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Laokoon)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主题,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诗歌艺术和造型艺术的不同特质,揭示了诗画的不同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同时展开了对丑的论述.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国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重要的美学著作。书中以古希腊传说创作的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画在表现上的不同,探索了诗与画的界限。通过对莱辛的《拉奥孔》成因的分析,对其美学思想的梳理,对其意义及局限性的评价,目的在于使人们重视此书的价值,并引发进一步的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3.
莱辛的《拉奥孔》在西方美学史上一直受人关注。一些研究者将其视作政论性作品来解读。笔者认为《拉奥孔》是一部美学著作。针对拉奥孔雕像探究古代诗画的美学问题,针对诗画一致说强调诗画相异性,针对高贵静穆说提出“有人气的英雄”,从而对当时德国风行的伪古典主义美学理论进行讨伐。  相似文献   

4.
“深圳人的一天”雕像群立于深圳图书馆对面的一块大草坪上。这块大草坪原来只是人们散步的场地,但自从有了雕像群,来这里的人比以前多了好几倍,都是为这些雕像所吸引。 大部分雕像放置在矮树墙里的一块石台上,虽说地方不大,但布置得很精美。石台的外围镶着花  相似文献   

5.
雕像从前,有个人住在丛山之间,他家有尊雕像是一位古代的大师制作的,雕像面孔朝下倒在他家的大门口,他根本没在意。有个博学的人,从城里出来,经过他的家,看到了这尊雕像,他问这雕像的主人,是否愿意出售。主人哈哈大笑,说道:“你要买这块笨重肮脏的石头?”城里人说道:“我愿出一块银元买它。”山里人先是大吃一惊,既而喜出望外。雕像放在一头大象的背上,运到了城里。过了几个月,那个山里人进城去了,他在大街上行走时,看到一大群人拥在一个铺子门口。有个人在高声喊道:“请进来欣赏天下最美丽、最神奇的雕像吧,只要花两块…  相似文献   

6.
雕像     
从前,有个人住在丛山之间,他家有尊雕像,是一位古代的大师制作的,雕像面孔朝下倒在他家的大门口,他根本没在意。有个博学的人,从城里出来,经过他的家,看到了这尊雕像,他问这雕像的主人,是否愿意出售。主人哈哈大笑,说道:“你要买这块笨重肮脏的石头?”城里人说道:“我愿出一块银元买它。”山里人先是大吃一惊,既而喜出望外。雕像放在一头大象的背上,运到了城里。过了几个月,那个山里人进城去了,他在大街上行走时,看到一大群人拥在一个铺子门口。有个人在高声喊道:“请进来欣赏天下最美丽、最神奇的雕像吧,只要花两块银…  相似文献   

7.
不见岳 《求学》2023,(3):28-29
<正>雕像是凝固的艺术,每座雕像背后都有一段深沉的故事。雕像也是校园景观的一部分,更承载着学校的历史,积淀了学校的精神文化。除了这些功能,名人的雕像还是学生考试前的精神支柱和“许愿池”,每到考试前,就是雕像们最“忙”的时候——忙着接受学生的“拜一拜”,保佑学子们顺利通过考试。  相似文献   

8.
莱辛在《拉奥孔》这部艺术论著中就拉奥孔雕象的塑造说过这样的话:“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就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如果拉奥孔的口张得很大,让他号啕大哭”,拉奥孔的形象就“会引起反感”、“变成一种惹人嫌厌的丑的形象了。”(《拉奥孔》第16页)这是一个十分精辟与可贵的艺术见解,它不单适用于雕塑,而同样适用于艺术的其他样式与门  相似文献   

9.
莱辛的《拉奥孔》,在经院式的刻板僵硬的形式主义风占统治地位年代脱颖而出,他以生动的例证和富有激情的论战姿态批驳了“诗画一律”的传统理论,将诗学研究的中心从死板板的形式转向流变不居的生活。莱辛的理论,犹如“树上的果子”,充满了“鲜活的自然气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意识流小说与印象派绘画践履一种共同的美学原则,即“反《拉奥孔》”,旨在找出二者美学原则之“接点”,为其可比较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大数据与会计”为核心专业,推行“三方联动,协同育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业财一体”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开展社会服务,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为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位于埃及尼罗河下游西岸吉萨附近的金字塔群中,古埃及法老哈佛拉的金字塔前,有一尊雕着哈佛拉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狮身人面雕像。它象征着法老的威严神圣,兼有狮子的力量和智慧,古希腊人称其为“斯芬克司”。  相似文献   

13.
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即“化美为媚”的观点。所谓“化美为媚”,就是指在动态的描写和叙述中展现富有审美意味的字或者词的妙用。这类词语,往往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莱辛的关学名著《拉奥孔》,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若就造型艺术来说,《拉奥孔》的观点却是十分保守的。莱辛对诗与画的界限划分不但过分绝对化,而且极端片面,其理论缺陷突出地表现为过分强调诗的优越性而夸大画的局限性,更准确地说,是为了强调诗的优越而夸大了画的局限。如果说莱辛通过画与诗界限的划分为诗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学开辟了通往现实主义道路的话,那么,这种划分对造型艺术的发展来说则是理论的樊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拉奥孔雕塑和罗丹雕塑为例,分别分析了莱辛眼中的拉奥孔雕塑和罗丹的艺术论,从美的定义和二者美与丑的观点,比较两种艺术思想在雕塑上的差异,指出差异的原因,并论证它们在艺术思想上各有侧重。他们都以美为最高规律,这种对美的规律的追求是所有时期艺术创作的共同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6.
《拉奥孔》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部经典美学名著。从《拉奥孔》写作的背景和动机来看,莱辛一直与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走现实主义道路;从《拉奥孔》中论诗与画的界限的具体内容来看,莱辛在总体上肯定诗高于画,主张塑造“有人气的英雄”,这实质上是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又一体现;从《拉奥孔》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来看,它无论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建立,还是对整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塑造一个雕像,把生命赋予这个雕像,这是美丽的;创造一个有智慧的人,把真理灌输给他,这就更美丽。”陈平老师就是一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竭尽自己的心血,坚持不懈地从事着这“美丽”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18.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对于语文培养目的的方向转变,“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要求构成的“语文核心素养”对语文教学的落地提出了挑战。在此前提下,从作业入手,由以往“类题链块”的作业布置思路转变为“知识序列”,利用“微项目群”的实施,多学科联合有机设计作业,夯实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最终达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目的。本文围绕“微项目群”的建构与实施,从此类语文作业设计思路开始解剖,阐述组成该“微项目群”的各部实际实施与目的,为语文的作业实施带来可推广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提起断臂的维纳斯,有些人认为她是“残缺美”的代表。《断臂的维纳斯》一文(作者李钟淮)讲:“在当时众多的维纳斯女神雕像中,大都首先强调的是感官上的美,而米洛斯的维纳斯,却把她提高到古典理想美的高度,使形象具有一种崇高的内在精神美。”《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者清冈卓行)言:“她是  相似文献   

20.
内姆鲁特山     
《教师博览》2011,(4):F0004-F0004
内姆鲁特山又称“人像山”,位于土耳其东部,距离伊斯坦布尔大约800公里。内姆鲁特山是卡美琴尼王朝国王安条克一世的陵墓遗址。公元前62年到公元前38年,安条克一世在内姆鲁特山顶建起一个含雕像、祭坛和墓地的建筑群,并把自己的雕像和众神的雕像建在了一起,表示自己与神灵平起平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