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儒家之“礼”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从宗教心理层面到社会意识层面再到社会无意识层面的过渡。作为“社会无意识”的一部分,这种超越了最初宗教意义上对心理威慑力及后来社会法制意义上对人的肉体行为强制力的“礼”才是儒家之“礼”的最高级形态,真正做到了使人“徒善远罪而不自知”,发挥出“礼”对人心统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祝东  张殷婷 《传媒观察》2024,(2):92-100
自发运用符号进行交流建构社会性意义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自发运用符号并不等同于符号自觉,关注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才能把人类带入符号学的自觉阶段。就中国符号学思想史的演变而言,礼学的发展对其影响巨大。“礼”可以被视为一套表意符号系统,它制约着人的表意行为。先秦礼学经过礼的起源、兴礼作乐、礼崩乐坏及礼学形成等不同阶段。但只有在秩序失范的春秋时期,人们才开始思考礼乐仪式与文化象征等意义关系,这才意味着中国先民开始进入符号学自觉的时代。“礼制颓而礼学兴”,礼学兴而始有符号传播的自觉。本文从符号学视角进行溯源和分析,揭示了先秦儒家礼学发展的传播符号转向,为华夏礼乐传播及符号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开锁,又称"圆锁",是一种成年仪式,也称12岁过大生日,古代主要在我国北方流行,现在山西、山东等地仍在延续着成年开锁礼的传统.开锁礼在我的第二故乡山东省聊城市仍保持着其古朴的风貌,人们俗称其为"开锁子",开锁子有着同定和繁琐的程序和仪式.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传统"安代"治疗仪式,是民间信仰仪式与治疗仪式的统一,融音乐治疗、运动治疗于一体,将心理治疗、躯体治疗、社会功能恢复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患者恢复精神平衡与和谐。"安代"疗法为了解不同文化情境下精神病的表现形式、人们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地方文化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在传统社会中,民间信仰为人们应对疾病提供了怎样的意义支持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媒介仪式"这一术语在西方传播学界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媒介仪式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不断得到认可并成为人们研究"媒介仪式"的有力参照,西方学者更是频频着力探讨宗教与媒介的关系。这不仅触及了"媒介仪式"这一概念的学术和文化渊源,更让我们看到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所具有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宁西林  史杰 《兰台世界》2012,(15):69-70
礼育是儒家学者关于礼的制度、仪式和价值观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教育体系,是儒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代表着封建宗法思想的传统"礼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比之"德育"的内容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祭礼知识的传承依赖礼生的"文化中介"作用。从宋代朱熹《家礼》,到明代丘濬《文公家礼仪节》,再到宋明以来徽州宗族祭礼实践,祭礼仪式中的礼生经历了由无到有,且不断壮大的过程。礼生最终成为仪式专家,承担了将祭礼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的责任,他们在祭礼知识历史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唱哭"是庐陵地区流传已久,至今仍广为盛行的丧葬仪式。庐陵地区的丧葬活动包括入殓礼、祭奠礼、出殡礼以及服葬礼等,"唱哭"在祭奠、出殡和路祭等环节均有着重要意义,既表现了生者希冀亡者羽化登仙的终极关怀,也体现着家族子孙慎终追远的孝道诉求,更表达了生者以死佑生的现世愿望。其繁复的仪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腔调不仅是多种社会关系在丧葬礼仪中的客观体现,还活态展现了唱哭民俗与地方戏曲的双向互动。在当今迅捷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日渐式微,"唱哭"这类传统丧葬习俗的留存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陕、甘两地连续出土长方窄片状玉人四批,学者多以为是"人牺"或"人殉"。然而分析此类玉人的性质,既不能脱离其祭祀性质的出土单位,也不要忽视器物选材的特殊性。"巫以玉通神",周公制礼作乐,更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从此玉、巫、神三者绑定,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礼仪制度。古人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有一定的仪式,如杀牺、燔烧、掩埋、唱歌、跳舞等,巫是必不能少的角色。本文根据出土遗迹单位的祭祀性质和玉人选材的特殊性,首先追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质人像或图案的宗教意义,而后列举了周、秦、汉祭祀属官的设置以及民间的巫觋活动,认为此类玉人代表的不是人殉和人牺,而与巫祝有关,取招引候神之意,是先秦时期暴巫、焚巫陋习的孑遗。  相似文献   

10.
徐占品  樊帆 《今传媒》2011,(11):74-75
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哀悼活动为例,认为哀悼仪式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既是电视媒介新闻功能的客观需求,也是扩大仪式效果的必然选择。电视媒介对哀悼仪式的呈现是通过表现唱礼者、演礼者、观礼者来实现的,其中演礼者必不可少。按照对仪式进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媒介呈现仪式的方式分为再现仪式和制造仪式,电视媒介一般通过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来再现仪式或制造仪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仪式的角度解读乔布斯与苹果公司是如何被“神话化”,如何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其中“果粉”们的狂热可以让他们彻夜排队等候购买新产品,而每一次的排队渐变为一种仪式。媒体对于乔布斯逝世的海量报道更是让传播显示了仪式的隐含意义,受众在这场传播仪式中确认着、接受着并塑造着苹果的神话。无论是“果粉”们主动参与的仪式,...  相似文献   

12.
我总认为,大众文化与巫术有一定的相似作。只是后者产生于宗教出现之前,而前者产生于宗教衰微之时,这造成它们之间的区别。原始。时期,经由巫术仪式,初民与神灵沟通。这一仪式往往要借助神媒,神媒是半人半神之物,它是一个通道,使人神交通得以可能。巫术仪式有许多种,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获得归附于神灵(整体)的幸福感和智慧感。比如,在狂欢中,个体可以获得神人同体的幸福感,而在神愉中,个体得到点化、从而产生顿悟的解放感。大众文化是该神时代的仪式。由于神灵踪迹的消失,这个时代彻底零散化了,仪式同意义整体不再具有稳固…  相似文献   

13.
筷子的礼俗     
正礼俗,是一种社会生活,是由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繁体字的"礼",左边是神,右边是俎豆祭物,所谓"礼"是对神的一种虔诚的敬仰和畏惧。古代的礼俗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当今现代社会的礼仪,是节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关系的一种文明。上了年纪的人,大多还记得童年所受的餐桌家教,其中令人难忘的是筷箸礼习,现在回想起来,用筷约有十忌。  相似文献   

14.
李文萍 《大观周刊》2012,(19):25-26
哈尼族原始宗教的信仰体系以"万物有灵"为核心观念,以信奉"多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造就了现存其社会的丰富多样的宗教仪式活动。作为哈尼族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始宗教,其信仰和仪式在哈尼族社会仍有显著功能,笔者主要从心理调试、认同整合、文化传承方面试论其现代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学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祭祀礼仪系统,并通过儒家知识分子的媒介作用而传播到了民间。在河南省南部罗山县至今流传着一种由"礼生"主持丧礼祭祀的习俗,当地人称为"叫礼"或"堂祭"。利用在田野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可以看出作为大传统的儒学与民间小传统之间的互动和转化关系。礼生"叫礼"一类的带有儒教色彩的民间仪式,一方面如一些学者所言,是"礼教下渗"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包括礼生在内的民众对于大传统的自觉接受和继承。在儒家礼仪文化趋于式微的今天,"叫礼"或曰"堂祭"的这类民间习俗的存在尤显珍贵和重要。  相似文献   

16.
雷铭 《兰台世界》2017,(6):82-83
婚礼的根本就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它在人类社会中"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存在",它总是具有某种功能。古代社会,婚礼对子女的教化是双重的。对女子,主要是"成妇礼,明妇顺",对男子则是"承我宗事"。父母在举办婚礼的前后对子女的谆谆教导,构成了婚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婚礼的举办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还透着浓浓的社会教化之风。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1,(9):26-33
"ritual"的内涵大于"仪式",把"the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翻译成"传播的仪式观"本身使得对凯瑞相关理论的误读成为可能。就由传播和仪式的关系建构的理论意图而言,凯瑞既是在类比层面又是在同一性层面使用仪式,但更主要的是在前者。在凯瑞以及对凯瑞的解读者对ritual或仪式的阐述中,"神圣典礼"是其核心内涵。但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思考传播,除了"神圣的""有宗教隐喻的"以及"交际性交流"的ritual之外,理应包含其中的还有指向习惯、常规和惯例的ritual。技术赋能使得传播内容供给过剩正成为社会现实,从神圣内涵的ritual方向解读传播,其神圣性日渐式微或已变得世俗化。  相似文献   

18.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其核心的仪式是"过桥",内涵是求行运、生子、发财。佛山人"行通济"特意绕行一些关键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古镇的安全、命运、福祉的一种深度关注,实际上整合了桥亭铺区的神圣与世俗空间,以象征性仪式表达了佛山人在剧烈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确保地方神圣和世俗秩序的愿望。佛山人选择正月十六日"行通济",是在实际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结合佛山作为工商巨镇的地方特性而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实践。"行通济"民俗,实质上是将个人对于丁财、安全、福祉、秩序的要求,与地方的空间布局、信仰系统、地方历史人物和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此建构人们的文化记忆。通过对"行通济"民俗仪式的解读,我们认为,民俗本质上是一种地方化的文化记忆,其意义在于加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19.
开锁,又称“圆锁”,是一种成年仪式,也称12岁过大生日,古代主要在我国北方流行,现在山西、山东等地仍在延续着成年开锁礼的传统。开锁礼在我的第二故乡山东省聊城市仍保持着其古朴的风貌,人们俗称其为“开锁子”,开锁子有着固定和繁琐的程序和仪式。  相似文献   

20.
任正霞 《兰台世界》2015,(6):108-109
黔北仡佬族聚居地处武陵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形成独特的民俗宗教与文化——"冲傩戏",分析其内涵发现黔北仡佬傩属于湘中梅山文化圈,它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神祗崇拜,在傩仪中都展演"和梅山"仪式,为信人祈福纳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