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理小学,是中卫县的第一所新学,也是塞上宁夏创建最早、办得较好的新学之一截止现在,它已有七十四年的历史了。 应理小学的前身,系清代的应理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应理书院即受康、梁新思潮的影响,更名为”劝学所”。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国民元年(1912年),又由劝学所正式改称“应理高等小学堂”。 应理高等小学堂,是在旧书院和旧考棚的废墟上创办起来的,经费严重不足,设备极为简陋。开先,学制定为七年,分初级和高级二部制:初级四年,高级三年。由于学生来源少,每个年级仅设一班(高年级多系原劝学所的学生.低年级则从一年级起开始招收新生),班额二十多人,全校不过百名学生,近十名教职员。  相似文献   

2.
晚清县级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劝学所.自1905年8月由严修在直隶境内设立后,经清政府广泛推广,劝学所在各州县纷纷建立.作为近代县级教育机构的最初雏形,劝学所内部的统辖关系已经基本形成.文章以现存南充市档案馆的《清代南部县衙门档案》中关于劝学所内部统辖关系的史料为中心,辩证地考察了晚清地方劝学所的内部设置对近代县级教育机构内部管理逐渐形成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的黑龙江省,被称作“北大荒”,是经济不够发达,文化教育落后的地区。据载,一六九五年,即康熙三十四年,将军隆布素疏请“墨尔根两翼各设一学,助教一员,每佐领选幼童一人,肄习国书,是为建学立师之始。”这是黑龙江较早建学的记载。一七九六年,清嘉庆元年,建立俗谓之汉官学,实为义学。“官学例由户司稽察。义学,由驻地将军不时至学考勤惰”。对学校管理很不完善。清末民初,黑龙江省教育较前有了发展,但还没有完整的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县设有劝学所。民国时期为奉系军阀割据,省、市、县设教育厅、局,管理学校。这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既承袭了封建官厅的制度和办法,也抄袭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部门的一些形式。学校教育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腐朽落后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教育督导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育基本制度之一,它的发展体现了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知识经济浪潮对其影响的新趋势。 一、教育督导任务的螺旋状发展趋势 1906年,清朝政府在中央的学部设视学官,专门巡视京外学务;在各省的提学使司和府、州、县的劝学所设视学。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教育部,视学沿用清末旧制。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义务教育,各省、市、县(区)设义务教育视导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视导司,司内设视导员。195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视察…  相似文献   

5.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心和关键。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终于建立起了与日本国情相适应的中央与地方合作共同管理教育的体制。本文主要对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对改进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有所启迪。 一、日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历史 日本虽然早在1620年就设立了学校,但直到1871年,明治政府才设立了主管全国教育事务的教育行政机关——文部省。为统一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日本政府在1872年颁布的《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日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把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大学区各设  相似文献   

6.
劝学所作为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发展近代小学教育是其主要职责。劝学所及其劝学员发动群众捐款、集资办学,创办了大批近代新式小学堂,并从师资、教材等各方面进行管理。劝学所发展近代小学教育的得失,对于当今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报     
新田教师紧缩编制分流成功新田县教委认真做好教委机关人员分流工作,积极推行校长负责制,减少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压缩编制,收到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到8月26日止,全县减少代课教师近300人,每年为财政节约经费100余万元。县教委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严格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编制控死,职位定死,年龄限死,经费核死,做到机关分流,城镇控编,压缩代课教师,职数定死,外流归队,毕业生下乡。县教委规定:9个班的学校只能配一名校长和一名副校长,教导处、总务处不设副职,乡镇不设教育办或学区,仅此一项就减少行政人员60多人;凡年…  相似文献   

8.
正"教授、学士、硕士、博士"这些称谓,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具体含义却与今天大相径庭。在唐以前并没有设教授一职,仅在太学中设博士教授学生。到了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自宋元到明清,各路、州、县均设有各级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即为教授,官阶为正七品。清末兴办新学,大学始设正教员、副教员。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教授、助教授。1917年修正《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正教授、教  相似文献   

9.
劝学首重筹款,而筹集教育经费是劝学所的重要任务之一。劝学所面对教育财政的极端困顿。实行“就地筹款”原则,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措施。文章以大量史实说明教育行政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分析劝学所在筹款兴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位置。劝学所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的经验教训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中叶后,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了重大影响,致使许多有识之士要求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同时,伴随着西学东渐,旧学教育体系的瓦解,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体制。鉴于作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学部的力量无法直接深入到社会的底层,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提学使司的权力触角对县级教育同样是鞭长莫及,因此,作为晚清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劝学所便应运而生。晚清劝学所的设置,开启了中国县级教育近代化的序端,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建立健全教育行政许可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许可法》是我国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5年6月1日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开始施行,这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针对教育行政许可而发布部委规章,对于建立健全教育行政许可制度,规范教育行政许可行为,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有着指导性作用。一教育行政许可是教育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经审查合格,通过颁发证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  相似文献   

12.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细类的划分一直处于十分混乱的状态。混乱的原因是划分细类的标准不统一。应该以《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公文“适用范围”为统一的划分细类标准。本文尝试采用这一标准,对国家行政机关12类13种主要公文逐一划分细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省,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较早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一九七九年五月公布《国民教育法》规定:“凡六岁至十五岁之国民,应受国民教育;已逾龄未受国民教育之国民,应受国民补习教育。国民教育分为二阶段:前六年为国民小学教育;后三年为国民中学教育。六岁之学龄儿童,由户政机关调查造册,送经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按学区分发入学,并由乡、镇(市)、区公所通知其入国民小学。国民小学当年度毕业生,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教育行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我国的招考体制下,行使对考生作弊行为处罚的主体主要有教育行政机关和公立高等院校。依据我国《行政处罚法》、《教育法》和其他教育管理法规的规定,以及1998年3月由国家教委制定的《教育行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第14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对于考生作弊行为的处罚是教育行政机关所行使的一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第19页介绍“商鞅变法”:“商鞅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把全国分为41县,县设令以主持县政,设丞为副县令,设尉负责军事。县下辖若干乡镇。”这里言及“乡镇”为县下所辖基层行政单位。是也?非也?  相似文献   

16.
2005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以下称《若干规定》),并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若干规定》的颁布和施行,是教育行政部门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对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实施行政许可、推进依法治教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专题的两篇文章,前者对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并提出思考;后者着重分析了上海教育行政许可制度实施的成效。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育行政机关是最重要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其法律地位学界研究较少。教育行政机关是在教育领域行使权力的国家行政机关,既包括各级政府,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主管部门。通过梳理12部法律、19部行政法规、48部行政规章发现,教育行政机关具有以下职权:教育行政立法权或规定权、教育行政许可权、教育行政处罚权、教育行政处分权、教育行政给付权、教育行政指导监督权和其他权力。教育行政机关与民办学校存在许可、处罚和监督等外部关系,与公办学校以处分、预算、人事等内部关系为主。教育行政机关与教师、学生直接发生法律关系情形较少。  相似文献   

18.
<正> 肇源县为切实加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的管理工作,真正使机关工作人员通过岗位培训达到提高素质、廉洁高效的目的,对1900年培训的395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建立了学籍管理卡。同时规定,今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岗位培训必须建立学籍管理卡,否则县人事局不予承认。学籍管理卡除记载学员自然情况外,重点记载学员的各科考试考核成绩以及参加培训的时间、地点等。学籍管理卡可以直接反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否按照五年培训总体规划要求完成岗位培训任务,它是检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岗位培训是否合格的依据和凭证。为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提供  相似文献   

19.
教育督导制度是在19世纪中期随着现代教育行政制度的确立而产生的。我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束缚,现代教育行政制度的确立较西方国家稍晚,因之,教育督导制度的产生也较迟,直至20世纪初才正式产生。 清朝末年即1906年,清政府在学部设“学部视学官”。随后,学部又颁布了《视学官章程》。规定省、州、县均设视学官职,分别负责各级教育视导工作,从此开始,中国才正式产生了教育督导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了《视学规程》。规程规定把全国划分为8个视学区,每区派视学2人,负责所属区域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视导工作。1917年,各省成立教育厅并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翌年,根据《教育厅暂行条例》制定了《省视学规程》和《县视学规程》。192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督学  相似文献   

20.
韩国现行中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分为初等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和中等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其培养机关分为培养小学教师的四年制国立教育大学、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和国立广播电视函授大学的初等教育科;培养中学教师的四年制师范大学、普通大学的教育科系和“教职课程”;还有培养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师范教育机关──国立教员大学以及“教育研究生院”。这些培养制度与机关都是由《教育法》明文规定的。一、韩国初等学校教师培养制度发展与改革韩国在1949年12月公布的《教育法》中规定,要首先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所以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