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应从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双身份"学徒身份问题,形成"双体系"校企课程结构,打造"双导师"专兼师资队伍,建立"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来解决教育模式、学生身份、课程体系、导师机制、评价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应从构建"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双身份"学徒身份问题,形成"双体系"校企课程结构,打造"双导师"专兼师资队伍,建立"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来解决教育模式、学生身份、课程体系、导师机制、评价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3.
叶淑芳 《教师博览》2023,(36):18-20
建设高质量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现代学徒制在院校的试点过程中面临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对学徒身份认知存在偏差等困境,校企双方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合作机制、组建高质量教学团队、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等特征,包含了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教师(师傅)与学徒等主要契约关系。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通过厘清校企合作权责边界、遵循自由平等契约精神、界定学徒权利义务、构建师徒学习共同体等措施,激发企业、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巩固师徒关系,化解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徒等主体的利益冲突,建立长效机制,以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学徒制以学校、企业为"双元"主体,学生又兼具学徒"双重"身份,通过教师、师傅的联合授教,来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与技能。中奥双主体现代学徒制在我校的实施,由中奥双方教育主管部门共同监管,如东经济开发区政府、奥地利经济发展局及三一帕尔菲格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中奥合作机电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办学特色,提升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采取工学交替形式开展人才培养,但这种模式也面临校企合作不紧、工学结合不深、人才培养流于形式等问题和困境。文章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上塘珠宝玉石学院为例,分析"行业企业为主导"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做法,借此,提出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教育观与人才观的双重视角分析发现,现代学徒制是实现青年一代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人才培养形式。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德SGAVE项目实施中,通过搭建政行企校多元合作人才培育平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措施,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较好地对接了双主体育人、双身份成长、双导师培养与双环境学习等现代学徒制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校企双主体育人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实现校企双赢是现代学徒制成功开展的内生动力。笔者作为学校校企合作专项工作的负责人,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要求,以本校的校企合作为例,提出构建"四双一体化"的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模式:(1)"双主体育人";(2)"双身份管理";(3)"双导师教学";(4)"双合同保障";(5)校企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及质量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
现代学徒制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和基本趋势,也是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借鉴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校企"双主体"协作育人和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交替出现,试行困境主要体现在政策解释、利益表达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实践突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10.
乔伟丽 《考试周刊》2015,(52):142-143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管理主体多元化、学生身份双重化、育人环境复杂化、教学内容实践化等诸多新的挑战。通过建立由学生辅导员、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三导师"体系,不断创新管理意识、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需要,更好地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