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怀疑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在一切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径途中,没有科学怀疑就没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然而,过去往往把它和怀疑主义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主观臆想、乱猜疑的贬义词,就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把它和怀疑论即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怀疑人们的认识能力,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因此,长期以来就忌讳使用怀疑的提法,对其产生及其地位和作用很少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就科学怀疑的特征和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科学怀疑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类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在一切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径途中,没有科学怀疑就没有科学和技术的进步。然而,过去往往把它和怀疑主义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主观臆想、乱猜疑的贬义词,就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把它和怀疑论即不可知论混为一谈,认为怀疑就是怀疑客观事物的存在,怀疑人们的认识能力,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因此,长期以来就忌讳使用怀疑的提法,对其产生及其地位和作用很少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试就科学怀疑的特征和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谬误问题是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关于谬误的理论和关于真理的理论一样,都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认识过程中,谬误产生有其必然性。因为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要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对现实的认识也就带有局限性。但是,谬误不是真理的绝对对立,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  相似文献   

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具有不带任何主观附加成分的客观内容。作为它的对立面,谬误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不正确的、歪曲的反映,其内容带有主观附加的成分。尽管谬误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但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真理。人们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无法回避谬误,研究谬误的有关问题,穷究谬误的底蕴,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5.
真理是什么?持辨证唯物主义论者虽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基本上有二:(1)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认为真理是人们的认识与客体相一致。如:“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概念、观念与客体的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识。”一般认为这两种定义是没有区别的,它规定的是同样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真理和谬误是人的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说它们是对立的,是说真理和谬误是具有不同质的两种认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说它们是统一的,是说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真理中包含谬误,真理可以转化成谬误;谬误中包含真理,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行文至此,暴露了一个问题:前面说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后面说真理包含谬误,谬误包含真理;前面说真理和谬误有明确界限,后面又说它们可以互相转化,这不是前言不对后语,连形式  相似文献   

7.
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同一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它由“不知”、“知”、“实践检验”、“真知”几个阶段构成。“不知”指主体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而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又不能直接解答的认识状态,它是“知”与“无知”的统一。“不知”是人类认识必然出现的过程,是真理过程的开端。“知”是对“不知”的扬弃,包括不同意见、观点的矛盾运动.其中正确与错误并没有被检验证明,真理与谬误相互纠缠、混杂,难解难分。“实践检验”是“知”上升为“真知”的必经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判别各种意见、观点的真理性。“真知”指主体通过实践区分了真理与谬误,从而达到主体认识与客体相符合。真理的过程是标志主体从“不知”所面对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真理是否包含谬误,在“文化大革命”前,哲学界曾有过讨论。现在刊物上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而且有人认为,承认不承认真理包含谬误,涉及到是否同绝对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涉及到是否认真肃清林彪、“四人帮”流毒的问题。这里也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从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绝对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或者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它和谬误一样,同属于认识论中的范畴,是主观概念。其次,并不是任何一种认识都能称为真理,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实在的认识才能称为真理。人们有时把它称为客观真理,乃是为了突出它所反映的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客观真理和正确认识是同一概念。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来表现认识成果的,有观点、理论、学说等名词。因之,正确观点、正确理论、正确学说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以为“真理是有用的”这一命题是科学的,而“真理并非都是有用的”结论却难以成立。真理之所以是有用的,是因为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种“正确反映”决定了真理能够使人识破谬误,摆脱错误的束缚,排除不正确认识的干扰,指导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避免盲目蛮干,少走或者不走弯路,少碰或者不碰钉子。人们的活动,从总体上来说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这两件事的顺利进行无一能够离开真理性的认识。我们说“真理是有用的”,说到底就是指真理具有帮助人们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的功能,舍此,人们就无法完成这一“飞跃”。  相似文献   

11.
一个时期来,在一些哲学教科书中,大都认为真理发展规律就是同谬误的斗争。在这种观点看来,真理只有通过同谬误进行斗争并排除谬误才能发展。我认为对真理发展规律的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实质上是把真理的发展规律同认识的发展规律看作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是把真理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杂的情况简单化、绝对化;是离开矛盾的同一性,孤立地去强调矛盾斗争性对真理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本文试就这三个方面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约瑟夫·狄慈根(1828—1888)的哲学思想中,真理问题是被当作他的重要问题来研究的。他在真理观中所闪耀的唯物辩证法火花,对我们今天真理问题研究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承认物质是观念的前提或基础,是唯物主义的核心。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狄慈根认为,一切认识都起源于经验,离开经验就无所谓认识、真理。他有一句名言:“思想是脑的机能与某种对象结合而生之子。”由于一般思想与真理性认识有区别,因而狄慈根进一步指出:“一切领域中的成熟知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成熟的知识”就是指真理性认识。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由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反映、简单翻录和复制。这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基本原则,也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局限性,推进了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13.
真理进行时     
在很多人眼里,真理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神秘,它是哲学家圣瓶中的清泉,永远成不了普渡众生的甘露,所以有一位作家嗟叹:“这世间有许多像锦缎一样美丽的道理,却织不成彩衣。”其实不然,真理的发现与应用是普遍的,从广义上说,一切正确的或是良心可接受的皆可谓之真理。因此可以说,真理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涵盖,它就像黄金,存在就是为了发光,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它的时态只有一呈种——现在进行时。恩格斯在为《资本论》作宣传的时候说过:“真理一经发现,就立刻表达出来,它的存在性与指导性是一切谬误所不能掩盖的。”诚然,是真理就不应该束…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人们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正确反映。毛主席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2页)以往的一切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并没有穷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结束真理,它们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正如有一首诗说的:“谁也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他以为是  相似文献   

15.
关于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学术界已讨论了几年,现在几乎无话可说了。但本文想就此再说几句话,以求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清楚明白的认识。笔者认为,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包含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否认“真理不包含谬误”的观点。二者并非水火不相容。  相似文献   

16.
论谬误     
谬误是认识运动中与真理相对立的一个逻辑范畴。对于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充满着真理,也包含有谬误,谬误常常是真理的前阶。思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曾经说过,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意义,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恩格斯否定了杜林的终极真理观点,为发展真理排除了思想障碍。可是,时过一百年,中国的林彪、“四  相似文献   

17.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是不同的。把逻辑证明和实践相并列,认为真理有二个标准是错误的,但是,否认或贬低逻辑证明的作用也是片面的。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基础上,正确估计了逻辑证明的作用,并科学地阐明了这两者的关系. (一)以认识或客观对象为标准为什么不可能真理的标准,是指据以区分真理和谬误的准绳。由于真理和谬误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关系:前者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后者是歪曲的反映,因此,真理的标准,从本质上说,也就是据以判明和衡量主观与客观是否相一致的标准.这种标准是实践.离开实践,试图从认识或客观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 ,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 ,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 ,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 ,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19.
高二《思想政治》教材第六课讲《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正确理解“价值取向”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前提。“价值取向”可以理解为价值选择 ,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做出判断和选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事先都有一定目的性和计划性 ,这些活动计划和目标是建立在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如果人们认为某项活动有价值 ,值得去做 ,他就乐意去做 ;如果认为没有价值 ,不值得去做 ,他就会不做。这就是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的表现。在社会生活中 ,坚持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20.
真理与谬误是否能互相包含,最近,哲学界在“双百”方针指引下,重又开展讨论。我们本着就教哲学界诸同志,对这问题也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恳请读者不吝教正。一哲学界有人认为,真理与谬误可以“互相包含”或者说“互相渗透”。对这一观点,我们未敢苟同。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论中两个互相对立的范畴,都有各自明确的质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