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2.
陈凡 《现代语文》2007,(3):72-74
本文通过分析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代表作《耻》的叙事结构,揭示小说主人公卢里这一白人殖民者后裔在南非遭遇的种种冲突的本质是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的外在表现,进而得出这部小说是对殖民主义“篡越”行为的批判,对文明之间和平共处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深陷双重身份的库切将不同形式的他者化蕴藏在小说《耻》中。通过对种族、阶级以及性别制度他者状况变化的描述,揭露了昔日的中心正在他者化并走向极端化的趋势,进而表达作者对新的他者化极端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作为托妮·莫里森空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书写成为作家"他者"观照的重要内容和策略,蕴涵了深刻的生态意识,表现出作家对自然生态的关怀、对物我关系的观照以及对强加于自然空间的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等人类霸权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作为笛福思想的代言人,鲁滨逊教授星期五英语、指引他皈依基督教等等行为无疑是对土著人进行文化殖民。当然,种族主义必然赋予文化殖民以合法外衣。因此,鲁滨逊"栽培"星期五的经过可以看作帝国文化殖民史中种族主义策略实施于殖民地土著的成功范例。所以,对《鲁滨逊漂流记》的殖民主义思想、文化殖民的色彩适当地加以鉴别与批判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小说中对少数族裔者的客体他者化现象以及他者化主体自身为寻求主流精神归属的种种模仿行为,可以揭示隐匿在美国文化深层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同他的杂文,讽刺犀利,批判深刻,蕴涵丰富的思想,复杂的精神.拉康主义精神分析则继承了弗洛伊德学说并重点在语言学层面上大加发扬,拉康将主体的语言分为主人话语、大学话语、歇斯底里话语和分析者话语四种,论述了主体作为社会的存在以及自我的存在的悖论.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话语模式来解读鲁迅小说<祝福>,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存在的虚无性,同时也能为洞悉鲁迅小说中的言语行为挑明征兆.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不同的意旨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0.
郑新星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2):42-45,137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不仅因其特殊的生活、文化背景,而且因其"结构精致、对话隽永、思辨深邃"的小说作品和评论文集受到众多批评家的关注。他的第一部小说《幽暗之地》通过主人公将异己之他者非人化和以武器宣告文明,用战争带来和平的阴暗心理和野蛮行径,撕下了以宗教和意识形态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虚伪面纱,揭露了所谓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慈善事业"的真实面目,反思并谴责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主张青年少读或不读中国书,但他自己却对魏晋文化十分钟情,这是因为魏晋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反叛精神给予鲁迅从传统内部寻求批判传统文化的资源,反映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为他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普遍带有一种魏晋文人心态,其深层意蕴在于鲁迅想借此实现个人对传统的突围。  相似文献   

12.
陈丰 《现代语文》2006,(4):70-72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作为小说家成熟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无不大胆而无情地攻击封建传统化。鲁迅也以他独特的化洞察力攻击和揭露封建传统化。他关注的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对中国愚弱国民的精神奴役。狂人是鲁迅笔下精雕细琢的人物形象,其思想必定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某些方面。历来对狂人的形象也存在不少争议,我认为狂人作为受封建迫害而导致精神失常的知识分子,其发狂后的话语必定体现其发狂前思想的某些方面。本就试图从狂人的话语去分析其思想清醒、理性、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大凡对鲁迅作品稍有研究的人都会注意到,鲁迅对妇女的命运寄予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无论是在他的杂文,还是他的小说,妇女问题都不是作为枝节的、附带的问题而出现,而是作为独立的主题加以表现,妇女的喜怒哀乐、坎坷人生不是孤立存在于他的作品中,而是与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展示以及对传统的封建礼教、道德观念的批判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几乎贯穿了库切整个鼎盛创作时期,他用平实的笔调记录了从殖民霸权时代到后种族隔离时代种族之争的转变,记录了种族间个人身份重建的艰难性。通过对黑人与白人、他者与自我、文明与野蛮三组对立思维模式的颠覆着眼问题的根源,对引起种族问题的殖民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5.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为鲁迅提供一个思想与情感的喷发口,使他得以从失望、低沉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发出自己的启蒙声音,同时《新青年》热烈的氛围使鲁迅看到了改造国民性的希望,自愿加入写作的队伍,而他对文体的选择有着自觉的意识,不仅渗透着他的启蒙意愿而且包含着他对文体的自觉认识。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有小说、诗歌与随感录三种文体,对小说的选择源于他想通过这一文体来表达启蒙的主题。随感录体式灵活,可以涵盖许多内容,它可以使鲁迅的思想主张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随感录”也正是在鲁迅笔下承载着文化批判与社会批判的任务,显示出深度与力度,从而在现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7.
《等待野蛮人》是南非白人作家库切首部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长篇小说。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经典作品,可以看出库切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帝国主义的虚伪和罪恶,但混杂的文化身份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在同情土著居民的同时也流露出了贬抑的情绪,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反映了他意识深处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都市生活了30多年,但他的小说中对于现代都市的表现并不充分,这和他的现实处境、情感态度、创作理念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实际上鲁迅的小说中最核心的意象是他关于城镇的表现。城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作为图像出现的非典型性又是因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追求的文化批判所决定;城镇作为书写符号指向的是文明符号;作者侧重通过知识分子形象来展示,并且作为创作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9.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边界"一词在文学领域素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隐喻意味,尤其在凸显文本与读者的边界互换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作品经常涉及到此类问题,其作品的基调在于否定权威、消解绝对、容纳他者.库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慢人>把边界的后殖民主义隐喻理论运用于小说创作中,从小说中可以看出, 跨越边界的过程是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也是消解二元对立的过程,更是直面自身野蛮劣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