十强战” 由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中日友好围棋会馆和《围棋天地》杂志联合主办的第3届中国围棋“十强战”于1989年10月5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参加本届“十强战”的十位棋手人选仍导由《围棋天地》杂志发出选票,并由全国围棋爱好者自由投票选举产生。选票的计分方法与上一届相同。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今年第五期刊登了黔仁的《为什么还棋块头》一文,记得以前也见过类似意见的文章。虽作者信言“现今的棋规在地域本质与归属的判定上误入歧途”,但笔者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是件好事,因为讨论可以把平时模模糊糊的东西辩得清晰起来。尤其规则是围棋的根本,在围棋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大家都在议论围棋进入奥运会的今天,围棋规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围棋天地》关心规则是对围棋长远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11.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7,(13):103-103
为文当言之有据 读罢刊载在《围棋天地》11期上谢国芳先生的《棋坛“李杜”现象》一文,感觉其中有些提法似乎不妥,想与谢先生探讨。  相似文献   

12.
周荃 《围棋天地》2005,(7):67-67
大约在1987年的春天,第一次见到《围棋天地》是在青海围棋高手刘新房的家里。当时自己跟着女儿学围棋半年多,瘾头正大,正不知如何迅速提高棋艺水平,见到《围棋天地》,如获至宝,当时就将杂志借回家里。从第二个月起,自己就开始买《围棋天地》,至今已18年,期期不落。  相似文献   

13.
《围棋天地》2010,(2):21-21
年近八旬,与木野狐相恋六十多年,身为《围棋天地》老订户的我,新年之际,建议《围棋天地》:  相似文献   

14.
异乡怀旧曲     
常昊 《围棋天地》2007,(18):64-69
四年一度的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将于明年拉开战幕,全世界的职业顸尖围棋高手又将迎来一次顶峰论剑的盛会。上届杯赛,中国的常昊九段实现了艰苦卓绝的棋士理想,阻止了韩国连霸应氏杯的势头,夺得平生第一个世界冠军。 虽然距离第6届杯赛尚有时日,但各地参赛名额的争夺已经陆续展开。7月底,在美国围棋大会举行期间,十余名旅美的围棋高手展开了北美赛区第6届应氏杯参赛名额的争夺,他们白天指导参加围棋大会的业余棋手,晚上挑灯厮杀,最后争夺出线名额的是丰云九段与江鸣久七段。这两位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经常出现在《围棋天地》和《围棋》月刊中的著名棋手,如今,他们在异乡撒播围棋火种,对国内的爱好者来说他们的棋已经久违了。感谢本刊旅美特约通讯员陈荣浩先生传来棋谱,现请第5届应氏杯冠军常昊九段讲评此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16.
解释围棋     
《围棋天地》2006,(7):17-17
今年《围棋天地》第1期的封面,有这样一些元素:黑白棋子、《孙子兵法》、竹简。摄影师的构思大概是要传达围棋的古老与自然,或许还有某种与战争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围棋天地》2008,(15):102-102
读了天地:2008第12期《四十五分钟》,颇有感触。这篇短文道出了围棋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一面。天地抛砖引玉,让大家一齐出谋划策,正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捧起2004年最后一期《围棋天地》,《行过知苍桑》这篇特别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我。从书架上翻出厚厚一摞《围棋天地》,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19.
东瀛独行者     
《围棋天地》2007,(10):98-98
一头花白发,一脸征途尘,一个旅行背包,赤脚一双拖鞋。这么一位先生,手执半张《围棋天地》的广告问道:这里是“天地间”吗?  相似文献   

20.
黎饶萍 《围棋天地》2005,(20):64-64
私下斗胆认为,《围棋天地》应改名为《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